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特政府的对韩政策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韩同盟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卡特政府的对韩政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卡特政府积极推行人权外交,首次把推动韩国的政治民主建设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并首次明确提出从朝鲜半岛完全撤出美国地面部队。然而,由于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及韩国方面的抵制,卡特政府的这两项对韩政策最终黯然收场。卡特政府的对韩政策结局,说明即使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卡特政府,也难以摆脱美韩安全关系为核心的同盟关系束缚;而美国对韩国的政治民主建设目标的实现,则也需要假以时日。
其他文献
郑谦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学界的各种新史料、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观点,对现代中国六十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释,在突出国史的"通史"特点的同时,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全貌。该书对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作了准确判断和客观阐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和挫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把失误和挫折置于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术水准和鲜明的学术特色。但是,在共和国史的探索方面,是书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诸如如何看待现代中国发展的主流;怎样看待改革开放,如何看
2017年12月16-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2017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提交学术论文99篇。在会议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中西史学比较与融通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新论迭出,研讨热烈。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创立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品质。它顺应时代发展并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为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实际,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史学传统,注重发挥史学的致用功能,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立足中国现实而继承中国史学传统,顺应时代发展而着力回应中国现实问题,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品质,也是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根本保障。
近代以来,中国几乎任何领域都笼罩着中西关系的问题。近些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益激烈起来。以学术界而言,主要就是中国大陆学者如何面对西方的"中国学"以及与中国本土的"中国学",在史学领域则是如何看待和认识西方的"中国史"学和中国本土的"中国史"学。所谓"中国史"学界,并非专指中国史学界,而是整个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学界,其中也包括西方学者。所谓西方,指欧美国家和地区,但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国家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汉代的大家、中家和小家,都属于政府的编户齐民,其划分依据是家资。大家家资在百万以上;中家为十万以上,百万以下;而小家为十万以下,小家中二万以下的即为贫民。西汉之初政府重视保护中小之家,但因不抑兼并,豪富大家得以发展并出现兼役中小之家的现象。汉武帝时期曾一度采取打压豪强大家的政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豪强大家兼役中小之家的趋势。直到西汉灭亡、王莽代汉,这一问题都未得到解决。东汉之初,政府对保护中小之家格外关注,豪强大家对中小之家的兼役得到一定的抑制。但随着东汉政权的衰颓以及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政府保护中小之
移禁制度是指将囚犯移送到其他地方囚禁的制度。该制在唐代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石解墓志所记郑丹移禁中牟狱一事,就是在执行移禁制度,而非换推制度,石解亦非本案法官。中牟县是移禁囚犯的中转站,最终目的地是汴州。石解私自化解纠纷的行为,折射出唐代社会中"无讼"胜于"听讼"的社会治理理念。唐代在执行移禁制度时,会根据囚禁机构有无司法审判权以及司法权的大小,将囚犯移送给具备相应司法审判权的机关。该制度不仅适用于上、下级机关之间,还适用于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以及流配罪犯之时。移禁制度被广泛使用,表明该制度在唐代司法实践中
从1905年年底留学日本到1908年,钱玄同受到鶭利彦、大杉荣、吴稚晖、刘师培、章太炎等中日学者无政府主义的交错影响。同时,他对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提倡的国粹思想也多有吸收。最后,钱玄同由无政府主义转向国粹思想,影响其思想变化最深的是章太炎。章太炎齐物哲学与无政府主义、国粹思想的相通性,对钱玄同的思想转变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在当代俄罗斯社会史学界,米罗洛夫首次将人体测量学资料——身高和体重数据,作为研究俄国居民福利状况的历史文献基础,取得重大的学术突破。他通过自己的独到研究,证明19世纪60年代的大改革提升了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男女平均身高明显增长,俄国的现代化基本上是成功的;俄国社会的危机是成长与发展危机,并非必然导致革命,仅仅为革命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米氏观点一经问世,引起了俄罗斯乃至国际史学界的大讨论,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颠覆了苏联时期史学界关于俄国人民生活贫困、社会极端不平等的僵化认识;他对长时段俄国社会史所
今年是《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创刊65周年。自创刊伊始,刊物即树立起“新史学”的大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史学月刊》坚持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办刊方针,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卓越,根据时代需求,进一步突出刊物的学术性、实证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特色,在全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刊从最初只有16页篇幅的“四小刊物”,到今天位居史学界发稿最为宏富的学术大刊。它在体现历史使命感的社会责任、引领学术发展的历史担当和培养史学新人方面的努力,使其雄
我认为,创建在系统阐释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更具说服力的新型中国历史理论,是中国学术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学术回顾应当主要看成绩,学术展望应当主要看问题。看成绩,可以学习他人之长,增强学术自信,避免虚无主义和妄自菲薄;看问题,才能认清努力方向,拓展研究思路,避免夜郎自大和固步自封。这里想讲一点个人的感觉、判断和展望,主要分析中国学术目前存在的若干重大问题。1.创造新型中国历史理论的必要性及其主要理据我的几本代表作获得同行的肯定,也都获得好的奖项。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