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中的那喀索斯——对西默斯·希内诗歌《挖掘》的解读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ufangfang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默斯·希内(Seamus Heaney)不是一个对我写作乡村诗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他对80年代的中国诗坛也没有产生过多大的影响。他是北爱尔兰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诗人。他之所以获得了199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我想,瑞典文学院除了褒扬其诗作的“抒情美和深刻道德美”之外,还出于一种对爱尔兰诗歌传统的尊重。
其他文献
“爱之歌”(Minnesang)是德国中世纪爱情诗歌的统称。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形成,文学创作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业余爱好,反映他们的个人情感的爱情诗歌在欧洲各国风靡一时,德国的“爱之歌”就属于这样一类诗歌。本文首先概括介绍“爱之歌”这种诗歌体裁兴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然后以德国贵族阿尔布莱希特·冯·约翰斯朵夫(Albrecht von Johannsdorf)的一首比较典型的“爱之歌”为文本,从内容、修辞、情感等方面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探讨这类作品中的爱情主题的
在20世纪的诸多法国作家中,在中国拥有最多“粉丝”的要数玛格丽特·杜拉斯了。若论成就和地位,学者们或许首推普鲁斯特,但是七大卷本的鸿篇巨制、枝枝蔓蔓的语言结构令其母语同胞都望而却步,在中国能够有耐心和毅力读完《追忆》的读者恐怕只能以个位数计;若以作品的被研究和接受情况论,
在阿拉伯现当代文坛上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诗人放弃诗歌而趋向学术研究,成为一个大学教授,完成诗人角色向大学教授(学者)身份的角色转换。这种现象在阿拉伯世界频频发生。伊兹丁·伊斯马仪(‘Iz ad—Din Ismail)就是一位以诗人身份开始其文学和文化生涯的学者。
为进一步加强中美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扩大东西方文化的共时研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于2000年8月26日-28日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中美文化研究与比较”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