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印度洋搜寻:依旧比大海捞针还难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25日,澳大利亚海军军舰。据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网站消息,澳方25日将不会开展在南印度洋搜寻有关MH370航班的行动。澳海事局的声明表示,由于搜寻海域情况十分糟糕,澳大利亚海军“成功号”舰艇于25日早些时候离港执行搜寻任务,目前正在南部区域等待天气好转。图/CFP

  即便是珀斯当地人,包括出租车司机在内,也少有人知道开车去皮尔斯空军基地的路线。
  位于澳大利亚西南端的珀斯,虽然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但总共只居住着180万人。因为人口稀疏,这座西邻浩瀚印度洋的城市格外宁静,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而在其北部郊区的澳大利亚皮尔斯空军基地更是少有人问津,也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能通往这里,军方有自己的车辆供军人出行。
  不过,从3月20日开始,这里一贯的孤独和宁静被突然打破。
  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当日宣布,澳方在卫星图像上发现两个疑似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残骸的物体。大约1小时后,澳大利亚海事局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海事局应急反应部门主管约翰·扬说,两个卫星图像上发现的疑似物体的地点位于珀斯西南方向约2500公里处,这一位置与之前确定的马航失联客机南部搜寻航道高度吻合,“这可能是我们眼下掌握的最佳线索……其可信度足以让我们把搜寻资源调向那片海域”。
  这之后,各方搜救力量开始将卫星发现疑似残骸的周围海域作为重点搜寻区域,中国海军当天立即调整搜救计划,组织搜救舰艇编队赴南印度洋开展搜救行动,而当时正在珀斯港口锚地停泊的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也随时待命,准备在得到指令后的第一时间出发,前往发现疑似失联马航客机碎片的海域进行搜救。而包括澳大利亚、中国、美国等在内世界多国的搜寻军机也向皮尔斯军事基地集结。
  珀斯当地的一些居民开着车一路打听过来,头一次来到基地,隔着密密的铁丝网看来自多个国家的不同型号的军机在这里起起落落。基地门口挂着禁止拍照的告示牌,但难得来一趟的居民还是忍不住拿起相机咔嚓拍个不停,也不见人出来阻止。
  背着大包、扛着摄像机的不同肤色的记者也开始多了起来。在进入大门口后的右侧,白蓝相间的间隔线圈出了一个1000平方米左右的区域,是基地临时为媒体划定的停留区。
  每一架从西面2000多公里外的南印度洋海域飞回来的军机都会引起记者群里一阵躁动,他们会冲向军机停靠点,将各种摄像、录音等设备调试好,期望能从飞行员们那儿听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五天多来,他们总是失望而归。而围墙外的居民,在得知军机搜寻又是无所收获的消息后,也显得有些黯然神伤。

“找到失联客机的希望越来越大”


  夜晚的皮尔斯空军基地多了份沉静,呼啸而来的澳大利亚“猎户座”侦察机划过夜空,在基地跑道上滑行时的巨大噪音震得人耳朵微微发麻。飞机停稳后,刚刚完成了执飞任务的澳大利亚空军飞行中尉罗素·亚当斯脸上带着些疲惫。“搜救工作没有新发现,期待接下来几天搜救工作有进展。”在走下飞机后的第一时间,他不无遗憾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时已经是当地时间3月23日晚7时40分左右,对于在夜色中仍守候着的记者来说,这样的消息不免让已陷入一片无边幽暗和沉静的夜晚多了些伤感的气息。白天炽热的阳光褪去后,海风一阵阵吹过来,身上竟感觉到些许凉意。
  不过,即将过去的这一天并不完全让人失望。
  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当天一早的表态,曾让自MH370航班失联以来一直处于被来自马来西亚的各种混乱消息包围的记者心头一振。阿博特称,随着被发现的可信线索越来越多,找到失联马航客机MH370的希望也越来越大。虽然记者们并不清楚阿博特这种不乏自信表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但这明显区别于之前的半个月里马来西亚方面种种含糊其辞的说法。
