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2012年5月17日的《经济观察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开展的2010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在这1.2亿人才中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550.4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叉统计在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48.6万人。看到这个消息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多人(2010年底我国总人口13.4亿人),人才数量却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二是没想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每年有大量的学生从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然后走到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去,竟然都没有成为人才。好多人把人才缺乏的板子打在教育身上,好像教育不行才导致人才缺乏似的。细究起来,人才的多寡与教育有着复杂的相关性,受很多变量的影响,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人才,中间还有很多环节。换言之,“学生”和“人才”不能画等号。以此类推,“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学生”(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学生等)也不能画等号。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版1090页)上面,把“人才”定义为德才兼备的人和有某种特长的人,这个概念太模糊了。还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定义比较清楚,它说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里面就包括高技能人才。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定义,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与高技能人才对应的是一般技能人才,一般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上,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初、中级工资格证书以及拥有类似水平的其他技能的人员。从上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才的几个特点:第一,人才是长期工作(以此安身立命和实现自我价值)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劳动就不是人才,仅仅临时性劳动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的劳动者也不是人才;第二,人才的劳动是一种基于专门知识和娴熟技能的创造性劳动,不是基于一般知识和简单技能的重复性劳动;第三,人才是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几乎所有的人对社会都有所贡献,但比较起来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些,比如青岛港的许振超、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李斌、常州黑牡丹集团的邓建军、中铁一局集团的窦铁成、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王亮、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王洪军等技能人才都为各自所在单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磨练。一名工人只有经过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训练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关于成才的规律国外有一万小时定律,即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成才;国内也有前国家体委提出的针对专业运动员(技能人才)“2805”训练模式,即专业队运动员的训练(包含比赛)每年280天,每天5小时,经过8~10年方能成为世界冠军。而学生则不同。
“学生”这个词很重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总共出现了127次。作为一个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版1479页)说学生是在学校读书的人,或者是向老师或前辈学习的人。取其前者,职业院校的学生就是在职业院校读书的人。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职业院校学生是一群在职业院校以学习为业的人,学习和工作不一样,学习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工作是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第二,职业院校学生专门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比较短,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时间都是三年,三年可干的事情是有限的;第三,职业院校学生对社会几乎没有什么贡献,相反,社会要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做贡献;第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内容以通识、可迁移技能为主,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岗位(一个人不可能在三年时间里学到应付三十年里不断变化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我认为,上述内容都是我们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时候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版1090页)上面,把“人才”定义为德才兼备的人和有某种特长的人,这个概念太模糊了。还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定义比较清楚,它说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里面就包括高技能人才。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定义,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与高技能人才对应的是一般技能人才,一般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上,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初、中级工资格证书以及拥有类似水平的其他技能的人员。从上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才的几个特点:第一,人才是长期工作(以此安身立命和实现自我价值)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劳动就不是人才,仅仅临时性劳动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的劳动者也不是人才;第二,人才的劳动是一种基于专门知识和娴熟技能的创造性劳动,不是基于一般知识和简单技能的重复性劳动;第三,人才是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几乎所有的人对社会都有所贡献,但比较起来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些,比如青岛港的许振超、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李斌、常州黑牡丹集团的邓建军、中铁一局集团的窦铁成、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王亮、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王洪军等技能人才都为各自所在单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磨练。一名工人只有经过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训练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关于成才的规律国外有一万小时定律,即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成才;国内也有前国家体委提出的针对专业运动员(技能人才)“2805”训练模式,即专业队运动员的训练(包含比赛)每年280天,每天5小时,经过8~10年方能成为世界冠军。而学生则不同。
“学生”这个词很重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总共出现了127次。作为一个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版1479页)说学生是在学校读书的人,或者是向老师或前辈学习的人。取其前者,职业院校的学生就是在职业院校读书的人。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职业院校学生是一群在职业院校以学习为业的人,学习和工作不一样,学习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工作是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第二,职业院校学生专门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比较短,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时间都是三年,三年可干的事情是有限的;第三,职业院校学生对社会几乎没有什么贡献,相反,社会要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做贡献;第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内容以通识、可迁移技能为主,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岗位(一个人不可能在三年时间里学到应付三十年里不断变化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我认为,上述内容都是我们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时候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