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阿都高腔口头传统的稳定性与即兴性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t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都高腔为彝族人民在野外活动时演唱的民歌,多为一人歌唱,也常用于彝家男女青年情歌对唱.因音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舒缓、演唱难度较大、音乐风格刚健豪放而被誉为“彝入的京剧”.阿都高腔属于典型的口传音乐,口传音乐与以乐谱为主要承载工具的书面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口传性为其最基本特征.但当前对口传音乐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表演后”产生和形成的音响与文本,缺乏对口传音乐本质属性口传性的探讨,因此本文对阿都高腔在口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稳定性与即兴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把握阿都高腔的本质属性.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富于深刻的现实意义.在这些作品中,舞者通过不同的舞蹈技法呈现出丰富的形,并基于中国现实题材舞蹈的主题内容和文化内涵形成了超越形式的、更高维度的艺术意蕴与审美特征,使之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体系更为契合,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
通过对先秦时期武舞、角力、手搏、角抵等嬗递中存在的、融摄不同“类”文化因子的“复合型”语词的追溯与阐释,梳理出武术与戏剧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源,寻绎戏剧与武术同根并蒂的历史印记并在其它多种文化形式影响下,呈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化形态,即戏剧的初形态与上古乐舞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武术的嬗变与上古乐舞亦有着诸多交集,彼此间同根并蒂.通过此研论,勾画出先秦时期的文化形态及发展脉络,以建构戏剧与武术的理论体系.
行当角色、音乐唱腔等表现形式的程式化是剧种走向定型与成熟的标志.侗戏虽然也在音乐唱腔、行当角色、表演动作等形式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程式特点,但其行当角色及表演动作等仍然较为单一和粗糙,使得侗戏的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这看似是对侗戏发展为成熟剧种的阻碍,实则对侗戏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众多高度程式化的成熟剧种传承发展陷入困境的当下,侗戏因为程式方面的某些欠缺,使其能够呈现出较为强大的生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清代白居易题材戏剧研究是清代白居易接受史研究的重要一环,也尚是重要空白.清代剧作家们一方面通过文本嫁接、本事异化、时空错置等模式对诗人相关“本事”加以戏剧化裁剪、发挥,将白居易从中古诗坛“请”入清代街头巷陌,丰盈了白居易形象的接受范围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以戏剧的代言譬喻托为己志,辑录白居易诗歌作品并加以改写和传唱,通过建构白居易“风流才子”“去国直臣”的形象浇自身块垒.通过研究这个异代文入神思交汇的过程,我们得以管窥白居易形象在清代民间认知、异化、消解与刻板化进程,也得以为其人物评价和定位设立新的历史锚点
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侗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窘困状态.在国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完善保护机制,传承戏曲文化,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剧目,融合乡风文明、古朴侗寨、侗族风情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侗戏的传承与发展.
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可以通过音乐设计有效推动戏剧情节发展,同时以音乐的“四两拨千斤”之效来深化戏剧冲突.本文拟从音乐设计及布局的特点、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有效塑造、对戏剧情节发展的有效推动这三个方面对歌剧名作《梅菲斯·托费勒》的音乐设计进行分析,以此探讨音乐对戏剧冲突的显性倾述与刻画,以及音乐与戏剧的融合效应.
本文以闫平2005-2015年创作的《小戏班子》系列主题油画为研究对象,对其作品中线条、色彩运用与构图方式中的表现性进行分析.闫平在注重视觉的真实性和经验的真实性的同时,在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中向观者呈现了戏班子演员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生命状态.闫平《小戏班子》系列主题油画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生命意识,这其中包含对于民族艺术的人文关怀、个人的日常性存在与生命的缘起.探索了传统向当代转化的一种可能性,体现出闫平艺术创作的自律性与创新性.
原创民族歌剧《命运》以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时代缩影为核心,讲述了一段有关个人命运与生态环境纠缠的戏剧故事.该剧编创紧紧围绕乡村绣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拼搏和为了家乡生态建设放弃个人利益、建设美好家园的构架展开,在起承转合的衔接中引发深刻的思考.音乐编创密切依据剧情起伏展开,通过主题音乐和多样化的歌唱体例,辅助故事不断纵深发展,成就了不凡的“命运”主题,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创作特色.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代表,他善于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和民族化的和声织体,在充分发挥钢琴技巧的同时又能巧妙地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他根据同名作品改编的《梅花三弄》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其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作品既把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曲调完美融合,又成功营造出作品蕴含的诗词意境和革命画面.
《大国工匠》是一部表现我国军工领域工作者精神风貌的原创话剧,故事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新世纪.该剧以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据,重新定义英雄的概念,用军工人工作与生活中的若干事件串联剧情,塑造了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两类工匠形象,颂扬了其在时代巨变中坚守理想、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使观众的心灵受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