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33-01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是社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面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对象的更换的复杂形式。如果教育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就不能解决现实中教育存在的复杂问题。本文主要论述创新的内涵、创新的目的、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意识等问题,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理解创新的内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大到政府官员、企业家,小到普通百姓,几乎都念念有词地谈创新,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创新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
  二、明确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保障
  1.创新是贯彻党政方针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重视自主创新既是党中央在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主席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说:“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创新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需要。首先,当今世界正在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恰恰在于创新;其次,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第三,走自主创新之路是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总结各国发展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所做出的科学抉择。如果我们不靠自主创新,就面临着技术、经济、政治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还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第四,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国家富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创新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需要。首先,教育创新是实现“三个面向”的需要。创新教育将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教育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创造力是人类最重要、最宝贵、最高级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武器。在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要想乘风破浪,就得深入开发国民的创造能力,而这就需要对人民进行教育创新。第三,教育创新是改革教育体制的需要。伴随时代的前进,教育领域不仅有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又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创新来解决。
  4.创新是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需要。今天,面对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对象的更换,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确实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寻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途径,需要教育创新。如果教育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就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具体而复杂的问题。学校里的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每天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创新的切入点,所以,推进学校内部的创新不仅是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与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路。
  三、掌握创新的方法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思维包括四大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反向思维、橫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1.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2.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它要求打破常规,从与习惯的思路相反的方向来探讨问题。其实质就是辨证法的对立统一思想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反向思维具有可逆性,它常常喜欢“倒过来想问题”,从相反的视角来审视事物,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的机械性和简单化。
  3.横向思维:所谓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由于改变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试图从别的方面、方向入手,其思维广度大大增加,有可能从其他领域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因此,横向思维常常在创造活动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4.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它具有不落俗套、标新立异、不拘一格的特点.因此,用求异思维解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性。
  四、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作为教育工作者创新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抓好每一件具体工作,使之高效的完成,使每一项任务科学地落到实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四种意识”:
  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只有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有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愿望,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出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时时事事处处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勇于探索研究遇到的新问题、新事物,寻找解决问题最新方法、新途径。
  其次,要增强敬业意识。敬业是创新的动力。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人类历史上记载着很多科学家兢兢业业、至死方休的攻坚精神。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离开持之以恒的劳动,没有敬业精神的支撑,没有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财富从何而来?不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民族,敬业的人越多,敬业精神越强,这个时代进步就越快,这个民族发展就越迅速。
  第三,要增强奉献意识。奉献是创新的保障。要不断增强奉献意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要认识岗位之重要,珍惜岗位来之不易,以强烈的奉献精神,安心定志,躬身做事,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地工作;对组织形成的决定,坚定不移地去贯彻执行。对分管范围内的工作,自觉主动地安排部署,狠抓落实,做到事事讲质量,项项能落实,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到不计个人得失荣辱,默默奉献,鞠躬尽瘁,创造性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四,要增强团结意识。团结是创新的关键。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团结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良好环境,可以有一个适合创新的平台,可以给予创新有足够的思想、物质来源。要树立团结意识、配合意识和协作意识。同志间开诚布公、平等相处、谦和冷静、互尊互谅;工作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取长补短、拾遗补缺;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努力营造团结融洽、心情舒畅、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环境。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分析《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并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制图 开放 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49-02  一、《土木工程制图》的课程特点  《土木工程制图》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从事工程设
【摘要】在这个人才就是财富的时代,各大高校已把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作为首要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由于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的应用,就永远无法在行业中立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今天笔者作为一个从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工作者,简单谈谈关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希望本人的观点可以得到认同与分享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数学可能会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是教师们需要研究的。创新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非常关键,学以致用,而且不断的开发钻研都是具有实际效果的。下文就针对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
【摘要】健商(HQ)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全新健康知识和健康观念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健商水平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能力,目前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在分析健商主要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就基于健商教育理念的高中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健商 高中体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公寓文化的形成、内函、意义,以及开展健康向上的大学公寓文化的主要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 公寓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26-02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