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抗挫折能力 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一定的技能和水平就意味着要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激烈的竞争以及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产生烦躁焦虑、忧郁寡欢等不良的心态,具体表现多样,有的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轻生厌世。对于中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学者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是以锻炼身体为基本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教育,同时还要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的极其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挫折及挫折教育的概念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由于某种情形而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状态,叫做挫折。”台湾学者张春兴表述为:“所谓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情境;另一意义是指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按照《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综上所述,虽然对挫折概念的理解众说不一,但有两点方面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第一,挫折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第二,挫折是与人的目的行为有关的一种特殊状态。
而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是指对于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去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试心理状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1、产生挫折的主观因素
(1)生理方面的缺陷。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2)心理方面的缺陷。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嫉妒、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等现象。例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学生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高,怀疑教师的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胜人一筹,比赛中总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而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同学的肯定。面对这些内心的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的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的极不稳定。
(3)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差。有些学生对动作学习的能力较差,或是身体素质不好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同一些素质好、成绩提高快的同学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是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弱,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感。
2、产生挫折的客观原因
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紧张或其他各种人为的因素。学生人际紧张指的是与老师,同学之间,或者家庭关系等紧张,从而使学生感到冷落、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挫折。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体育教师过分刻薄,严肃对待,让不同的学生对象来完成同等难度的动作,使学生感到窘迫,遭受害怕。另外,由于学校场地器材差,运动器械破旧等等客观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障碍,无法顺利完成动作。三、进行挫折教育的策略。
1、学生方面。提高自身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如果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妨将它们看作炒菜时用的调味品,因为有了挫折,生活才有滋有味,这样会增强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心。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熏陶下,使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潜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
2、教师方面。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理念的教育和训练水平。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性格培养抗挫折能力。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挫折情景。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挫折打击时的能力,在创设挫折情境时应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摆脱困境。
三、体会与建议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方法和手段要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和机械的照搬,而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体育教师要将体育教学任务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好课堂这一良好的契机和场所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教师必须抓好这一时期,而且要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及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采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
参考文献
[1] 殷志江.谈体育教学中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结合.
[2] 周瑞华.学生心理挫折的形成与消除[J].
[3] 苏德宣.体育教学艺术[M].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抗挫折能力 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一定的技能和水平就意味着要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激烈的竞争以及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产生烦躁焦虑、忧郁寡欢等不良的心态,具体表现多样,有的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轻生厌世。对于中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学者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是以锻炼身体为基本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教育,同时还要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的极其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挫折及挫折教育的概念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由于某种情形而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状态,叫做挫折。”台湾学者张春兴表述为:“所谓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情境;另一意义是指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按照《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综上所述,虽然对挫折概念的理解众说不一,但有两点方面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第一,挫折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第二,挫折是与人的目的行为有关的一种特殊状态。
而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是指对于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去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试心理状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1、产生挫折的主观因素
(1)生理方面的缺陷。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2)心理方面的缺陷。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嫉妒、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等现象。例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学生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高,怀疑教师的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胜人一筹,比赛中总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而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同学的肯定。面对这些内心的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的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的极不稳定。
(3)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差。有些学生对动作学习的能力较差,或是身体素质不好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同一些素质好、成绩提高快的同学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是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弱,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感。
2、产生挫折的客观原因
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紧张或其他各种人为的因素。学生人际紧张指的是与老师,同学之间,或者家庭关系等紧张,从而使学生感到冷落、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挫折。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体育教师过分刻薄,严肃对待,让不同的学生对象来完成同等难度的动作,使学生感到窘迫,遭受害怕。另外,由于学校场地器材差,运动器械破旧等等客观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障碍,无法顺利完成动作。三、进行挫折教育的策略。
1、学生方面。提高自身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如果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妨将它们看作炒菜时用的调味品,因为有了挫折,生活才有滋有味,这样会增强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心。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熏陶下,使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潜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
2、教师方面。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理念的教育和训练水平。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性格培养抗挫折能力。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挫折情景。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挫折打击时的能力,在创设挫折情境时应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摆脱困境。
三、体会与建议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方法和手段要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和机械的照搬,而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体育教师要将体育教学任务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好课堂这一良好的契机和场所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教师必须抓好这一时期,而且要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及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采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
参考文献
[1] 殷志江.谈体育教学中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结合.
[2] 周瑞华.学生心理挫折的形成与消除[J].
[3] 苏德宣.体育教学艺术[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