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论政”陶希圣等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oo00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1月22日,香港《大公报》头版全文刊登汪伪密约即《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当日国内外众多报纸刊载了这一卖国条约全文,给汪精卫卖国逆流以沉重打击,震惊海内外,这一事件被称为“高陶事件”。关于“高陶事件”最为翔实的回忆来自陶希圣之子陶恒生所撰写的《“高陶事件”始末》一书,而日前出版的《刀口上的家族》同样聚焦于1939年至1940年间,陶希圣追随汪精卫,而后幡然醒悟、悬崖勒马,公布汪伪条约重返国民政府的历史事件,该书作者是陶希圣外孙沈宁。
  《刀口上的家族》是小说,但所有历史主人公全部用真实姓名,沈宁这部实为家族回忆录的小说中,“高陶事件”的前后却由当时才18岁左右的母亲陶琴薰道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大规模介入政治,用法国学者雷蒙·阿隆的话说,“他们以一种特有的敏感体验到自己祖国的命运”,但结局事功亦大相径庭,陶希圣就是一个显例。“书生而论政,论政犹是书生。”小说中陶希圣在决心追随汪精卫前夕向爱女琴薰无奈吐露了自己从政的心声,自1927年身兼数所大学教授之职的陶希圣依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至彼时十余年,夹在历史缝隙中的陶希圣开始悔悟,并自嘲书生论政的悲喜。
  陶希圣追随汪精卫到底出于何种原因?沈宁在小说中的观点是,陶希圣几乎“自投罗网”式地跟从汪精卫是报答“知遇之恩”,“我从十六年前在武汉军校做教官起,汪先生一直很看重我。……这种时刻,汪先生特别需要有人帮助。朋友情谊为重,我不好看他孤自一人挣扎,狠心不去帮他一把。”小说中陶希圣面对女儿这样说道。而当得知汪精卫企图建立南京新政府分裂中国投向日本时,陶希圣依然带有书生傻气地信任汪精卫,“我要去告诉汪先生,划清主和与投敌的界限,把和平运动与分裂政府两件不同的事分开。”直到错愕地认识到汪精卫卖国投敌的真相,幻灭、山穷水尽的陶希圣首先想到的是自杀,“自己不想做污泥,却已是污泥中的一分子了。……总觉得只有研究如何死法:投水呢?触电呢?”
  消沉摇摆中陶希圣最后能重回抗日救国怀抱,其妻子家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现在就去救他。”陶希圣在香港的家人同赴上海。同样,在得到国民政府保护、谅解的承诺后,陶家人留在上海虎穴作为人质,保护陶希圣脱离汪精卫,并在杜月笙帮助下,全家在香港再次团圆,汪伪密约随即公布。
  此时“功臣”陶希圣想到的却是有愧于“汪先生”,感慨汪先生没有公开责难陶某。同样是出于报答蒋介石不杀之恩,陶希圣后半生死心塌地跟随蒋介石,“食其禄,忠其事”,甚至代蒋介石撰写《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以及之后一系列重要文告,包括1949年蒋介石下野声明。但即便与蒋共命运,陶希圣依然感慨“未能尽展其才与尽致其用”,再一次表明书生‘参政而不知政’的悲哀。陶希圣晚年写诗回忆一生,对沉浮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无限感慨,“早岁尝怀经世志,暮年不倦说天心。”
  
  《逼近的瘟疫》
  
  这本书看起来很像惊悚小说,但它却是一部为女记者劳里·加勒特赢得了普利策奖的纪实作品,作者并非危言耸听。此书初版至今的几十年间,艾滋病从非洲和美国爆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SA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这部让人紧张的书里,作者记录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地瘟疫爆发的过程,冷静地分析了瘟疫产生的根源,告诉人们:在与瘟疫的战争中人类并不是胜者。
  
  《极权主义的起源》
  
  这是一本迟到的书。当汉娜·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思考和探讨之后很久,我们迎来了阿伦特代表作的出版。这本在西方政治学著作中屈指可数的名著根植于这个犹太女学者早期颠沛流离的生涯。一等她安定下来她便开始反思极权主义的起源、运行机制和内在机理。她深入人类历史中不体面的过去并放大那些阴影与污秽的部分,因为要真正抛弃它们,也许最好的办法是永远提醒我们自己,它随时会卷土重来。
  
