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电脑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它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增加了教学的容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也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这一手段已成为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1 没有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滥用多媒体
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一课时,可以播放南京大屠杀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理解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记住历史教训。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学科、任何时候使用多媒体都能达到好的效果,因为有的学科更注重技巧和方法,强调演示过程,因此不可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哪种教学手段更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去灵活使用,没必要非用多媒体。
2 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实际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杂,教师只顾自己去讲解,而学生只顾紧张地抄笔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一节课就这么“紧张”地过去了,老师和学生似乎都忙得不可开交,甚至一些学生抱怨还没有来得及抄笔记。这样的课,效果到底怎样?能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便在网上下来一篇就开讲了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是资源共享,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但这并不等于照搬别人的课件和教案。更不是课前不备课,不写教案,临上课在网上下载别人的劳动成果。下载别人的课件,不加任何修改,不作补充,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呢?学生能否接受、消化,教学效果又怎么样?我想这么做,不是“资源共享”,而是教学上的投机取巧,不可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既对学生不利,因为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教师本人也没有丝毫的好处,因为不钻研教材,不了解学生,便谈不上有好的教学效果。
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改正,从而把教学质量提上去。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至于“喧宾夺主”,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次实践,我体会到了一些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不少失败的痛楚。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原则,是指制作的课件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做到缺之不可、用之有效。课件是否实用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教材内容挖掘的深度等,因而实用性是评判一个课件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必每节课都使用,只有在用传统媒体解决历史教材重点难点有困难时,而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又能使这一重点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且能恰到好处,这时使用多媒体就是必要的。切忌为追求表面的热闹、美观,一味追求图片、视频等媒体的使用,从而排斥传统教学方式,造成华而不实,影响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快捷、简便地落实课堂知识,还可以腾出更多时间,集中精力,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能培养其能力的问题,就是好的运用。
2 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多媒体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的选用,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选择、裁剪,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都不加遴选地对学生进行“轰炸”。素材的选用应以最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准。滥用多媒体素材,不仅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更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例如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要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这就需要让学生对日军的侵华罪行有一个直观的、真切的感受,而有关内容的文字、视频等资料比较多,如果不加遴选,文字、视频轮番对学生进行轰炸,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真切的感受。于是在授课过程中,我只选择了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典型专题片,加以点拨、解说,使学生深刻领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和荣辱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 交互性原则
所谓交互性原则,是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互动。历史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历史课堂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流动,还有历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如果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虽然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是冰冷死板的,这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中的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和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是任何现代媒体都难以替代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4 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发展、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追求视觉效果。还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厢情愿地往学生脑袋里装填知识点。这无异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是形式现代化了而已。 我们在设计课件中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分析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中,因为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应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件使用的艺术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和教师都能主动应用多媒体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要仅仅显示静态的画面或再现事件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创造,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历史事实。
5 美观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通过精美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视频,除了能配合教师讲授新课外,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的设计。
总之,从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来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当普及,但我们也要明确应用它的原则:如何更好辅助历史教学。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制作教学课件一定遵循必要的原则,使之达到不可取代的效果,以便更好地配合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新科技,自我充实和完善,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接班人。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1 没有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滥用多媒体
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一课时,可以播放南京大屠杀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理解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记住历史教训。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学科、任何时候使用多媒体都能达到好的效果,因为有的学科更注重技巧和方法,强调演示过程,因此不可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哪种教学手段更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去灵活使用,没必要非用多媒体。
2 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实际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杂,教师只顾自己去讲解,而学生只顾紧张地抄笔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一节课就这么“紧张”地过去了,老师和学生似乎都忙得不可开交,甚至一些学生抱怨还没有来得及抄笔记。这样的课,效果到底怎样?能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便在网上下来一篇就开讲了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是资源共享,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但这并不等于照搬别人的课件和教案。更不是课前不备课,不写教案,临上课在网上下载别人的劳动成果。下载别人的课件,不加任何修改,不作补充,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呢?学生能否接受、消化,教学效果又怎么样?我想这么做,不是“资源共享”,而是教学上的投机取巧,不可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既对学生不利,因为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教师本人也没有丝毫的好处,因为不钻研教材,不了解学生,便谈不上有好的教学效果。
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改正,从而把教学质量提上去。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至于“喧宾夺主”,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次实践,我体会到了一些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不少失败的痛楚。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原则,是指制作的课件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做到缺之不可、用之有效。课件是否实用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教材内容挖掘的深度等,因而实用性是评判一个课件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必每节课都使用,只有在用传统媒体解决历史教材重点难点有困难时,而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又能使这一重点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且能恰到好处,这时使用多媒体就是必要的。切忌为追求表面的热闹、美观,一味追求图片、视频等媒体的使用,从而排斥传统教学方式,造成华而不实,影响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快捷、简便地落实课堂知识,还可以腾出更多时间,集中精力,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能培养其能力的问题,就是好的运用。
2 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多媒体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的选用,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选择、裁剪,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都不加遴选地对学生进行“轰炸”。素材的选用应以最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准。滥用多媒体素材,不仅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更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例如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要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这就需要让学生对日军的侵华罪行有一个直观的、真切的感受,而有关内容的文字、视频等资料比较多,如果不加遴选,文字、视频轮番对学生进行轰炸,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真切的感受。于是在授课过程中,我只选择了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典型专题片,加以点拨、解说,使学生深刻领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和荣辱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 交互性原则
所谓交互性原则,是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互动。历史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历史课堂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流动,还有历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如果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虽然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是冰冷死板的,这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中的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和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是任何现代媒体都难以替代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4 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发展、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追求视觉效果。还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厢情愿地往学生脑袋里装填知识点。这无异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是形式现代化了而已。 我们在设计课件中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分析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中,因为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应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件使用的艺术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和教师都能主动应用多媒体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要仅仅显示静态的画面或再现事件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创造,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历史事实。
5 美观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通过精美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视频,除了能配合教师讲授新课外,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的设计。
总之,从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来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当普及,但我们也要明确应用它的原则:如何更好辅助历史教学。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制作教学课件一定遵循必要的原则,使之达到不可取代的效果,以便更好地配合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新科技,自我充实和完善,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