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上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zong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果学生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师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课堂教学效率也将随之提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呢?
  一、体验,储备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催化剂。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线,也称阅读情感。它是读者的主体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另一条是文学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情感。当两种感情交融在一起时,就生发出新的情感体验,有共鸣,或陶醉、或感悟、或启迪;有质疑,或批驳、或鄙视、或漠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
  对于每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无法深切地感知海伦·凯勒每天生活在黑暗与沉寂中的痛苦的。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课前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让他们塞住耳朵,蒙上眼睛,保持半小时,尝试一下海伦·凯勒的生活,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某某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刚开始,我觉得非常好玩,故意在家中这儿摸摸,那儿撞撞。可是,不一会儿,我就觉得没意思了,只能摸索着坐在沙发上发呆。大概是因为耳朵捂得不太严,我的耳边隐约传来了电视广告的声音,我知道那是爸爸在等《新闻联播》。要是在平时,我肯定是赶紧按动遥控器,转换频道。可今天,我在身边摸索了半天,也没找到遥控器,倒是差点碰倒茶几上的杯子。我只好静下心来,凝神细听,这并不清晰的广告声陪伴了我很长时间,此时,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经过漫长的等待,我忍不住取下了耳塞和蒙眼布,啊,我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再看看钟,才经历了短短十几分钟,我真难以想象海伦·凯勒每天是怎样面对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样的沉寂的……
  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亲身尝试,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当初海伦的巨大痛苦,感受到了她内心的那种绝望和失落;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学会了摸盲文,学会了说话,考上了大学,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她坚强的毅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体会海伦的内心世界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感悟,激发情感
  有了课前的体验,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情感储备。而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借助文本材料,感悟语言文字,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产生更大的共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必须力透文字张力,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才能营造浓烈的语文味道。
  在学习海伦学摸盲文一段时,我设计了“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画一画,写上你的感受”这一环节,并采用了默读深思,以静制动的策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独特体验,通过圈点批注、交流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汇报各自体验的收获。交流中,学生有的从“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地书写”等词语体会到了对于正常人能很快学会的单词,海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艰难程度常人难以想象;有的从“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如饥似渴”等词中读出了海伦对知识的渴望;有的从“摸出了血”感受到了海伦顽强的意志。带着这些感悟,再通过朗读吟诵,“活化”了课文内容,情感体验的深度让学生感受海伦由沉寂、暴躁变得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与希望,让人物的形象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三、想象,升华情感
  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此时,学生已进一步了解了海伦这一令人感动的人物,也有许多的感受需要倾吐。于是,我充分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的张力,让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
  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此时此刻,你就是海伦,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把你怎样做、怎么想,以及当时的心情写下来。”在经过短暂的沉寂后,学生的笔“沙沙”地响了起来,他们尽情地放飞着思维,通过笔尖,与海伦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有学生这样写道:
  我夜以继日地苦练着,当周围的人都已休息时,我还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有时我会感到特别累,当疲倦袭来时,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为了能和伙伴们一起说话,一起游戏,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有时,我不能判断自己发音是否正确,我多么渴望萨勒老师来到我身边,当我感觉自己读对一两个单词时,我又是多么希望老师能与我一起分享喜悦。
  也有的学生这样写:
  炎炎夏日,我练得口干舌燥,我摸索着为自己倒上一杯水,喝上两口,继续练习。为了能发出“妈妈”这两个字,我用手触摸着自己的嘴唇,感受着它的颤动,一遍,两遍,三遍……啊,对了!对了!我欣喜若狂,真希望此时妈妈就在我身边,我要对着她,深情地叫一声“妈妈”。
  在想象中,海伦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学生获得了如临其境的体验;在想象中,学生走进了她的内心,体会和表达出了她的心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的要求,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而对于像《海伦·凯勒》这一类远离学生实际的课文,教师尤其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感悟、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品读文本的同时,欣赏人物,叩问生活,感悟生命。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语文老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笔者一直探索的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一些体会。  一、破题引导,深入理解  在很多课文中,题目就是点睛之笔。抓住题眼,进行破题引导,这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言的点灯人,智慧的启迪者。“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言的背后跳动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站立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母语文化与民族精神。阅读的过程,是点亮的过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点亮,已有知识的点亮,已有认知的点亮。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直觉内省和体验感悟,要点亮语言,重赋语言以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色彩。  一、读你的感觉像春天——灿烂的语言在体验中点亮  体验作为一种能力
预习,对每一节课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以往我们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太格式化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认为预习就是走马观花,粗略将课文看一遍就算是预习;有的学生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标好课文的段落,画好新字生词,就完事……其结果呢,教师随意出示的生字不认识,句子读不通,对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不难看出,作文只有做到文由心生,才能以情感人。如何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习作教学联系起来?  一、活动引领,积累素材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学生的习作也应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活动,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诗歌的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对古诗词的吟诵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有益元素,还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歌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并且有效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融入祖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从内心培养起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和爱好。为了保证古诗歌教学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及时了解新时代对古诗歌的教学规定,结合古诗歌的特点,深入探索
设计理念  本设计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份账单自读自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积累并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  2.研读两份账单,通过读、说、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0>60”。质疑:谁会读这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鉴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  那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经验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为课堂的教与学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呢?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面对不同文本时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对作文感兴趣。兴趣需要用心培养,培养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确定好内容。我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试行了两轮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所教学生已有二十多篇习作在多种刊物发表。我对写作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即化繁为简,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抓住时机合理地模仿、迁移、创新,使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读说结合,模仿——铺好写作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