  这种区别在3月20日澳大利亚海事局紧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就有所体现。尽管海事局应急反应部门主管约翰·扬也明确表示,因为过往商船上的集装箱可能会掉落部分货物,澳方在卫星图像上发现的两个疑似MH370航班残骸的物体,不排除这两个物体为海运物体残骸的可能性,但他条理清晰并有凭有据的分析还是让陷入马方信息迷雾已久的人们,开始看到了一些比较清晰的方向。
  约翰·扬在记者会上介绍了两个疑似物体的具体尺寸,卫星图像显示,两个疑似物体尺寸非常大,其中大的那个长达24米,小的长约5米,附近还有一些小碎片。“这两个物体尺寸‘合理’”,他说。根据波音公司网站公布的数据,从翼展与机身宽度数据估测,执飞MH370航班的波音777-200ER型客机单侧机翼长度应在27.4米左右。此外,发现疑似物体的地点位于珀斯西南方向约2500公里处,这一位置亦与之前确定的马航失联客机南部搜寻航道高度吻合。
  这之后,给人带来希望或让人感到失望的消息交错而来。虽然信息不断变化,但不再给人以混乱无序的印象。
  3月22日,马来西亚官方发布会快结束时,马来西亚代交通部长希沙姆丁突然宣布,中国卫星在南印度洋海域发现一件疑似物体,但尚不能确认这一物体是否与马航失联客机有关。
  希沙姆丁向媒体展示一位工作人员递给他的纸条。这张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条上,有几行潦草的字迹,“先生,黄大使刚才说,他们已经收到了一张卫星图片,发现南部走廊有漂浮物。他们即将派船前往确认。”纸条最后标注着漂浮物的尺寸:长22.5米、宽13米。这个漂浮物距离澳方公布的疑似物位置南偏西120公里左右。一天后,法国卫星也在南印度洋搜索区域拍摄到了一些或许与MH370有关的物体。
  但3月24日下午,抵达法国卫星发现疑似物体的中国货轮“中海韶华”轮在距离疑似物体位置点10海里左右位置发现一漂浮物,经近距离核实为一条长约15米鲸鱼尸体。而中澳两国宣布的卫星拍摄到的疑似漂浮物,截止到25日晚,仍未能找到。   不过,在5万多平方公里的搜寻海域内,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24日傍晚透露,参与搜救失联MH370客机的澳皇家空军“猎户座”海上巡逻机发现两件可疑漂浮物,一件是灰色或绿色的圆形物体,另一件为橘红色矩形物体。
  澳方称,这两件漂浮物与此前中国军机报告发现的可疑漂浮物并不相同,并且都在今天各方的搜索范围内。同一天,首次在该海域参与搜寻行动的中国飞机发现了一件白色方形漂浮物。

黑匣子电量不足两周,
  “打捞和调查”难度加大


  3月25日早上,皮尔斯军事基地一改过去连续6天的不断由军机滑行起飞的喧嚣,各国军机静静停在停机坪上。搜寻工作在这天一早由澳方宣布暂停,原因是天气条件恶劣。
  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称,当天在搜救海域会有时速80公里的暴风,并伴有大雨和高达4米的巨浪,云层低至200米到500米的高度。尽管澳方关于天气原因的说明很具体,但因为这是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失联客机MH370已在南印度洋海域内消失的第二天,外界仍有疑虑:是否搜救工作开始有所调整。
  “我们将尽快恢复在印度洋南部海域搜寻马来西亚航空失联客机MH370疑似残骸的工作。”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很快回应了外界的疑问。他还表示,对失联客机的搜寻行动进入“打捞和调查”阶段。
  但从搜寻残骸到进行打捞和调查,每一个阶段都困难重重。
  25日恶劣的天气已让这一天搜寻并确认与失联客机相关的残骸变得没有可能。原计划于当天一早就抵达中国空军飞机发现的白色方形漂浮物海域的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不得不降低航速,先在周边疑似海域搜寻,以待有利天气时机再进入目标位置搜寻;而正在同一海域进行搜救的一艘澳大利亚军舰也调转预定方向,以躲避风浪。
  相比搜寻失联客机残骸,搜寻两个黑匣子面临的挑战更多。“黑匣子”名为飞行记录器,共有两个,分为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和舱音记录仪(CVR),它们是分析事故原因、还原飞行过程的最重要物证,也是帮助搜寻人员定位事故区域的重要工具。
