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多,因此人们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这使得口语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
美国著名的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曾指出:“对传播习惯的调查表明,人们把高达60%~70%的时间用在听讲上。把语言传播的各个部分分开后,各项所占的比例如下:听,42%;讲,32%;读,15%;写,11%。”由此可见,口语传播的实用程度远在读写之上。但是,由于目前中考及高考命题并没有把口语教学内容纳入其范围,中小学在口语教学与训练方面所用的力气自然就少得多,加之平时教学中也缺少这项训练的量化要求,因而口语教学及训练就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在长期的教学指导实践中,我通过对部分中小学口头作文教学情况的初步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口头作文教学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内容。为此,我认为应该在口头作文,尤其是口语训练方面应增加训练量,使学生不仅具有书面表达能力,还应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与引导
教师是学生经常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得到提高,教师本人的口语表达首先要做到规范和正确。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各任课老师的正确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正确发音,学习老师说话的顺序、交谈的内容与方式、语气、语调、语速及态势语言的运用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伊始就以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为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初步模仿中发现自身需要改正的地方,并对口语表达中不规范的地方进行评析,使学生能够分辨出来哪些口语表达是对的,哪些口语表达是错的,从而掌握正确的口语表达方法。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和指导时,还应该认真备课,特别是在进行专题性训练指导时,要先拟出几组口语训练提纲及具有示范性的口语表达内容,并烂熟于心,以便表达时不致出现磕磕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口头语和方言过多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具备机动灵活的口语表达能力,能随机应变地和学生就某一话题展开对话,让其他学生在师生的对话中学习到比较规范、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使话题的交流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日常交际用语表达的设计与训练
日常交际用语是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大胆表述的首要内容。口语表达训练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如何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正确地选择对话内容、表达角度,遣词造句的斟酌,说话的顺序及语句的完整性。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分别就事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即兴式对话的模拟训练。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避免因教师的一厢情愿而造成学生对话题产生陌生感,以致冷场或无话可说的现象。
2.话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环境和时间等因素,切忌让学生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话题,说空话、套话。
3.适当加入一些即时即景的要求,如选择一些“雨中的一个下午”、“冬季下第一场雪的时候”、“在公园的花丛旁”、“在公交车站点”等限定性话题,让学生适当地运用描写,抒情或议论等表达方式。
4.尽量扩大学生日常交际口语的使用范围,即谈话不仅要包括见面问候语、电话交谈用语、访送用语等内容,还要包括医院探视、谈话对象之间的意见交流,乃至社会现象的评说等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问答、课堂发言、现场模拟、口头作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后要略作小结并点评,并以典范文本的表达为依据来正确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语言。
三、学生个体表述的设计与训练
这里,个体表述主要指教师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运用表达技巧(如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抑扬等)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训练设计让学生个体进行口语表达,以发挥学生个体的口语表达潜能。训练内容可以是情感丰富的诗歌,意境优美、词采顺畅的散文,活泼生动的童话故事,韵律和谐的古诗词等,训练方式可以采用朗读、背诵、绘声绘色地讲说等方式,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行配音、配乐朗诵等方式。在设计及指导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多样化,注重情感性、趣味性、多样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3.事先布置和课堂即兴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认真程度。
4.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录音机、DVD、多媒体及现代化教具的运用。
5.适当将典范文本作为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对比,以增强学生表达的规范性。
四、智能化表述的设计与训练
这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重点提高学生个体的表达能力与技巧。要设计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人见解和观点的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可以采用演讲、辩论、课堂讨论、师生对话、提纲性阐述等,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感受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在训练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使设计和训练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
2.注意对学生观点的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或偏激观点。
3.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述的逻辑性、思辨性的指导,让学生不仅有感而发,而且发而有序,讲出观点,讲出道理。
4.强化学生表达的合理性、创造性、避免人云亦云的现象,尤其是要避免套话空话连篇的现象。
五、态势语言的指导与训练
态势语言指能够传情达意的身形动作、表情姿态,它具有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代替不了的独特作用。大致来说,态势语言主要包括人的仪表(包括人的脸面、发式和服装等)、表情(包括面部表情、眉目表情和口唇表情等)、手势与姿态(包括头部姿态、躯干的姿态、足的姿态等)等几种。因此,态势语言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确实有着语言符号系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态势语言的训练不必单独设计,在训练中我们可以结合其它口语训练的内容来进行。在其它口语表述训练中,教师应该时常把这项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提醒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态势语言在规范性、多样性、细微性、个体性、独创性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表述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把它视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改革语文教学,拓宽研究思路的重要突破口,以此来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已有的模式进行思考和创新,从而为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高师演讲训练教程》,索松华等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2]《演说的魅力—技巧原理》,[美]雷蒙德·罗斯著,黄其祥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1月版.
