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纤维毡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来源 :环境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e135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制备一种导电性高、生物相容性良好且耐腐蚀的阳极材料,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产电性能,以不锈钢纤维毡(SSFF)为基底,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不锈钢纤维毡(RGO/SSFF),并进一步采用粉体烧结法将纳米二氧化钛(TiO2)负载至RGO/SSFF,制备了二氧化钛/还原氧化石墨烯/不锈钢纤维毡(TiO2/RGO/SSFF),将SSFF(对照)、RGO/SSFF和TiO2/RGO/SSFF分别作为MFC的阳极(对应的MFC分别命名为MFC-CK、MFC-RG和MFC-TRG)以探究改性材料对MFC去除水体中耗氧有机物和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SFF相比,RGO/SSFF和TiO2/RGO/SSFF具有更大的电容(Q为413.9 mF和446.9 mF),更小的界面转移电阻(Rct为19.65Ω和18.16Ω),更高的交换电流密度(i0为1.56×10-5 mA和2.07×10-4 mA);MFC-TRG对水体COD去除速率最高可达929.62 mg·(L·d)-1;MFC-RG和MFC-TRG稳定输出电压分别为245 mV和280 mV,比MFC-CK提高了88.5%和115.4%;MFC-RG和MFC-TRG的功率密度输出分别为337.50 mW·m-2和472.03 mW·m-2,比MFCCK提高了163.9%和233.9%。由此可知,改性后的RGO/SSFF和TiO2/RGO/SSFF阳极成功提高了MFC的产电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MFC阳极改性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汪曾祺作为一位体量巨大、作品横跨现当代的乡土作家,始终以其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动态的城乡审美观念对不同时期的城乡社会进行书写。以《羊舍一夕》为切入点,比照不同时代创作的《河上》《受戒》等作品并剖析作家不同阶段的城乡叙事姿态,可以看到汪曾祺在一以贯之的展现人文生态乡村世界的同时,克服了其早期反现代性思维下的城乡二元对立叙事,使其对城乡关系的书写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
遥控武器站是一种集态势感知、目标搜索和火力打击功能于一体的武器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伺服机构是武器站实现高性能运动的关键部件,对武器站的瞄准和打击精度有直接的影响。为此本文重点围绕伺服机构运动性能提升问题,从动力学建模、摩擦补偿、测速滤波及扰动补偿、轨迹指令规划和算法快速原型实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以为各类武器站高性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打下基础。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伺服机
乡土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种特殊形态。因为其内蕴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对乡土生活的追忆,与民俗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本文以《受戒》为例,从民俗学角度,旨在通过小说文本与民间风俗的互相关照,探寻植根于乡土文学中的民俗传统,亦是探寻蕴藏于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核。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那些标准化、可重复、事务性的人力资源工作将会逐渐被管理系统和人工智能所替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环境中,企业不想被淘汰,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企业逐步升级为全面数字化管理企业,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服务实践两个维度,系统
随着在互联网时代中图像传播的速度与模式高度进化,以及便携式通信设备的大规模普及,全民的“读图时代”已经真正地到来了。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与方式正冲击着整个传统书籍行业,使其在这个极度重视视觉符号传播优势的时代里积极地朝着图像化之路转变。而自诞生以来便将视觉传播作为重中之重的绘本书籍在这时不免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将书籍的版式设计、图像美学与文学艺术完美地融合,形成了
针对活动油杯的结构特征和端面油槽加工位置要求,设计U形侧开口工装,使零件外壁与工装圆孔紧密贴合,不会因夹紧力大小影响零件精度,解决了传统装夹方法造成的定位误差和零件变形难题,有效地提高了加工精度和流转效率。
天津空港经济区综合保税区某物流基地库房总建筑面积1484m~2。首先结合甲方提供的地勘、现有图纸以相关的检测报告考虑现场踏勘及相关的验算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本工程此库房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原设计条件、场地地质条件、相关检测鉴定报告依据,综合确定,提供3类室内地面沉陷加固处理方案,依次为树根桩基础加固处理方案、深层注浆地基加固处理方案和临时刚性地坪加固处理方案。提出的3种方案均可满足地面沉陷加固的适
报纸
文章基于研究设计,首先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需求与态度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然后阐述了高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