  3月24日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下令,太平洋舰队将可探测客机“黑匣子”的拖曳声波定位仪,运往美军正参与搜寻失联马航MH370客机的海域。这个定位仪曾在两年前法航事故中帮助找到失落的飞机。但即便这个来自美军先进的定位仪,当它搜索的过程中,面对一片从未经过探测的海床,效果难以预测。这些海床上,可能深沟遍布,也可能是隆起的海底丘陵。
  可是关于这片搜寻海域的复杂地形情况,现在几无海床测量数据。西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海洋地质科学家莱恩·帕努姆称,在距离澳大利亚本土较远的南部,包括此次搜寻海域的很大一部分海域一直都没有被测量过。澳大利亚海洋地质研究人员的圈子内流传着这样一段玩笑,当代绘制的这一区域地图使用的似乎是马修·弗林德斯船长在航海过程中获得的测量数据,那还是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时,当时测量的工具是绑在长绳上的沉重铅块。
  最让专家担心的是,由于黑匣子声波发射器的电池在水中只有30天的寿命,如果要想找到黑匣子,还必须跑赢时间。但现在,留给美军的时间只剩不到两周,各方对于如何找到黑匣子,仍没有厘清头绪。
  “我们不是在大海里捞针,我们是在寻找可以捞针的海。” 澳大利亚国防军副司令、空军将令宾斯金在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形容搜寻工作比大海捞针还难。
  不过,虽然MH370失联客机已经被宣布消失在地球上最难抵达的地方,但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说,澳大利亚是离它最近的陆地,也是最有条件协助搜寻的国家。而珀斯,则是距离它最近的城市。
  在皮尔斯军用基地,目前已停有4架澳军P3飞机、2架中国伊尔-76 运输机、2架日本P3飞机、1架新西兰P3飞机、一架美军P8飞机。26日一早,这个军事基地将告别当天短暂的安静,一架架飞机又将在轰鸣的马达声中飞向最难抵达的地方。澳大利亚海事局25日下午表示,天气预报显示第二天南印度洋目标海域天气将转好,届时各国飞机和舰船的搜救行动将恢复。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大卫·约翰逊同日还介绍称,一架韩国P3飞机当日会飞抵,增援搜救行动,“在南印度洋海域的搜救已成为一次大规模联合行动”。
  在海上,被天气影响的“雪龙号”将会穿越最后130海里的海域,抵达中国空军飞机最新发现漂浮物的目标的位置。而正赶往各自目标海域的中国海军“昆仑山”舰、“海口”舰、“千岛湖”舰以及“海巡0”轮、“南海救101”等,将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舰船一起,继续搜寻在5万多平方公里的南印度洋海域上。
其他文献
80岁的芮效卫住在芝加哥市海德公园区的一所公寓里,这里离他在芝加哥大学校园中的办公室大约有一英里的距离,他曾经每周在办公室工作五到六天,每天伏案八个小时。如今太太每周开车送他去一次,每次最多呆几个小时,看看邮件。其余的时间他都在家里,除了有相濡以沫的夫人陪伴,还有一条已经入住六年的金毛猎犬库柏,但遛狗的这活儿芮效卫已经做不了了。自从2012年5月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之后,他的健康状况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7月29日发布一项新研究显示,改变实验鼠脑部特定的化学物质,它们会变得异常活跃,睡眠时间也大幅缩短,其中的机理或许能帮助科学家找到治疗失眠等疾病的方法。研究中提及的化学物质包括组胺和伽玛氨基丁酸。该研究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
吕建民是电影圈内难得的营销高手。当年,通过DVD销售,他竟然把第六代地下电影卖出难以想象的数字,后来又凭借精准的商业嗅觉打造出小成本恐怖片市场,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今年,他看准中国“民族主义”的市场,打造了《战狼》的票房神话。在中国狂飙的电影市场中,吕建民因为自己文艺青年和商人的双重经验,一直保持着精准的商业嗅觉.  每个礼拜,电影制作人吕建民都会两次去影院看电影。他不像普通观众那么悠闲,挑片子
