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时曾问老师:“为什么中国叫中国”?先生愕然,曰:“你这孩子,中国就叫中国,就好比人的名字,只是称谓而已”。后来又请教大学教授,其多数曰:“因华夏文明形成于中原腹地,故名中国”,也有人说:“先祖有天圆地方之说,以为华夏处在大地中央,因而得名”。
面对上述解释,余总觉含糊。后来长大,查阅大量史料方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陕西鸡贾村出土之三千年前的“何尊”。其铭文写到:“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则迁告于天下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辞民……”
其次《大雅·民劳》中也有“惠此中国”一句。到了东周战国诸子书中,中国一词已屡见不鲜。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是在周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诗经·大雅》里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记载。
在中国史上,中国和华夏只是区域文明之泛称。由于各朝有自己国号,一直没有用中国一词来代表国家或政府之命名。直到近代辛亥革命成功,以中华民国立名,才广泛简称为之中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圆地方中州为最”。祖先何以在此立国?有何凭据言此处便是大地中心?随着对祖国历史逐步了解,渐渐在人文地理和宇宙现象启发下,笔者对“中国”这一称谓有了进一步之认识。今分几方面整理成文,仅供参考。
一、用天时来解释:
众所周知,春夏秋冬又称四季。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是为自然。而这种寒热温凉,刚好应合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生物特性。这在祖先看来,两仪四象中之两仪既是阴阳,阴阳又代表天地。四象就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分配在季节上,少阴主乎秋,太阴主乎冬,少阳主乎春,太阳主乎夏。这四季之中,又包涵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而六气与季节变化,与五行生克有着密切关联。
没有四季更替,何来美丽地球?没有六气变化,如何滋生万物?因此,该暖就暖,该热就热,该凉就凉,该寒就寒,能得四时六气盖全者,即为得天时。既得天时,必是宝地。故祖先认为,一年四季最明显之地,既大地中央。此处兴邦,便是中国。
天时、地利、人和是祖先认识自然,理解社会之基本规律。在中国,也被认为成就伟业之必备条件。正因得天地人三才之气,炎黄子孙,华夏文明才具备这得天独厚之优越地理;所以从“中”字我们可以看出,祖先在造字之时,就觉得寰宇之内,一方之中,唯我国土,中有一竖贯穿,定天地人三才之位,就好比一根擎天玉柱,将九州岛方圆,牢牢地钉在了大地中央。
综上所述,华夏祖先在选择生存发展环境之时,是上观天文,下查地理,中通人情的。这种早期自然风水之经验,为黄河流域发源传承之中华文明,起到至关重要之作用。也就是这块风水宝地,使中国没像其它文明古国一样在地球上消失。
守中,既是得道。得道,既是得中和之气。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这就是我的祖国,她的名字叫中国!
面对上述解释,余总觉含糊。后来长大,查阅大量史料方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陕西鸡贾村出土之三千年前的“何尊”。其铭文写到:“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则迁告于天下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辞民……”
其次《大雅·民劳》中也有“惠此中国”一句。到了东周战国诸子书中,中国一词已屡见不鲜。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是在周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诗经·大雅》里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记载。
在中国史上,中国和华夏只是区域文明之泛称。由于各朝有自己国号,一直没有用中国一词来代表国家或政府之命名。直到近代辛亥革命成功,以中华民国立名,才广泛简称为之中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圆地方中州为最”。祖先何以在此立国?有何凭据言此处便是大地中心?随着对祖国历史逐步了解,渐渐在人文地理和宇宙现象启发下,笔者对“中国”这一称谓有了进一步之认识。今分几方面整理成文,仅供参考。
一、用天时来解释:
众所周知,春夏秋冬又称四季。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是为自然。而这种寒热温凉,刚好应合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生物特性。这在祖先看来,两仪四象中之两仪既是阴阳,阴阳又代表天地。四象就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分配在季节上,少阴主乎秋,太阴主乎冬,少阳主乎春,太阳主乎夏。这四季之中,又包涵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而六气与季节变化,与五行生克有着密切关联。
没有四季更替,何来美丽地球?没有六气变化,如何滋生万物?因此,该暖就暖,该热就热,该凉就凉,该寒就寒,能得四时六气盖全者,即为得天时。既得天时,必是宝地。故祖先认为,一年四季最明显之地,既大地中央。此处兴邦,便是中国。

天时、地利、人和是祖先认识自然,理解社会之基本规律。在中国,也被认为成就伟业之必备条件。正因得天地人三才之气,炎黄子孙,华夏文明才具备这得天独厚之优越地理;所以从“中”字我们可以看出,祖先在造字之时,就觉得寰宇之内,一方之中,唯我国土,中有一竖贯穿,定天地人三才之位,就好比一根擎天玉柱,将九州岛方圆,牢牢地钉在了大地中央。
综上所述,华夏祖先在选择生存发展环境之时,是上观天文,下查地理,中通人情的。这种早期自然风水之经验,为黄河流域发源传承之中华文明,起到至关重要之作用。也就是这块风水宝地,使中国没像其它文明古国一样在地球上消失。
守中,既是得道。得道,既是得中和之气。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这就是我的祖国,她的名字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