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1979-2018)》目录

来源 :近代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本刊编辑部选编的《〈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1979-2018)》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敬请各位入选篇目作者把收取样书地址、收件人姓名和电话号码发送至本刊编辑部邮箱jdsyj.jd@cass.org.cn,主题请标注“文存”二字。非常感谢!
其他文献
1896年中国留日运动开启以来,持续不断、人数众多、影响至巨的中国留日学生,成为日本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中日关系和国际形势变化,日本的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经历了起步、延续、高潮三个阶段,在留日学生政策、留日学生群体、留日学生资料整理,以及留日学生就读学校、所学专业、个案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但是,宏观选题微观化和微观选题精细化趋向,且以日方资料为主,往往限制日本学界的研究视野和关注范围,容易忽略探讨近代中国留日现象的本质,陷入就事论事。因而,如何充分利用中日史料,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容,以长时
1944年下半年,国民政府军事溃败、政治恶化。面对空前的内外压力,蒋介石曾试图发起党团员从军运动,在既有体制之外另起炉灶,以挽救危局。经过党内高层的争论,党团员从军的计划调整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将从军对象由适龄党团员扩展为大中学生群体,且从军知识青年将单独编组为独立的青年军。蒋介石迅速推动从军运动,其目的并非单纯的军事改良,而是要“再造党军”。运动过程中,国民党内有因担忧新军反噬而持反对意见者,有主动报名甚至要求集体从军以获取新的政治地位者,更有敷衍变通者。针对大学校方与大学生,蒋介石强调从军对提高军队素
齐锡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版,138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不但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和西方强国形成实质性的政治军事合作,而且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四年中,帮助中国从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半殖民地国家跃升为世界四强之一。这个变化如何产生?其过程有怎样的特色?中美两国处理同盟关系的基本态度有哪些不同?
魏舒歌著,魏舒歌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79元租界英文报刊数量庞大,信息广泛,但长期未被学界充分发掘,近年始逐渐引起一些学者关注。该书以租界英文报刊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自1928年济南惨案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国民政府和精英人士如何在国弱言微、内忧外患的情势下突破信息封锁,力挫日本在国际舆论界的优势地位,将日本侵华企图与在华行径公之于众,并建立联通国际的宣传渠道的过程。
徐昂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20年版,78元该书以近代中国银行业的代表人物陈光甫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藏陈光甫个人档案及台湾、上海等地所藏的原始档案文献,梳理了这位金融家具体的思想、事业和社会活动历程,展现了1911—1937年中国私营金融资本发展中的政商互动及复杂关系。
期刊
召见制度与奏折制度是维护清代皇权专制的核心制度。宣统二年(1910)底,清廷决定仿行责任内阁制。在制订内阁官制时,加强内阁总理大臣责任,限制召见官员资格、缩小奏事范围是这一制度的应有之义。不过,摄政王与众大臣们考虑到实际情况,只能拟订暂行章程基本维持原状。但是,暂行章程毕竟只是临时政策,随着完全内阁的实施,召见制度、奏折制度必将产生巨大变化,这甚至会触动皇权的根本。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才中断了这一进程。
郑孝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较复杂人物,对近代政治、文学、艺术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因参与伪满洲国沦为汉奸,长期以来论者多以政治标准评判,反使学界对他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整体评价也显得过于简单。本书立基于史、文史结合,充分使用了多方面、多类别的文献资料,基本厘清了郑孝胥在1931年以前的生平经历,并以清末民国的时代大变为背景,探讨了郑孝胥在此背景下的“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对他的政治、社会活动以及相应的身份,做了客观、多层面的呈现。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黄河的研究,应用环境史的研究方法,试图强调由1855年黄河改道所带来的环境变迁。第二部分为科学史和科学史学史,将术语与概念问题置于有关科学各学科兴起的整体问题下来加以考虑。第三部分为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历史实践,探讨西方知识在晚清中国的普及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