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组学技术在肝胆疾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与挑战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组学作为一项新兴的组学技术,可将数字医学图像转化成海量的定量图像特征,从而达到深入挖掘成像组织病理生理学信息的目的。近年来,影像组学相关的研究数量呈指数增长,目前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肝纤维化精准评估、肿瘤良恶性鉴别、生物学行为预测、临床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影像组学分析联合机器学习算法已在无创、高效地预测肝纤维化程度、肝癌微血管侵犯与术后复发风险、胆道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及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效果方面崭露头角。尽管该技术在临床转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大样本、多中心和多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影像组学将在推动肝胆疾病精准诊疗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病史摘要患者,男,62岁,因"右侧肢体抽搐、无力半个月余"入院。发病初曾在外院行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额叶脑梗死,左侧额叶脑出血。实验检查提示D-二聚体升高,诊断"脑出血",经脱水降颅压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入院初步诊断"脑出血"。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发病前半个月在当地诊所种牙,随后出现牙痛、头痛及眶周软组织化脓,曾在当地诊所行右侧眶周脓肿切开排脓术。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症状体征入院时神志清醒。
期刊
期刊
肝癌手术切除率偏低和术后复发率较高是当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难题,寻求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治疗有望打破传统局部治疗的局限性,在肝癌术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肝癌新辅助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有学者探讨了系统治疗方案在肝癌术后的应用,但由于选择患者的标准不同,其有效性仍未达成共识。目前,系统治疗在肝癌围手术期的应用尚
肝移植是全球外科领域中的"皇冠",也是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肝移植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移植例数位居全球第二,移植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从肝移植大国迈向强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亟须解决,尤其是在精准医学与大数据时代,肝移植基础研究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临床实践需求。在移植技术日趋成熟而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如何加强肝移植学科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环境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肿瘤间质是微环境的主要成分,所以肿瘤间质比(TSR)可间接反映肿瘤与微环境的关系,其在肿瘤临床研究中被逐步重视。而间质丰富是胰腺导管腺癌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明确TSR在胰腺癌临床研究中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目前TSR的评价方法较多且不同研究间存在差异,但与基于全组织大切片病理学和影像学的整体评价的结论基本一致。此外,TSR与生存预后的关系取决于评
期刊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外科治疗过程中仍有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小的无功能神经内分泌治疗是否均需手术切除;对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是否均需要切除;局限性肿瘤切除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对小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应选择规则切除还是局部切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一些来源于真实世界的研究已经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未来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有望对这些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在肝癌大块肝切除术中评估肝功能的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2例诊断为肝癌拟行大块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纳入患者均采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进行术前评估,其中男性135例,女性77例,年龄(63.1±10.3)岁(范围:43~78岁),体重指数(23.9±3.6)kg/m2(范围: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26例(31个肿瘤)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55岁(范围:40~77岁)。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性肝癌12例。肿瘤最大径(2.3±1.0)cm(范围:1.0~4.2 cm)。通过肿瘤最大径进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