  《羌在汉藏之间》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研究。在这本著作中,王明珂教授以羌族来说明华夏的成长历程,以及推动此成长历程的社会与文化微观过程。当此书的简体字版本即将印行之际,羌族聚居地发生了大地震,噩耗传来,举世同悲。原来对羌族历史这类“冷僻”的题目根本不感兴趣的读者,因为汶川地震而对汶川产生了特别的感情,从而有了想了解羌族文化与历史的冲动,那么此书是不错的选择。
其他文献
张友骅先生一声长叹,陈水扁终于宣布退党并承认有海外账户这一天开始,他终于解脱了。  此前的两年零八个月,他历经了12场官司,原告都是“总统”、“行政院长”、民进党主席这些台面上的人物,罪名大抵是诬告诽谤一类的案件。  他不但打赢了所有的官司,甚至还在应诉中学会了反诉,成为让法官大为头痛的角色。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原告与被告都是当年党外时代的战友。张友骅2000年做过陈水扁竞选“总统”时的军事幕
林梅村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年2月出版  随着郑和下西洋这一“朝贡贸易”时代的结束,大航海时代逐渐开启,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明显转变。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海禁等政策后,中外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情况如何?本书恰从“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大航海时代入手,为我们揭示这一重要时段中,中国与海外的航海贸易史,以及由此产生对全球的经济、文化影响。全书回顾了中国的远洋航海史,对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商人
澶渊之盟签订  公元1004年,辽圣宗在萧太后的支持下,亲自率兵南下,企图深入北宋领土。当时北宋大臣们有的主张抗战,有的主张逃亡。在宋真宗强力主张议和之下,北宋朝廷便通过派遣官员前往辽国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半年时间协商,最终于公元1005年1月份签订合约,这便被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订立之前,北宋和辽国冲突不断,双方战争长达二十五年。辽国一直想要占领北宋的燕云十六州,面对敌人的入侵,北宋只能防御
2008年12月,耀眼的灯光中,95岁高龄的杜老颤颤巍巍地被人扶到主席台上,领取建国以来首届经济学创新奖,此时他已经完全失聪    沿着农民的轨迹思考    老人谢滔有言,眼下的中国,老人勇敢,中年人保守,年轻人回避。比谢滔更老的老人杜润生,就是这样一个勇敢的人。  杜老的勇敢在于,他是一个一辈子都在为农民权利鼓与呼的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共党史中,是农民真正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如果说打土豪、
一直靠宰牛谋生的吕尚,突然宣布,要改行到渭水河上钓鱼。据《武王伐纣平话》披露,吕尚钓鱼,实为钓“职”。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口中还念念有词,说“负命者上钓来”。  这哪儿是垂钓?分明是吕尚为求职,蓄意制造“新闻事件”,意在引起周西伯关注。当时,决心要推翻商朝的周西伯,正四处招聘贤才。问题是,吕尚虽有本事,却被学历、年龄和从政经验三条硬杠杠生生挡在门外。  看来,不将名字炒
人物周刊:宋祖德的博客发言总有危言耸听的嫌疑,很多人都觉得他很恶俗。但我认为,大众的问题在于,看到别人的恶俗。看不到自己的恶俗。  魏英杰(媒体评论员):反省意识确实是当下知识界和媒体严重缺乏的品质,恶搞、批评别人总是容易的;而实际上,没有反省意识的批评,对理性和知识是一种伤害,对自己和当事人也是一种伤害。  我认为,精英和非精英分子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公共意识。其内涵也包括反省意识在内
“摆谱”,源自东北话。十九世纪初期,东北移民屯垦时,老辈人家都有家谱,大家常坐到一块“摆谱”,看看谁家的“谱大”,出身显赫,有傲人资本。后来,“摆谱”引申为故意摆出某种姿态显示给别人看。譬如摆门面、摆架子、摆阵势,无非是证明自己是名人、显贵、阔佬,以满足可怜且可笑的虚荣心。  摆谱,看似高调嚣张,其实是对自己极端不自信,想通过外在的东西来证实自己的价值。摆谱,不仅其俗无比,丑陋不堪,而且还有点悬,
春节前夕,冰雪灾害袭击了南方各地。家在武汉的我,也因京广线受阻留在广州,同时留下的还有遗憾和愧疚。去年清明前一天,手足情深的哥哥因病去世,新年里我却未能在哥哥遗像前敬上一炷香。  4年之前,还在上班的哥哥突发脑溢血,造成半身不遂,两年后又引发其他疾病,药石罔效,66岁就终止了生命的旅程。在他弥留之际,守在病床前的我,任由泪水洗面,千呼万唤也没留住我至尊至爱的兄长,当时哭倒在地。  哥哥于我如父、如
(第一天)上午10点多钟,在台湾大学综合大楼听上海学者S君所作的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讲演。S君是我多年的朋友,谈的是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分化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代言人的问题。他运用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来说明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出现的向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这种专业化对于人文关怀的影响。他讲完后,主持人要我发言,我接过话头谈了以下几点。    一、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
我想关于安葬大陆的问题,要等时机成熟——台湾的政局一定要稳定,两岸的关系要有所不同,大陆的情势也要考虑,三方面缺一不可。  在台湾“立法委员”大选前夕,蒋经国先生的哲嗣,“立法委员”蒋孝严接受了本刊的专访,他对近期以来,台湾当局蓄意挑弄的一连串去蒋事件,作出了严正的批判与点评。同时也对自己曲折的人生道路,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自我剖白。      吕秀莲也要杜正胜道歉    人物周刊:台湾民进党方面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