[3]《演讲与口才知识大全》,刘建祥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国著名的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曾指出:“对传播习惯的调查表明,人们把高达60%~70%的时间用在听讲上。把语言传播的各个部分分开后,各项所占的比例如下:听,42%;讲,32%;读,15%;写,11%。”由此可见,口语传播的实用程度远在读写之上。但是,由于目前中考及高考命题并没有把口语教学内容纳入其范围,中小学在口语教学与训练方面所用的力气自然就少得多,加之平时教学中也缺少这项训练的量化要求,因而口语教学及训练就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在长期的教学指导实践中,我通过对部分中小学口头作文教学情况的初步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口头作文教学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内容。为此,我认为应该在口头作文,尤其是口语训练方面应增加训练量,使学生不仅具有书面表达能力,还应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与引导
教师是学生经常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得到提高,教师本人的口语表达首先要做到规范和正确。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各任课老师的正确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正确发音,学习老师说话的顺序、交谈的内容与方式、语气、语调、语速及态势语言的运用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伊始就以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为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初步模仿中发现自身需要改正的地方,并对口语表达中不规范的地方进行评析,使学生能够分辨出来哪些口语表达是对的,哪些口语表达是错的,从而掌握正确的口语表达方法。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和指导时,还应该认真备课,特别是在进行专题性训练指导时,要先拟出几组口语训练提纲及具有示范性的口语表达内容,并烂熟于心,以便表达时不致出现磕磕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口头语和方言过多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具备机动灵活的口语表达能力,能随机应变地和学生就某一话题展开对话,让其他学生在师生的对话中学习到比较规范、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使话题的交流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日常交际用语表达的设计与训练
日常交际用语是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大胆表述的首要内容。口语表达训练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如何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正确地选择对话内容、表达角度,遣词造句的斟酌,说话的顺序及语句的完整性。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分别就事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即兴式对话的模拟训练。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避免因教师的一厢情愿而造成学生对话题产生陌生感,以致冷场或无话可说的现象。
2.话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环境和时间等因素,切忌让学生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话题,说空话、套话。
3.适当加入一些即时即景的要求,如选择一些“雨中的一个下午”、“冬季下第一场雪的时候”、“在公园的花丛旁”、“在公交车站点”等限定性话题,让学生适当地运用描写,抒情或议论等表达方式。
4.尽量扩大学生日常交际口语的使用范围,即谈话不仅要包括见面问候语、电话交谈用语、访送用语等内容,还要包括医院探视、谈话对象之间的意见交流,乃至社会现象的评说等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问答、课堂发言、现场模拟、口头作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后要略作小结并点评,并以典范文本的表达为依据来正确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语言。
三、学生个体表述的设计与训练
这里,个体表述主要指教师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运用表达技巧(如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抑扬等)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训练设计让学生个体进行口语表达,以发挥学生个体的口语表达潜能。训练内容可以是情感丰富的诗歌,意境优美、词采顺畅的散文,活泼生动的童话故事,韵律和谐的古诗词等,训练方式可以采用朗读、背诵、绘声绘色地讲说等方式,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行配音、配乐朗诵等方式。在设计及指导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多样化,注重情感性、趣味性、多样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3.事先布置和课堂即兴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认真程度。
4.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录音机、DVD、多媒体及现代化教具的运用。
5.适当将典范文本作为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对比,以增强学生表达的规范性。
四、智能化表述的设计与训练
这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重点提高学生个体的表达能力与技巧。要设计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人见解和观点的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可以采用演讲、辩论、课堂讨论、师生对话、提纲性阐述等,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感受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在训练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使设计和训练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
2.注意对学生观点的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或偏激观点。
3.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述的逻辑性、思辨性的指导,让学生不仅有感而发,而且发而有序,讲出观点,讲出道理。
4.强化学生表达的合理性、创造性、避免人云亦云的现象,尤其是要避免套话空话连篇的现象。
五、态势语言的指导与训练
态势语言指能够传情达意的身形动作、表情姿态,它具有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代替不了的独特作用。大致来说,态势语言主要包括人的仪表(包括人的脸面、发式和服装等)、表情(包括面部表情、眉目表情和口唇表情等)、手势与姿态(包括头部姿态、躯干的姿态、足的姿态等)等几种。因此,态势语言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确实有着语言符号系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态势语言的训练不必单独设计,在训练中我们可以结合其它口语训练的内容来进行。在其它口语表述训练中,教师应该时常把这项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提醒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态势语言在规范性、多样性、细微性、个体性、独创性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表述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把它视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改革语文教学,拓宽研究思路的重要突破口,以此来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已有的模式进行思考和创新,从而为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高师演讲训练教程》,索松华等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2]《演说的魅力—技巧原理》,[美]雷蒙德·罗斯著,黄其祥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1月版.
[3]《演讲与口才知识大全》,刘建祥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