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薄氏腹针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予以薄氏腹针“清热解毒方”加减治疗,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薄氏腹针治疗后,患者咽痛不适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3-3%,治疗后平均起效时间12.25min。结论:薄氏腹针疗法治疗急性咽炎有明确疗效。
关键词 薄氏腹针 清热解毒方 急性咽炎 喉痹
急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原多为病毒或溶血性链球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过度疲劳,烟酒过量或营养不良等状态下,经飞沫或接触传染而患病。本病常可归入中医外感风热证候,起病较急,初觉咽干、灼热、瘙痒,咳嗽,继而咽痛,多为灼热,或为空咽痛,逐渐加重,影响吞咽,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腹针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2007年7月来我院内科门诊及传统疗法门诊就诊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4周岁,最大85周岁,平均年龄37.5周岁;病程最短6h,最长48h,平均病程21.6h。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对急性咽炎的诊断制定的西医诊断标准:①咽部不适(干燥、灼热、疼痛,重者吞咽不便)。②发热(>37.3°C)。③咽部粘膜和淋巴组织充血肿胀,或见粘液性分泌物和悬雍垂水肿。
参照《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对外感发热一风热型(风热表证)的诊断所制定的中医诊断标准:发热,不恶寒,或初起微恶寒,头痛,肢体痛,鼻塞声重,面赤目红,口干咽燥或咽痛,小便黄赤,舌苔白燥或微黄,脉浮数。
1.3 纳入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外感发热的指导原则所制定的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发病后48h内,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外感发热的指导原则所制定的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精神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肝、肾功能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者,④已使用过其它治疗药物者,⑤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2 方法
腹针取穴“清热解毒方”[中脘(S-浅刺)、下脘(S)、上风湿点(双侧、M-中刺)]+下脘下(S)局部取穴缓解咽部疼痛对症治疗。随证加减:反复发热者,加气海(D-深刺)、关元(D)以扶正驱邪;头痛者,加中脘(S)、阴都(双、S)。进针后留针30min,后按进针顺序出针。观察并记录各项疗效指标。
3 疗效观察与评定标准
参照《中园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外感发热的诊断所制定的整体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咽痛VAS评分程度为轻度,咽充血(一),体温恢复正常,针刺1次停止治疗后症状不再反复。有效:咽痛VAS评分程度为中度,咽充血较前好转,体温较前下降,针刺1次停止治疗后症状或有反复。无效:咽痛VAS评分程度为重度,余症状元改善或较前加重。
咽痛评分标准:使用McGill简化疼痛量表中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又称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一对患者的咽痛程度进行评估:给患者一把长度为100mm的标尺。一端标0分为无痛,另一端标10分为极度疼痛,两端又分别用人脸图案表示两种极端的痛感以备不识字的患者使用;应用时患者在标尺上用笔标出疼痛的程度分值,得出1~10分中的某一分,从而得出头痛评分;根据VAS分值划分出疼痛的严重程度分度标准是: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详见图1。

4 结果
使用薄氏腹针疗法治疗30例急性咽炎患者,每人针刺治疗1次;起效最短时间1min,最长时间30min,平均起效时间12.25min。治疗前患者咽痛VAS评分最高为9分,最低为3分,平均7.37分;治疗后最高为9分,最低为1分,平均4.30分。
整体疗效评价:治愈:5人,男2人,女3人;有效:23人,男9人,女14人;无效:2人,男1人,女1人。总有效率93.3%,其中男91.7%,女94.4%。
5 典型病案
榻某某,男,63岁,因“发热伴咽痛14h”就诊,现症见:发热37.7℃,咽干痛,无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色黄量不多易咳,纳少,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干,脉浮数。查体: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无脓点,心肺(-)。血常规:NE85%,余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外感发热(风热袭表)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治疗方案:腹针取穴:清热解毒方[中脘(S)、下脘(S)、上风湿点(双、M)]+下脘下(S)、商曲(左、s);针刺30min后按进针顺序出针。疗效:针刺前咽痛VAS评分为8分、重度疼痛;针刺lmin后咽痛即刻缓解,针刺30min后咽痛VAS评分为3分、轻度疼痛,体温降至37.0℃,咽充血(-)。治疗1次后未出现发热、咽痛反复。整体疗效评价:治愈。
