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缝衣针肠穿孔的提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pet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22岁,自诉胃脘部疼痛1周,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明显疗效。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轻度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无明显腹肌紧张,以腹痛待查收住我院。入院后实验室、胃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行腹部X摄片:脐部左侧见一长约4cm的纵行针状金属异物影,后部见有针眼,确定为缝衣针,但不能确定其肠内肠外具体位置,隔天再次腹X线摄片见异物移动至右侧,结合腹部CT显示该缝合针已穿出肠腔,

其他文献
临床上,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手术技能的提高与经验的不断积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正逐步减少,因手术因素直接引起的死亡病例则更为罕见。而老年胆石症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合并症的患者,LC手术风险仍然较大,因非手术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病例仍时有发生,应引起临床重视。1993年1月至2008年10月本院共行LC1097
患者女,54岁,因黑便伴头晕2d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前2d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次,伴有上腹阵发性疼痛,不剧烈,恶心、呕吐,无呕血,伴有头晕、乏力。追问病史,患者约20d前及8个月前曾有短暂呕血及黑便的病史,未详细检查,原因不详。
近年来,随着ERCP技术的开展及内镜医师水平的提高,对胆囊管低汇流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回顾总结我院2003年1月以来经ERCP检查确诊的30例胆囊管低汇流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由于消化内镜学科的特殊性,单纯的文字和图片已经无法完全展现消化内镜的技巧和艺术。为促进我国消化内镜同行的交流,提高杂志的可读性,本刊接受国内消化内镜专家的建议,从2010年起接受视频投稿。
Dieulafoy病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突发大出血的少见原因,发生率在0.3%~6.7%。由于是动脉破裂出血,过去常需要手术治疗,病死率也较高。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的内镜止血方法,包括注射、热极治疗等,已被成功地用于Dieulafoy病出血的治疗,但最大的不足是术后早期有再出血的危险。我院近3年来对55例Dieulafoy病出血患者采用注射联合射频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患者男,64岁,因黑便4d入院。患者于4d前排柏油样黑便,每次量约200g,无呕血、腹痛,伴腹胀、头晕、乏力、心慌、口渴。发病后就诊于当地医院,大便潜血阳性,血红蛋白12.6g/L,肝功、凝血三项等均正常,行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炎,当地医院考虑出血原因为糜烂性胃炎,予生长抑素及抑酸、止血治疗,住院期间再次排黑便3次,总量约500g。
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肿瘤,十二指肠类癌更为少见,现将我院5例类癌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经内镜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来经内镜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操作成功率94.8%,减黄总体有效率89.9%,内镜治疗后1周肝功能明显好转,术后并发胰腺炎4例(3.7%)、胆管炎2例(1.8%);ERBD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预计存活率分别为83.6%、69.1%及28.8%,EMBE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预计存活率分
中晚期食管癌合并的食管恶性狭窄、食管瘘,导致患者进食困难和(或)呛咳、脓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临床治疗困难。近年来国产镍钛记忆合金网状食管支架的研制成功,因其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置放简便等优点,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缓解各种疼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此外,NSAIDs已被初步证实可降低结肠癌及早老性痴呆等的发病率,这使NSAIDs的使用呈现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