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课堂活动教学,融入生活气息,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生活味”“信息量”“探究性”三个维度入手,旨在强化数学活动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36-02
[作者简介] 朱亮亮(1983—),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长新分部教师,小学一级。
《小学教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及学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及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活动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与认知发展需要,就如何优化数学活动教学,让生活漫步于数学课堂,让学生遨游于数学乐园作了如下尝试。
一、融入生活气息,提高课堂“生活味”
在数学教材,尤其是小学基础阶段的数学教材中,数学原型及素材往往都来源于生活,最终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服务生活,提高学生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在数学活动中融入生活气息,丰富课堂生活元素,提高课堂的“生活味道”,以此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共鸣,体验活动与创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导入相关的课堂教学,以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具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具和学具,以生活为实践探究活动的背景,培养学生将数学融入到生活实际中的能力,教会学生用数学来处理生活中的小问题。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将超市打折这一生活细节引入到课堂中。
教师:小明家附近有两家超市最近都在做促销,小明最喜欢的玩具车也在促销商品行列,如果A超市打8折,B超市便宜25元,玩具车的原价是100元,小明去哪家超市购买玩具车较优惠?
学生:老师,打八折是什么意思呢?
(折扣与百分数换算是一个难点,有必要引导)
教师:同学们,我们把折扣分成十档,一折相当于原价的10%,所以打8折应该相当于原价的多少呢?
学生(齐答):80%!
(教师点头微笑表示肯定)
很快就有学生算出答案:A超市玩具车打8折后要80元,B超市优惠后是75元,去B超市买较划算。
到超市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是所有孩子的梦想,将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二、增添活动内容,拓展课堂“信息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快速普及,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丰富。传统教学下,仅仅依靠数学教材与相关教辅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丰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元教学模具(如三维模型、立体教具等)以及多样的学具(如算盘、计算器、几何立体演示器具等),实现拓展课堂“信息量”的教学目的。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丰富课堂信息容量的同时达到图文并茂、形象具体的辅助教学效果,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偏爱动态和形象事物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立体的数学思维。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将一个长为10,高为8,宽为3的长方体的四个角,分别挖去一个边长为3的正方体,请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多少?
这道题目比较抽象,许多学生看了之后纷纷摇头,一筹莫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利用三维软件制作了原来的长方体和挖去正方体之后的长方体,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借助直观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发现,每个角挖去一个正方体之后,那个角刚好被挖掉4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多出2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面,实际上是减少了2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因此4个角一共减少了8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面。学生理解这点后,很快算出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72(3×3×8=72)。
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以往一些抽象的、不容易讲解的题目利用多媒体展示、讲解,丰富了教学信息,开拓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丰富活动形式,展现课堂“探究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数学教师为了追求数学活动达到“轰轰烈烈”的教学效果,片面追求活动的趣味性以迎合小学生爱玩、受热闹的心理。这样虽然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学内容 “华而不实”,教学形式“哗众取宠”,活动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在数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提高课堂趣味的同时不忘“探究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忘“知识性”,以此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收获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思维方法论。例如,在分数这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教师:小明是个孝顺的孩子,总是把大的东西留给奶奶,现在桌上有1/6和1/8两块西瓜,小明要把哪一块留给奶奶呢?为什么呢?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很快回答):1/6的留给奶奶,因为分子相同,分母小的数比较大。
教师(接着引导):那如果一块是1/6,一块是2/6呢?
学生:2/6,因为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大。
(学生对之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教师现在要进一步增加其探究性)
教师:那如果一块是3/8,一块是2/6呢?
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就犯难了,攻破难题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于教师的进一步教学充满渴望。教师接着再进行通分的讲解,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学习也就更有效率。
总之,活动教学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巩固学生数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朋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策略[J].陕西教育,2005(4).
[2]杜丽珠.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例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 (3).第2卷 第1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36-02
[作者简介] 朱亮亮(1983—),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长新分部教师,小学一级。
《小学教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及学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及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活动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与认知发展需要,就如何优化数学活动教学,让生活漫步于数学课堂,让学生遨游于数学乐园作了如下尝试。
一、融入生活气息,提高课堂“生活味”
在数学教材,尤其是小学基础阶段的数学教材中,数学原型及素材往往都来源于生活,最终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服务生活,提高学生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在数学活动中融入生活气息,丰富课堂生活元素,提高课堂的“生活味道”,以此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共鸣,体验活动与创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导入相关的课堂教学,以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具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具和学具,以生活为实践探究活动的背景,培养学生将数学融入到生活实际中的能力,教会学生用数学来处理生活中的小问题。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将超市打折这一生活细节引入到课堂中。
教师:小明家附近有两家超市最近都在做促销,小明最喜欢的玩具车也在促销商品行列,如果A超市打8折,B超市便宜25元,玩具车的原价是100元,小明去哪家超市购买玩具车较优惠?
学生:老师,打八折是什么意思呢?
(折扣与百分数换算是一个难点,有必要引导)
教师:同学们,我们把折扣分成十档,一折相当于原价的10%,所以打8折应该相当于原价的多少呢?
学生(齐答):80%!
(教师点头微笑表示肯定)
很快就有学生算出答案:A超市玩具车打8折后要80元,B超市优惠后是75元,去B超市买较划算。
到超市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是所有孩子的梦想,将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二、增添活动内容,拓展课堂“信息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快速普及,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丰富。传统教学下,仅仅依靠数学教材与相关教辅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丰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元教学模具(如三维模型、立体教具等)以及多样的学具(如算盘、计算器、几何立体演示器具等),实现拓展课堂“信息量”的教学目的。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丰富课堂信息容量的同时达到图文并茂、形象具体的辅助教学效果,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偏爱动态和形象事物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立体的数学思维。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将一个长为10,高为8,宽为3的长方体的四个角,分别挖去一个边长为3的正方体,请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多少?
这道题目比较抽象,许多学生看了之后纷纷摇头,一筹莫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利用三维软件制作了原来的长方体和挖去正方体之后的长方体,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借助直观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发现,每个角挖去一个正方体之后,那个角刚好被挖掉4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多出2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面,实际上是减少了2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因此4个角一共减少了8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面。学生理解这点后,很快算出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72(3×3×8=72)。
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以往一些抽象的、不容易讲解的题目利用多媒体展示、讲解,丰富了教学信息,开拓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丰富活动形式,展现课堂“探究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数学教师为了追求数学活动达到“轰轰烈烈”的教学效果,片面追求活动的趣味性以迎合小学生爱玩、受热闹的心理。这样虽然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学内容 “华而不实”,教学形式“哗众取宠”,活动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在数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提高课堂趣味的同时不忘“探究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忘“知识性”,以此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收获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思维方法论。例如,在分数这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教师:小明是个孝顺的孩子,总是把大的东西留给奶奶,现在桌上有1/6和1/8两块西瓜,小明要把哪一块留给奶奶呢?为什么呢?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很快回答):1/6的留给奶奶,因为分子相同,分母小的数比较大。
教师(接着引导):那如果一块是1/6,一块是2/6呢?
学生:2/6,因为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大。
(学生对之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教师现在要进一步增加其探究性)
教师:那如果一块是3/8,一块是2/6呢?
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就犯难了,攻破难题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于教师的进一步教学充满渴望。教师接着再进行通分的讲解,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学习也就更有效率。
总之,活动教学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巩固学生数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朋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策略[J].陕西教育,2005(4).
[2]杜丽珠.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例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 (3).第2卷 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