6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临床通常以青霉素及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但随着病毒变异的增加及对抗生素耐药的普遍发生,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而一旦失治误治,咽部感染上行或下行性蔓延,则可引起急性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炎和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急性咽炎属祖国医学“喉痹”的范畴。本病常因气候骤变,起居不慎,冷热失调、肺卫不固,风热邪毒乘虚入侵,从口鼻直袭咽喉,波及肺系,相搏不去,壅结咽喉而为病。若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病情加重。重者咽部常有阻塞感,须与“梅核气”相鉴别。正如朱震亨在《丹溪手镜》中言:“夫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并络于喉,气热则结。甚则肿胀,甚则痹,痹甚不通而死。惟喉痹急速,相火之为也。至如嗌干痛、咽颔肿、舌木强,皆君火之为也。”其病因病机为热结于喉,故治宜清热解毒。临床治疗上常选用银翘散加减,但效果不甚理想。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创立的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一种新型针灸疗法,它是以经络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具有无痛、高效、方便、安全、适应证广等特点。脏腑经络之变化可在腹部出现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特定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从功能上讲,先天经络系统曾发挥多个系统的作用,故其调节作用非常强大,对后天经络系统和全身气血输布的调控作用影响深远。针对急性咽炎常见的外感风热之证候,通过腹针调理后天经络气血的运行,采用“清热解毒方”(中脘(S)、下脘(s)、上风湿点(双、M)]疏散外邪、清解热毒,加用下脘下(s)局部取穴缓解咽部红肿热痛、吞咽不适,以对症治疗;反复发热者,加气海(D)关元(D)大补元气、益肾回阳,以扶正驱邪;头痛者,加中脘(S)、阴都(双、S)局部取穴对症治疗。实践证明,腹针治疗急性咽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疼痛、改善全身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的特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薄氏腹针 清热解毒方 急性咽炎 喉痹
急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原多为病毒或溶血性链球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过度疲劳,烟酒过量或营养不良等状态下,经飞沫或接触传染而患病。本病常可归入中医外感风热证候,起病较急,初觉咽干、灼热、瘙痒,咳嗽,继而咽痛,多为灼热,或为空咽痛,逐渐加重,影响吞咽,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腹针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2007年7月来我院内科门诊及传统疗法门诊就诊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4周岁,最大85周岁,平均年龄37.5周岁;病程最短6h,最长48h,平均病程21.6h。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对急性咽炎的诊断制定的西医诊断标准:①咽部不适(干燥、灼热、疼痛,重者吞咽不便)。②发热(>37.3°C)。③咽部粘膜和淋巴组织充血肿胀,或见粘液性分泌物和悬雍垂水肿。
参照《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对外感发热一风热型(风热表证)的诊断所制定的中医诊断标准:发热,不恶寒,或初起微恶寒,头痛,肢体痛,鼻塞声重,面赤目红,口干咽燥或咽痛,小便黄赤,舌苔白燥或微黄,脉浮数。
1.3 纳入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外感发热的指导原则所制定的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发病后48h内,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外感发热的指导原则所制定的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精神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肝、肾功能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者,④已使用过其它治疗药物者,⑤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2 方法
