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没有想过,当你生活的城市中,公共交通彻底瘫痪是怎样一个状态?更让你哭笑不得的是,交通部门大约提前两周就会在他们网站和各大交通接驳点贴出告示,清楚的写明白交通瘫痪的时间是哪一天,各大线路停驶的车辆百分比等,理由永远只有一个:罢工。
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在法国这是生活常态,别说本地人,就连我这个外国人在这里待久了都习惯的不得了。千万不要以为“法国人的生活就是罢工和度假”这句话是个玩笑,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在他们看来这是两件严肃、认真,且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你在法国的大街上看到一个穿西装的人正“驾驶”着酷鼠滑车穿梭在人群中,恰逢又是工作日的话,八成就是交通系统罢工了。
现在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法网每年能顺顺利利地举行是不是应该算个奇迹?这得感谢法国网协和法网组委会,他们安抚员工认真工作,不要在法网期间罢工造成混乱的社会局面,但可惜的是他们却无法保证看台上的人坐得也一样的稳当,对于这些持票入场的观众来说好像不出点花样就对不起自己那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要是巴黎人,就折腾得更起劲了。
看台上的嘘声几乎成了法网的标签。在巴黎,任何人都有被嘘的可能,不管你是球王还是天后。
10年前,小威廉姆斯就曾泪洒罗兰-加洛斯,虽然她强大的内心曾无数次将她从失利的边缘拯救出来,但是她却没能扛住法网震耳欲聋的嘘声。2003年法网女单半决赛中,小威廉姆斯在现场观众的起哄和喝倒彩中输给了海宁,随后眼含泪水的她颇有风度的挥手离场,居然又引起一阵嘘声。这次她被观众“欺负”的直接理由,是因为一次有争议的发球。实际上,这次发球只是给了法国观众发泄情绪的出口,之前一轮法国人的希望毛瑞斯莫挡刚刚被小威廉姆斯挡在四强门外,而海宁又来自比利时的法语区。
在法网,观众的嘘声代表了两种意义。一种是他们很讨厌一名球员,而另一种则是他们很喜欢一个球员,因为喜爱所以转而去嘘他的对手。对于小威廉姆斯来说,她成了二者叠加的牺牲品:观众们希望来自法语区的海宁获胜,也希望淘汰了毛瑞斯莫的小威尽快出局。那场比赛现场的近万名观众在一小部分海宁支持者的带动下跟着躁动起来,嘘声和口哨声此起彼伏,在这样疯狂的氛围中似乎每个人都找到了倒戈的理由。
这段不愉快的回忆给小威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创伤,事实上,她在法国可不止受了这一次气。去年法网首轮在领先的情况下被已经告别一流集团的拉扎诺逆转,军功章上也有法国球迷的一半。
不知为什么法国观众似乎并不喜欢拥护长久的统治者,虽然在罗兰-加洛斯有着最为辉煌的战绩,但是“红土之王”纳达尔在巴黎也过得并不开心。法网的观众曾经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背叛了他,还记得2009年他在法网那唯一一场的失利,当罗兰·加洛斯出现了一个可能改写纳达尔不败神话的人物时,巴黎的观众便一股脑的“叛变”了。在最后那个抢七局中,夏蒂埃球场彻底沸腾,作为挑战者和弱势一方的索德林俘虏了法国观众的同情心,喜欢新鲜感的法网观众从此找到了新的英雄。
这可不是法国人第一次给纳达尔找麻烦。2005年,西班牙人第一次参加法网就被嘘的很惨。那时候他还没有“红土之王”的光环,但是第一次踏上罗兰·加洛斯场地的他连续击败了加斯奎特和格罗斯让。那会儿的加斯奎特还被称为“小费德勒”,他和初出茅庐的格罗斯让被视为法国球迷眼中冲击火枪手杯的希望。而纳达尔却让这两个梦想接连破灭,不甘心的法国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委屈都变成了嘘声,希望能驱走西班牙人的好状态。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既然连小威廉姆斯和纳达尔这样天王天后级别的选手都入不了法网观众的眼,那法国人到底待见谁?
