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一体,七化融合”中职学校活力课堂建设实践探究——以淄博电子工程学校为例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nll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授业、传道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质量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应该是目标明确多元、科学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课堂只有有了活力,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培养.以淄博电子工程学校2018级和2019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一体,七化融合”中职学校活力课堂建设实践探究,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激发中职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让老师乐教,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其他文献
2020年初,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纷纷组织师生开展在线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资源,解决学生的居家学习问题.在此特殊环境下,如何重组教学主体关系,构建在线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同时使教学效果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指导性评价、个性化评价转变.以借助”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线上教学工作,通过不断摸索、调整与改进,逐步形成了”四准备—四学习—三评价”的线上教学模式.
从坚持高校教育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工作出发,阐述了工科类专业课教师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能够发掘和拓展的课程思政方法.从”六个结合”着手,阐述了如何充分挖掘、梳理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功能,如何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论和实践证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是对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客观尊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选择.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入解读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以增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学理性和有效性.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比较棘手的社会问题,有关中职教育心理健康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兰州城市建设学校490名中职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背景信息分析、相关性探究以及典型问题分析.数据表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性,对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自然支持性教育是支持性就业教育的延伸,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需要,推进残疾人的自然支持性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研究的一项课题.通过对自然支持性教育理论的分析,提出了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主要内容的途径选择,构建以家庭为主的自然支持性教育,在听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以《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举办2020年广西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通知》要求为依据,结合作者团队创作的作品——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二组比赛,广西区一等奖作品:《生理产科》模块二中的子模块1——《枕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与同行的中职教师分享大赛的收获与感悟.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包含的内容是人类历史的管理活动,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相连,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结合.管理学课程思政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构建管理学课程中的思政逻辑;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提高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丽水格外珍惜、不断挖掘、用足用好浙西南革命史这一宝贵资源,大力弘扬和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本土高校应巧妙地挖掘利用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浙西南红色文化精神与高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将宝贵的浙西南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并将它应用到本土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凸显红色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
立德树人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和社会期盼高校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加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传统专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暴露的教育问题让完满教育更具生命力.基于”专业教育”+”完满教育”融合发展的溢出效应,从知识点、教学素材、教学方式、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专业教育中课堂教学融入完满教育的实施策略.
湖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存20多种,其中贯穿的红色文化基因对师范类艺术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道德规范的教化功能,产生共鸣的情感教育,传承文化的实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