在去年那部很多人都觉得有望摘得奥斯卡外语片殊荣的《利维坦》之后,俄罗斯电影又给影迷带来了一个惊喜。这部《危楼愚夫》从公映开始,就让很多人称赞不已。从风格和类型上讲,它和《利维坦》属于一类电影,冰冷、绝望、批判现实,真切得让人不忍直视。也和《利维坦》一样,这部揭示俄罗斯现实暗面的电影,仍然由官方机构资助。仔细想想,这真是挺有趣的反讽。  电影从一个破败的楼房内部开场,那里住着一群绝望的底层民众,他们
作为设计师,王平仲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12平方米的蜗居改造成了“豪宅”。他不单单改变了一所建筑的设计,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了尊严  上海。四川北路。一个老石库门住宅区里,穿过几个巷子,在弄堂的最里端,两座房子的夹缝之中还有一座老旧而逼仄的房子。三代五口人就住在这个原本阴暗的百年老房里。但设计师王平仲用两个月时间的修缮,让这个原本阴暗的角落爆得大名。不久前,一则“12m2蜗居爆改成3层豪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3年底曾发表报告《全球趋势2030:变化的世界》,指出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到去杠杆化时间推算,此次危机还将持续至少10年。报告对危机后世界前景的估计,一是美欧内顾,全球化熄火;二是美中合作,新一轮全球化形成势头;三是经济差异严重,世界分化;四是世界混乱崩溃,由非国家行为体主导。从中可见美国精英们对美中合作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有所准备。希望各国元首今
过去一段时间至少7次出现在伊斯兰国斩首录像里的蒙面刽子手,其身份终于被确定:他叫穆罕默德·埃姆瓦兹(Mohammed Emwazi),一个20多岁的英国青年,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位,6岁随父母从科威特移民英国,家境小康。与他一样投身伊斯兰国的欧美青年,据称有上万人。这些衣食无忧、在崇尚自由民主的社会里长大的年轻人,为什么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走上冷血杀人的不归路?这个问题目前成了欧美社会的天问。  2
流经淮安的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河段。里运河贯穿淮安老城区,明清时期江淮巨商富贾聚居运河两岸,留下大量园林古迹。图 /IC  如果你没事先做点功课、了解些历史,会觉得淮安城小人稀。论繁华,只是个三等小城;论古朴,远不如丽江、凤凰。走在淮安街头,感觉与江淮平原上的其他中小城市没什么不同。  除非,你了解了淮安的来龙去脉。  打开江苏省地图,你会看到,淮安正处于京杭大运河与淮河的交汇处。600年前,淮安正因
4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的专机进入巴基斯坦领空后,巴基斯坦空军8架枭龙战机随即升空,在专机两侧全程护航。  在外交上,出动战机护航是最高礼遇的一种。应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和总理谢里夫邀请,习近平对巴基斯坦展开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枭龙’是中巴联合投资的,本身就体现了中巴合作的深入。”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孙玉玺说。1988至1991年,孙玉玺曾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担任政治
汪德胜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的初中语文老师,给江镇的留守儿童上了20多年的课。镇里人外出做馒头,孩子完全丢给了老师。汪老师越来越迷茫了,那是一种无止境的挫败感过了40岁,汪德胜觉得自己教不动了。  20年前,他相信自己有改变别人的能力。20年后,他承认自己很无力:每天来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看这些孩子怎么糟蹋自己。  不在乎很容易,在乎才需要勇气。  “学生比我有钱”  他是江镇初二年级的语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