答案当然是法国本土选手了,虽然他们平时骂起自家球员来毫不留情面,但在法网现场,他们还是立场统一地站在了法国球员一边。从特松加到孟菲尔斯,从巴托丽到加斯奎特,只要球员姓名的前面挂着红白蓝三色旗,法国观众就会献上毫无保留的支持,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为对手献上嘘声。
每年的法网都会有不少人拿爱嘘人的法国观众当回事来讨论,很多人都会跟我说法国人的素质差,我觉得这和观众素质并没有太大关系,其实看台上大多数的观众都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在场外可能是彬彬有礼的大学教授或者恪尽职守的政府职员。但是走进赛场他们就成了无礼而疯狂的观众。你问我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在罗兰·加洛斯嘘球员、嘘裁判甚至是嘘对面看台的观众,不过是和他们罢工、休假一样,是生活中最寻常的一部分。
其实,观看法网比赛的门槛并不低,法网的门票也并不是谁都消费的起的。正赛期间最便宜的外场票是20欧,但这只是入门价,能看比赛的最低票价是24欧。夏蒂埃和朗格伦球场的最低入场门票分别是53欧和44欧。再加上罗兰·加洛斯所在的巴黎十六区是名副其实的富人区,其他配套消费也都并不便宜,所以来法网看大满贯早已经超过了平民的消费水平。要知道法国普通公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起薪月工资也只有2000多欧。
而且,在法网并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票的。罗兰·加洛斯的票务销售分为三个阶段,先是面向法国网协旗下的诸多俱乐部,然后是法国网协的个人会员,最后才是面向大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向法国网协缴纳不菲的会费,那买票的时候就要排队。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进场看球,法网票务销售也有很多政策法规,比如一个人只能有一张订单,每张订单最多只能有4张中央赛场的球票、男单半决赛和决赛加起来只能订2张等等。如此苛刻的条件,依然挡不住法国球迷的热情,一票难求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
既然花了大价钱也费了大周折才拿到门票,法国人不该全心全意享受精彩的比赛吗?为什么非要和球员过不去?对于法国人来说,和球员过不去也是享受大满贯的方式之一。罢工也会干扰正常生活,他们不也乐此不疲吗?更何况对待公众人物不留情面也是法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也许是因为法国盛产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提到法国和巴黎,人们总喜欢强调塞纳河两岸的文化,咖啡馆里面的哲学,美术馆中的历史,高级餐厅提供的红酒等级,从而觉得法国人肯定个个品位高雅、行事讲究、思想复杂、天性浪漫。其实这些都是观光客对法国和巴黎的粗浅认识。法国人很简单,他们看的雨果小说并不比你多,也不会动不动就拎个名牌包上街,喝的红酒不一定非得来自波尔多,他们只是一群任性、散漫又带点儿自负调调的人,并不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其实,观众席上的法国人也并不复杂。他们的嘘声大多是随心所想,并没有那么多的恶意。法国人觉得无聊了,就会像淘气的孩子们一样,自己制造点幺蛾子出来。他们很有可能在比赛中嘘了小威廉姆斯一个小时之后,在所支持的球员那栏还会勾选美国人。
记得以前有人说过“美国梦”和“法国梦”的区别,美国人攥着拳头高喊Yes,wecan,法国人振臂欢呼说的是Yes,weekend。恨不得把每天都当假期过的法国人,遇到法网这样大节日,自然是要狂欢一番,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别和法国人认真,跟随着他们一起去享受比赛就好。
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在法国这是生活常态,别说本地人,就连我这个外国人在这里待久了都习惯的不得了。千万不要以为“法国人的生活就是罢工和度假”这句话是个玩笑,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在他们看来这是两件严肃、认真,且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你在法国的大街上看到一个穿西装的人正“驾驶”着酷鼠滑车穿梭在人群中,恰逢又是工作日的话,八成就是交通系统罢工了。
现在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法网每年能顺顺利利地举行是不是应该算个奇迹?这得感谢法国网协和法网组委会,他们安抚员工认真工作,不要在法网期间罢工造成混乱的社会局面,但可惜的是他们却无法保证看台上的人坐得也一样的稳当,对于这些持票入场的观众来说好像不出点花样就对不起自己那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要是巴黎人,就折腾得更起劲了。
看台上的嘘声几乎成了法网的标签。在巴黎,任何人都有被嘘的可能,不管你是球王还是天后。
10年前,小威廉姆斯就曾泪洒罗兰-加洛斯,虽然她强大的内心曾无数次将她从失利的边缘拯救出来,但是她却没能扛住法网震耳欲聋的嘘声。2003年法网女单半决赛中,小威廉姆斯在现场观众的起哄和喝倒彩中输给了海宁,随后眼含泪水的她颇有风度的挥手离场,居然又引起一阵嘘声。这次她被观众“欺负”的直接理由,是因为一次有争议的发球。实际上,这次发球只是给了法国观众发泄情绪的出口,之前一轮法国人的希望毛瑞斯莫挡刚刚被小威廉姆斯挡在四强门外,而海宁又来自比利时的法语区。
在法网,观众的嘘声代表了两种意义。一种是他们很讨厌一名球员,而另一种则是他们很喜欢一个球员,因为喜爱所以转而去嘘他的对手。对于小威廉姆斯来说,她成了二者叠加的牺牲品:观众们希望来自法语区的海宁获胜,也希望淘汰了毛瑞斯莫的小威尽快出局。那场比赛现场的近万名观众在一小部分海宁支持者的带动下跟着躁动起来,嘘声和口哨声此起彼伏,在这样疯狂的氛围中似乎每个人都找到了倒戈的理由。
这段不愉快的回忆给小威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创伤,事实上,她在法国可不止受了这一次气。去年法网首轮在领先的情况下被已经告别一流集团的拉扎诺逆转,军功章上也有法国球迷的一半。
不知为什么法国观众似乎并不喜欢拥护长久的统治者,虽然在罗兰-加洛斯有着最为辉煌的战绩,但是“红土之王”纳达尔在巴黎也过得并不开心。法网的观众曾经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背叛了他,还记得2009年他在法网那唯一一场的失利,当罗兰·加洛斯出现了一个可能改写纳达尔不败神话的人物时,巴黎的观众便一股脑的“叛变”了。在最后那个抢七局中,夏蒂埃球场彻底沸腾,作为挑战者和弱势一方的索德林俘虏了法国观众的同情心,喜欢新鲜感的法网观众从此找到了新的英雄。
这可不是法国人第一次给纳达尔找麻烦。2005年,西班牙人第一次参加法网就被嘘的很惨。那时候他还没有“红土之王”的光环,但是第一次踏上罗兰·加洛斯场地的他连续击败了加斯奎特和格罗斯让。那会儿的加斯奎特还被称为“小费德勒”,他和初出茅庐的格罗斯让被视为法国球迷眼中冲击火枪手杯的希望。而纳达尔却让这两个梦想接连破灭,不甘心的法国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委屈都变成了嘘声,希望能驱走西班牙人的好状态。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既然连小威廉姆斯和纳达尔这样天王天后级别的选手都入不了法网观众的眼,那法国人到底待见谁?