腹针取穴“清热解毒方”[中脘(S-浅刺)、下脘(S)、上风湿点(双侧、M-中刺)]+下脘下(S)局部取穴缓解咽部疼痛对症治疗。随证加减:反复发热者,加气海(D-深刺)、关元(D)以扶正驱邪;头痛者,加中脘(S)、阴都(双、S)。进针后留针30min,后按进针顺序出针。观察并记录各项疗效指标。
3 疗效观察与评定标准
参照《中园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外感发热的诊断所制定的整体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咽痛VAS评分程度为轻度,咽充血(一),体温恢复正常,针刺1次停止治疗后症状不再反复。有效:咽痛VAS评分程度为中度,咽充血较前好转,体温较前下降,针刺1次停止治疗后症状或有反复。无效:咽痛VAS评分程度为重度,余症状元改善或较前加重。
咽痛评分标准:使用McGill简化疼痛量表中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又称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一对患者的咽痛程度进行评估:给患者一把长度为100mm的标尺。一端标0分为无痛,另一端标10分为极度疼痛,两端又分别用人脸图案表示两种极端的痛感以备不识字的患者使用;应用时患者在标尺上用笔标出疼痛的程度分值,得出1~10分中的某一分,从而得出头痛评分;根据VAS分值划分出疼痛的严重程度分度标准是: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详见图1。

4 结果
使用薄氏腹针疗法治疗30例急性咽炎患者,每人针刺治疗1次;起效最短时间1min,最长时间30min,平均起效时间12.25min。治疗前患者咽痛VAS评分最高为9分,最低为3分,平均7.37分;治疗后最高为9分,最低为1分,平均4.30分。
整体疗效评价:治愈:5人,男2人,女3人;有效:23人,男9人,女14人;无效:2人,男1人,女1人。总有效率93.3%,其中男91.7%,女94.4%。
5 典型病案
榻某某,男,63岁,因“发热伴咽痛14h”就诊,现症见:发热37.7℃,咽干痛,无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色黄量不多易咳,纳少,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干,脉浮数。查体: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无脓点,心肺(-)。血常规:NE85%,余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外感发热(风热袭表)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治疗方案:腹针取穴:清热解毒方[中脘(S)、下脘(S)、上风湿点(双、M)]+下脘下(S)、商曲(左、s);针刺30min后按进针顺序出针。疗效:针刺前咽痛VAS评分为8分、重度疼痛;针刺lmin后咽痛即刻缓解,针刺30min后咽痛VAS评分为3分、轻度疼痛,体温降至37.0℃,咽充血(-)。治疗1次后未出现发热、咽痛反复。整体疗效评价:治愈。
6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临床通常以青霉素及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但随着病毒变异的增加及对抗生素耐药的普遍发生,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而一旦失治误治,咽部感染上行或下行性蔓延,则可引起急性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炎和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急性咽炎属祖国医学“喉痹”的范畴。本病常因气候骤变,起居不慎,冷热失调、肺卫不固,风热邪毒乘虚入侵,从口鼻直袭咽喉,波及肺系,相搏不去,壅结咽喉而为病。若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病情加重。重者咽部常有阻塞感,须与“梅核气”相鉴别。正如朱震亨在《丹溪手镜》中言:“夫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并络于喉,气热则结。甚则肿胀,甚则痹,痹甚不通而死。惟喉痹急速,相火之为也。至如嗌干痛、咽颔肿、舌木强,皆君火之为也。”其病因病机为热结于喉,故治宜清热解毒。临床治疗上常选用银翘散加减,但效果不甚理想。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创立的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一种新型针灸疗法,它是以经络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具有无痛、高效、方便、安全、适应证广等特点。脏腑经络之变化可在腹部出现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特定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从功能上讲,先天经络系统曾发挥多个系统的作用,故其调节作用非常强大,对后天经络系统和全身气血输布的调控作用影响深远。针对急性咽炎常见的外感风热之证候,通过腹针调理后天经络气血的运行,采用“清热解毒方”(中脘(S)、下脘(s)、上风湿点(双、M)]疏散外邪、清解热毒,加用下脘下(s)局部取穴缓解咽部红肿热痛、吞咽不适,以对症治疗;反复发热者,加气海(D)关元(D)大补元气、益肾回阳,以扶正驱邪;头痛者,加中脘(S)、阴都(双、S)局部取穴对症治疗。实践证明,腹针治疗急性咽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疼痛、改善全身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的特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