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与目前的数学课改精神相违背,比如新教材编排顺序阶段性的问题,教辅与新教材不配套,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的转变等问题,都有待于探讨和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3.6
与老教材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虽说在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与目前的数学课改精神相违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改中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关键,也是当前课改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编排顺序上的阶段性
在以前的老教材里代数和几何是分开的,但是代数和几何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学习代数的同时也在学习几何,而数学知识又具有连贯性,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对于这两部分内容都能掌握,而新教材是一章或两章代数然后学习一章或两章几何,这样有一部分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已经淡忘了,在下面所学的内容中如果遇到前面的知识时模糊不清或已经忘却。
二、教辅与新教材不配套
作为一名九年级数学教师在下半学期迎接中考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在这些教辅资料里有很多的题目牵涉到老教材有而新教材没有的一些定理和公式,有的老师就进行补充以前的一些定理然后再讲解,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呢?今年在郑州九中召开的中招复习研讨会上我曾向省教研室的骆传枢主任提过这样的问题,他回答是这样做根据课程标准是不合理的。
三、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很多教师课前要准备新老两份教材,对于新老教材都有的内容按老教材的要求去做,新教材没有的内容按老教材进行补充。重视定义,公式,定理的教学,而忽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的,例如新课程的安排都是先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探究、思考,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或定义。比如九年级上册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新课程先给出生活中的实例---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然后总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而有的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讲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欣赏刚才的问题,这样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老的教学方法,教师只管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对教学的概念理解为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发现也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数学课是学生的数学课,教师应退到幕后当导演,这是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错误的理解。学生是主体,绝不是学生唱主角,教师靠边站,放任自流的做法会使学生得到的知识不系统,只能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合作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比如"你说的很好、你说的很对"等词语来评价学生,认为只有老师的评价才是对学生正确的认识,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这与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点脱节了。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无论是老师的评价还是学生互评都必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当然教师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自我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创造良好的评价氛围,让学生去主动评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自我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一对一,也可组内成员间相互评价,或组间进行相互评价。学生互评是对自我评价的补充和检验,内容应与自我评价内容一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离不开良好的民主氛围。
3、引导学生评价教师
在学期结束时发一张测评表,让学生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甚至会让学生认为教师搞形式主义罢了。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适时进行,而且要有一个评价标准(标准应由师生共同制订),让学生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给教师提供一个反思教学的依据,从而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完全胜任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认真理解课程标准,转变老的教学方法,尝试更多的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作为一线教师,让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在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及时纠正课改中出现的偏差,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一句空话。
【中图分类号】G633.6
与老教材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虽说在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与目前的数学课改精神相违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改中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关键,也是当前课改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编排顺序上的阶段性
在以前的老教材里代数和几何是分开的,但是代数和几何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学习代数的同时也在学习几何,而数学知识又具有连贯性,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对于这两部分内容都能掌握,而新教材是一章或两章代数然后学习一章或两章几何,这样有一部分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已经淡忘了,在下面所学的内容中如果遇到前面的知识时模糊不清或已经忘却。
二、教辅与新教材不配套
作为一名九年级数学教师在下半学期迎接中考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在这些教辅资料里有很多的题目牵涉到老教材有而新教材没有的一些定理和公式,有的老师就进行补充以前的一些定理然后再讲解,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呢?今年在郑州九中召开的中招复习研讨会上我曾向省教研室的骆传枢主任提过这样的问题,他回答是这样做根据课程标准是不合理的。
三、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很多教师课前要准备新老两份教材,对于新老教材都有的内容按老教材的要求去做,新教材没有的内容按老教材进行补充。重视定义,公式,定理的教学,而忽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的,例如新课程的安排都是先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探究、思考,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或定义。比如九年级上册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新课程先给出生活中的实例---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然后总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而有的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讲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欣赏刚才的问题,这样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老的教学方法,教师只管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对教学的概念理解为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发现也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数学课是学生的数学课,教师应退到幕后当导演,这是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错误的理解。学生是主体,绝不是学生唱主角,教师靠边站,放任自流的做法会使学生得到的知识不系统,只能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合作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比如"你说的很好、你说的很对"等词语来评价学生,认为只有老师的评价才是对学生正确的认识,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这与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点脱节了。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无论是老师的评价还是学生互评都必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当然教师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自我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创造良好的评价氛围,让学生去主动评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自我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一对一,也可组内成员间相互评价,或组间进行相互评价。学生互评是对自我评价的补充和检验,内容应与自我评价内容一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离不开良好的民主氛围。
3、引导学生评价教师
在学期结束时发一张测评表,让学生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甚至会让学生认为教师搞形式主义罢了。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适时进行,而且要有一个评价标准(标准应由师生共同制订),让学生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给教师提供一个反思教学的依据,从而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完全胜任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认真理解课程标准,转变老的教学方法,尝试更多的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作为一线教师,让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在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及时纠正课改中出现的偏差,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