答案当然是法国本土选手了,虽然他们平时骂起自家球员来毫不留情面,但在法网现场,他们还是立场统一地站在了法国球员一边。从特松加到孟菲尔斯,从巴托丽到加斯奎特,只要球员姓名的前面挂着红白蓝三色旗,法国观众就会献上毫无保留的支持,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为对手献上嘘声。
每年的法网都会有不少人拿爱嘘人的法国观众当回事来讨论,很多人都会跟我说法国人的素质差,我觉得这和观众素质并没有太大关系,其实看台上大多数的观众都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在场外可能是彬彬有礼的大学教授或者恪尽职守的政府职员。但是走进赛场他们就成了无礼而疯狂的观众。你问我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在罗兰·加洛斯嘘球员、嘘裁判甚至是嘘对面看台的观众,不过是和他们罢工、休假一样,是生活中最寻常的一部分。
其实,观看法网比赛的门槛并不低,法网的门票也并不是谁都消费的起的。正赛期间最便宜的外场票是20欧,但这只是入门价,能看比赛的最低票价是24欧。夏蒂埃和朗格伦球场的最低入场门票分别是53欧和44欧。再加上罗兰·加洛斯所在的巴黎十六区是名副其实的富人区,其他配套消费也都并不便宜,所以来法网看大满贯早已经超过了平民的消费水平。要知道法国普通公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起薪月工资也只有2000多欧。
而且,在法网并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票的。罗兰·加洛斯的票务销售分为三个阶段,先是面向法国网协旗下的诸多俱乐部,然后是法国网协的个人会员,最后才是面向大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向法国网协缴纳不菲的会费,那买票的时候就要排队。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进场看球,法网票务销售也有很多政策法规,比如一个人只能有一张订单,每张订单最多只能有4张中央赛场的球票、男单半决赛和决赛加起来只能订2张等等。如此苛刻的条件,依然挡不住法国球迷的热情,一票难求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
既然花了大价钱也费了大周折才拿到门票,法国人不该全心全意享受精彩的比赛吗?为什么非要和球员过不去?对于法国人来说,和球员过不去也是享受大满贯的方式之一。罢工也会干扰正常生活,他们不也乐此不疲吗?更何况对待公众人物不留情面也是法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也许是因为法国盛产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提到法国和巴黎,人们总喜欢强调塞纳河两岸的文化,咖啡馆里面的哲学,美术馆中的历史,高级餐厅提供的红酒等级,从而觉得法国人肯定个个品位高雅、行事讲究、思想复杂、天性浪漫。其实这些都是观光客对法国和巴黎的粗浅认识。法国人很简单,他们看的雨果小说并不比你多,也不会动不动就拎个名牌包上街,喝的红酒不一定非得来自波尔多,他们只是一群任性、散漫又带点儿自负调调的人,并不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其实,观众席上的法国人也并不复杂。他们的嘘声大多是随心所想,并没有那么多的恶意。法国人觉得无聊了,就会像淘气的孩子们一样,自己制造点幺蛾子出来。他们很有可能在比赛中嘘了小威廉姆斯一个小时之后,在所支持的球员那栏还会勾选美国人。
记得以前有人说过“美国梦”和“法国梦”的区别,美国人攥着拳头高喊Yes,wecan,法国人振臂欢呼说的是Yes,weekend。恨不得把每天都当假期过的法国人,遇到法网这样大节日,自然是要狂欢一番,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别和法国人认真,跟随着他们一起去享受比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