中华梅审美之萌芽与自觉——微观美学史研究个案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rjsd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梅审美首先可以分为果的时代与花的时代.对前者而言,梅首先是基础性调味材料,因而在中华早期饮食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梅果才作为旺盛生命之象征而得到先民赞誉.先秦乃中华梅审美之萌芽期,作为比兴之资,它已然进入先民之精神生活.魏晋时期的南朝乃中华梅审美之自觉期.在本时期,梅花成为梅审美之焦点,社会上出现了赏梅、咏梅、画梅,乃至折枝赠梅之习.在客观的路径上,梅审美围绕梅花之形色气味与梅早花耐寒之生物特性展开;在主观的路径上,梅审美表现为以梅喻人和借梅抒情的传统.在自觉期,梅审美已从自然审美拓展到工艺审美和艺术审美两大领域.以特定具体审美对象为主题的专题性微观美学史研究可以成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史自我深化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著作《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以程序正义为视角,论述程序正义理论与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二者的关联,分析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受理和调查主体单一、处罚主体不够明确、查处工作完成时限规定有所欠缺以及案件当事人程序性权利保护缺乏,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此外,针对查处程序配套体制机制建设不足的情况,提出明确建议:完善临时性行政措施程序、建构自愿排除和解程序、建立科研不端行为记录系统.这些对优化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章太炎是晚清“以西释子”风潮中的代表人物.他在《膏兰室札记》中用西方科学知识,从不同维度对诸子学进行了重新诠释.但因为他所利用的西方科学知识主要集中在天文学与生物学领域,对于其他科学知识的了解并不充分,导致他的解读存在很大局限性.此外,由于他价值先行的立场使得诠释充满了主观性,流露出明显的“西学中源”倾向,由此造成了对诸子学和西方科学的双重误解.章太炎“以西释子”所出现的问题启发当代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应该始终遵循诠释的基本准则,恪守诠释的边界,避免对文本进行过度诠释与混乱诠释.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行业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文化育人”视角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这不仅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立足“两个大局”的客观实际.当前,行业特色高校专业文化集中表现为专业科学文化、系史系风文化、科技活动文化、职业企业文化、区域建设文化等基本类型,为了进一步发挥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专业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在培养模式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校友资源整合、文化实物建设、平台载体搭建、精品活动打造、校企合作强化、育人阵地建设、区域文化挖掘和发展战略对接等维度全方位、多层次探索行业特色高校
人工智能发展能够为认识论研究提供若干重要启示.人工智能技术中数据的形成和转换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动机制,揭示“经验”范畴作为数据模型的本质特征.计算机的缺省配置、超文本链接和深度学习等算法功能,可以启发人们更深入理解人类的联想、想象、虚构能力的来源,而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可以对理解人类认知图式是否具有先验性和操作性以及如何最优化等问题发挥启示作用.由此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的技术可行性与人类认知机制之间的其他对应关系,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越来越引起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首先,关于它的批判主要有四种:它的非人类行动者问题、非还原论问题、它对社会结构分析进路的忽视及其本体论政治意义的争议.其次,它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价值意蕴主要有三点:一是非人类行动者有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生命力,二是非还原论的强烈意识,三是辩证本体论的生态洞见.最后,针对它们之间复杂关联与分歧,采取批判实在论的进路进行融合是可行的:以超验实在论融合ANT的行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以批判自然主义整合ANT的实践建构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
西方哲学史和语言观的演变以形而上学哲学为轴心,语言的主观性属性受到客观主义哲学的排挤.语言是一种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象征性概念及概念结构,其本质是主体动态的建构性思维对现实语境进行语符化的身体体验和认知加工的主观化建构体,认知推理在现实语境语符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语言主观化建构的认知哲学是强调主客体互动的新经验主义,认知心理是对身体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的完形感知,认知动因是以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推理.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产生于经济社会基础之上并为经济社会服务.由社会大分工造成的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一家一户的家户制是其突出特征,由此决定了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这包括维护家长的权力和地位,强化家户成员孝老爱亲的人伦情感,注重家户成员间的相互责任,以户籍制度巩固和维护家户制度,注重发挥家户自我调节功能,国家法律不轻易介入家庭事务等.近代社会以来,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得到根本性改造,现代法律具有个体化的特性.在个体化趋势日益猛烈的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并从中发掘当代价值.
隐私权乃维系人类文明之基石,然而数字时代的科技革命全面打破了隐私权功能赖以发挥的传统社会场景与制度规范,深刻瓦解了隐私权的功效,致使隐私保护问题在数字社会成为全球性的公共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隐私危机以及基本失效的隐私权,欧盟与美国分别另行建构风格迥异的个人数据/信息保护体系,将其作为隐私保护的先导机制.我国采取与欧美类似路径,淡化隐私权的作用,另辟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承接数字社会隐私保护的重任,虽有巨大的时代进步性,但仍需重点关注现存的法律体系结构混乱、碎片化立法等问题.
目前的文化产业呈现传统文化产业头部企业融资需求弱、新赛道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投融资态势,面临着投资主体单一、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尤以内容端企业融资障碍最为明显.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与文化产业产品的输出不确定性大、技术迭代速度快、标的物流动性较差等相关,导致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不能快速作出判断.文章以文化企业融资障碍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分析世界范围内成熟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探索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发展转型的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借鉴经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近代以来的哲学基本问题.哈贝马斯与布兰顿的直接交锋显现了处理这一问题的困难.他们从交互主体出发来把握世界,前者继承了康德的分离立场,后者从黑格尔的整体思想中汲取理论资源.二者虽然在概念、知觉与世界,交互主体内的人称视角,事实与规范等主题上冲突重重,但最终不可避免地在概念化世界的理论根基上走向一致,这意味着思维吞没了存在.如何妥善处理思维与存在这个近代以来的关键问题,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