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离开了情感教育,一切素质教育都将无从谈起。李吉林老师曾说:“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教育。
一、吃透教材,把握真情实感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颇具情感性与审美性。这样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要想把握住文章的真情实感,需要老师吃透教材、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把握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字、词、语、修辞的领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语文教师不仅要擅长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有意识地把蕴涵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 通过朗读陶冶学生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这样必然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共鸣。
2. 积极创设情境,打开学生心扉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性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当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必要的教学氛围。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再次,可以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产生情感共鸣。现在的文章大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选背景音乐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产生感情共鸣。
三、提高教师的情商,优化教学效果
自知、自控、自励、知人、协调等情商要素在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事业的成功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是感性与理性的调节器,是生命力量的源泉。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应从以上五个要素方面提高自己的情商,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迁安市建昌营镇建昌营初级中学)
一、吃透教材,把握真情实感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颇具情感性与审美性。这样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要想把握住文章的真情实感,需要老师吃透教材、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把握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字、词、语、修辞的领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语文教师不仅要擅长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有意识地把蕴涵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 通过朗读陶冶学生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这样必然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共鸣。
2. 积极创设情境,打开学生心扉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性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当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必要的教学氛围。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再次,可以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产生情感共鸣。现在的文章大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选背景音乐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产生感情共鸣。
三、提高教师的情商,优化教学效果
自知、自控、自励、知人、协调等情商要素在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事业的成功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是感性与理性的调节器,是生命力量的源泉。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应从以上五个要素方面提高自己的情商,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迁安市建昌营镇建昌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