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ter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經历了中考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较初中有了良好的转变,思想上也有了更高的认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组织课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教师是任务的发布者,而学生是完成任务的实践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指挥者”,而且是学生的“指导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需以情境引出任务,向学生明确任务后引入探究,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然后辅以评价和练习巩固任务。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创设特定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任务活动产生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并及时提出活动任务。在创设教学情境及提出活动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进行。
  首先,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教学为例,教材中由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差异而引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分类方法,而化学反应过程表现为吸热还是放热本质上由化学反应中原有化学键的断裂吸热和生成新化学键放热的相对大小决定,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知吸热和放热现象是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先引导学生进行镁条与盐酸、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小组实验,并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转化吗”。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触摸烧杯外壁、观察温度计变化,由此引出化学反应有吸热和放热之分。在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必要手段,教师无论是用多媒体呈现图片、文字等信息还是设计实验创设情境,问题都不可或缺。
  其次,创设情境后,任务提出要及时。在任务情境中学生可感知需要学习的概念,此时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较直观的状态,但化学学习需要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为此,在给出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提出任务,以任务探究引导学生深入到化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学习中。如在该案例中,学生在情境中只是初步感知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什么是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如何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这些就是本次课堂探究的重点。
  二、明确任务,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任务后,小组收到的只是“任务单”,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完成。因此,接下来教师就需向小组明确任务步骤,以明确的任务步骤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向小组明确大致步骤,具体环节则要在小组探究中进行分步指导。
  首先,向小组学生明确任务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任务后要向小组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以“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解决”部分小题进行计算,写出如“19.6gH■SO■的物质的量?摇?摇?摇 ?摇;0.25molCaCO■的质量?摇 ?摇?摇?摇”,计算后讨论归纳物质的量(n)与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接着写出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由此过渡到例题探究,在例题探究中要求小组成员读懂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以总结摩尔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如此,学生知道了在探究中怎么做,探究效率才会更高。
  其次,引导小组学生合作探究。各小组学生在教师提供任务和步骤的引导下展开探究,此时教师并不是孤立于小组之外,而是及时跟进小组的探究并给予指导和点拨。如上述案例中,小组计算时教师要给予指导,计算后引导学生汇报;小组中得出关系式后要引导书写并示范;在例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弄懂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合作探究;解题后引导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三、展示评价,巩固任务
  小组学生在教师布置的任务下完成探究,教师要给每个小组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中引导小组之间相互质疑,以此帮助学生巩固和突破重难点。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要针对小组的展示过程给予评价,然后进行分层巩固练习。
  首先,小组间相互展示并质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小组间进行展示,同时展开质疑,通过这样的活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探究学习中,某小组学生展示中提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的结论,并举例,举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重点是要让小组在质疑中展示探究的成果,不同小组之间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解决学生克服探究中存在的困难。在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这一环节还是缺失的,虽然教师积极尝试探究式教学,但在探究中很少引导小组间进行质疑,探究开展得还不够深入有效。
  其次,评价并布置课堂练习。学生展示思考成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针对小组的探究过程和质疑活动,教师还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一是对主干知识点进行梳理;二是促进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三是有利于小组今后的发展。如有的小组在展示中语言描述不够准确,有的小组在活动中参与度不高,而有的小组则在组织上较有序,教师在评价中指出各小组的优缺点,有利于小组在今后探究活动中取长补短。评价之后进入课堂练习过程,在练习中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练习,在具体实践中可采用较为简单的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进行。
  可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特定教学情境;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开展小组探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构建主干知识框架体系;在展示基础上适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积极完成“任务过程”予以鼓励,最后以练习巩固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就物理教师应如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课题教学,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打造有效课堂作探讨。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教学情境 有效课题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自然的最基本工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适应新课改理念,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地理知识的普及与应用,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及地理技能,要求贯彻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思想。笔者结合两年多的农村高中新课改教学实践,尝试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在农村高中学校的一些想法,以有效贯彻新课改理念,提高农村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和生活技能。  一、当前农村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地理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集知识、方法、能力、探究、
通过定积分这一章的学习,我们越来越对积分思想的渊源感兴趣,怎么会想到用无限小的过程计算特殊形状的面积、体积和曲线长呢?  其实求面积和体积问题自古以来都是数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首先,积分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他使用了平衡法推导球体积,但没有使用极限的方法,而是创造了微元法分析问题.我国魏晋时候杰出的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用思想无限分割方法推导出许多平面图形的
摘 要: 高一“物理学困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数理脱节的情况: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与高一物理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差距明显。物理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用心,利用零碎时间,思想、方法、体验补强这一数学工具,则将会突破物理难教、难学的瓶颈,给师生带来很大收益。  关键词: 物理学困生 数理脱节 数学处理 数学推理  一、物理老师的尴尬  “物理是不是很难?孩子能学会,就是不出成绩!”一位孩子在市一高上学的同事(数学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大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中物理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强调认识和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物理概念、定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脉络,提示
一、结论推导  如图1所示,一可视为质点的质量为m的物体由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顶端A滑至底端B,设斜面的动摩擦因素为μ,斜面长度为s,底边长度为L。  则由A滑至B的过程中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结论: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相当于物体沿动摩擦因素相同的斜面投影的水平面滑动过程中摩擦力所做的功,如图2所示。  结论推广:物体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由顶端下滑至底端過程中摩擦力做的功,与斜面倾
摘 要: 化学教学中渗透美学,可以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记忆、鉴赏和创造,促进学生观察、记忆、理解、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并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望。  关键词: 化学文化 化学教学 美学渗透  化学教材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教师都可创造性地用语言美入其境、哲学美悟其神、思想美会其意。化学教学应以知识为主干,以方法为灵魂,抓住各知识的特点,挖掘美的因素,多方面显示人的文化诉求,让课堂的精神生
摘 要: 物理实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要与时俱进。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制作器材的八宝袋,重视实践活动,顺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等方面阐释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室 实践活动  实验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物理教学中,它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实验教学能不能创新,能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