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审视日本地震和海啸带来的挑战与教训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9.0级大地震及其引起的惨烈破坏性海啸袭击日本的一周后,伴随着一系列强余震(6级以上地震已有大约50次,Eos将刊出),次生灾害仍在加剧:对失踪者的可怕的搜寻结果——死亡人数预计约1万人;40多万无家可归者和100万缺水者需要紧急援助;还有在东京东北225kin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为避免环境灾难正在慌乱地努力,而放射性物质也正在泄漏。
其他文献
本专题为专家及相关组织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提供了一个良好机会,旨在提高地震流体观测技术,增强地震短期预测效能。会议收到27篇论文摘要。内容涵盖了地震过程中流体的作用、孔隙
2010年1月12日,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M≈7.0地震,造成20多万人丧生,这是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地震之一。由于海地属于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列,因此这场灾难被轻易地归咎于建筑质
本文系统清理、分析了天津地区的咸水井观测资料,通过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认为,天津地区的咸水体具有封闭性好,不开采的优势,具备了作为地震观测井的基本条件;在观测资料的动态方面,一般具有两种动态变化特征,但仅个别井能够记录到微弱固体潮信息,同时也不能记录到水震波;在映震方面,取得了一批震例资料,其异常幅度往往较大,映震特征明显;在观测层的选取上,一般应选择50 m以下的咸水层,并且在观测段中最好应包括海相
利用跨龙门山后山和前山断裂的短水准监测资料、龙门山区域GPS和水准测量资料,结合龙门山及邻近区域的地震构造、以及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日月引潮力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的应变场叫做固体地球的应变固体潮,其观测结果能反映地球介质的某些弹性性质(如勒夫数等),也能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引起的局部地壳弹性参
2012年10月23~25日,福建省地震学会在美丽的龙岩召开了福建省科协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分会场暨2012年福建省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省地震学会理事长金星局长、副理事长黄向荣副局长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很高兴地宣布,AGU不久将成为《地球系统模拟进展杂志》(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JAMES)新的出版机构。JAMES是一份同行评议、开
为了测量距地表1 000m以下位置的地壳应力状态,我们研究并开发了钻孔千斤顶压裂技术。技术的原理是:当钻孔千斤顶对钻孔壁加载时,与钻孔轴向平行的方向将会产生两个相对的新裂
摩擦界面的失效方式对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工程学至地震学领域中的失效过程非常关键。摩擦运动起始于将两个剪切体分离的薄界面内传播的破裂前沿。通过测定沿界面的剪切应力和
海上的暴风雨会给水手提供合理的警告:气压计度数下降、风向的突然转变以及天空中某些不祥的预兆都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而地震学家却没有这么幸运。数十载的监测未能提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