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诗心:浅析恽寿平的题画诗及艺术追求

来源 :美术文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ia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恽寿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理论家,他的写生、山水作品都具有清逸妍雅的特点,特别是没骨花卉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恽寿平常借诗文题跋的形式记录、阐述艺术观点,这些文字精炼隽永,与画面彼此阐释、交相辉映,充分展现出恽寿平求逸的艺术主张.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是人们思想观念极为自由解放的时代.这一时期,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玄学的兴起都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言意之辨”便是当时玄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它引导人们由有限走向无限,由具象走向抽象,深刻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时期的绘画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画家,许多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本文结合魏晋时期的绘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观对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影响.
本文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西域画家史料为依据,以佛教东渐为背景,考察中古时期我国人物画家受西域画风的影响、启发,通过自立画格、创立派别,使我国早期人物画的笔法、造型趋于定型,范式后世,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随着欧洲天主教的传入和中西贸易的发展,利玛窦、郎世宁等一批传教士相继在中国传播西洋绘画,西洋画焦点透视法、明暗对比法等绘画技法传入中国,在绘画色彩、风格和题材等方面,中国美术也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
董希文因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闻名于世,其20世纪40年代的艺术创作为之后的探索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本文聚焦于董希文20世纪40年代的艺术创作,尝试追寻画家的感受、意识状况及探索形成过程,联系历史语境展开相关思考.
风俗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两宋是我国风俗画渐渐独立和最为繁盛的阶段;室町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日本风俗画盛行,这一时期的作品被史学家定义为“近世初期风俗画”.本文主要从发展简述、文化基底、艺术形象、思想审美意识四个方面对比分析宋代风俗画与日本“近世初期风俗画”的异同,以期提高社会对风俗画价值研究的意识.
艺术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透过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的表象,分析作品的内在构成要素,笔者发现中西方艺术观念变化的认知属性在共识的艺术概念框架内呈现出求变的自觉,以及被变后的融合翻转两种不同的形态.本文以观念变动形态中隐含的时间属性为启发点,通过溯源各自传统时间观的根基比对,探讨艺术观念发展呈现出不同轨迹和方式的深层原因,从而重新强调艺术观念具有的流变属性.
山水画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创造性认知和阐释,是把人类的思想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自然而然地留下痕迹,这一痕迹与画面最终呈现的“象”有什么联系呢?本文通过迹象论对黄宾虹的画论以及作品中的“迹”与“象”进行研究:首先从迹象的含义引出“迹+象+X=画”这个概念;其次从黄宾虹认识和实践的角度研究“迹”与“象”;最后总结黄宾虹在作品中对“迹”与“象”的探索及其对画面中“迹”趣味的重视,并探讨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迹”“象”与“X”三个要素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的西画东渐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美术现象,西画在这一时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慢慢扎根于中华大地.笔者在梳理明末、清初和清末三个时期西画东渐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以及分析西画和中国画的样貌及其相互影响等情况时发现,在西画东渐的过程中,西画自身也经历了被观照、强融合、被移植进而扎根中华大地的发展历程,而已经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画在面对西画这一外来画种时则经历了由开始时的无感到折衷和有限借鉴其发生理念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阶段.清末及民初时期,西画和中国画终于在相互影响中在中华大地上实
本文以18世纪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戈雅的晚期作品《聋人之家》组画为研究对象,在讨论其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图像学的视角探讨其内容来源、意义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以《老子》《庄子》为原点的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流变及文化交融中日趋完善和成熟.道家思想以“道”为根本,引发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追求真我等诸多思想观念和文化元素,它们深入人心,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