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上轴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效果

来源 :棉纺织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结智能上轴机器人的结构和原理,并介绍其应用效果.介绍了智能上轴机器人的各组成部分,包括车架、运输行走系统、定位系统、升降系统、抓取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介绍了智能上轴机器人的具体工作流程.应用效果表明:智能上轴机器人与织机定位准确迅速,抓取动作稳定可靠,与车间物流控制系统通讯灵敏,实现了预期功能.认为:智能上轴机器人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工成本.
其他文献
探讨我国细纱长车的智能化路径.简述了先进细纱长车在纠错修正软件技术、柔性接头机器人技术、超长与超高速技术、全新数字化平台与预见性维护技术、超低能耗技术、质量追踪及处理技术等的优势,分析了我国细纱长车智能化的现状.指出:我国细纱长车智能化正处于逆势增长阶段;强调细纱长车智能制造发力点需关注设备整体适应高速的可靠性、逐步淘汰机械凸轮与机械式传动、关键器材的智能化、与世界工业4.0制造对接以及智能化推行与管理改革同步等方面.认为:最终智能化制造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攻克细纱长车的技术短板,且智能化要体现出人性化.
根据热锻模材料、热处理、工艺、制造及规范使用的理论,结合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理论性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探讨DK903型梳棉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问题.为了解决老旧进口梳棉机长时间使用后电气器件严重老化、部分电气件采购困难、维护保养成本高,但是机械部分完好亟需升级改造的问题,以DK903型梳棉机为例,制定出电气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替换升级改造方案,实施改造后梳棉机设备性能和产品质量均达到改造前水平.认为:该改造方案效果较好,适用于类似国产梳棉机型的电气控制升级改造.
探讨现阶段智能纺纱的发展形势以及我国传统棉纺企业智能化的改造思路.阐述了智能纺纱发展的行业背景,分析了棉纺行业纺纱装备、工艺和供需管理的智能化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3个案例为棉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具体建议.认为:传统棉纺企业都应在实现连续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探讨还原氧化石墨烯印花织物的制备及其光热转换性能.以粘胶织物为载体,通过防水印花制备单向导湿织物,再将氧化石墨烯处理其上,最后通过还原制备出还原氧化石墨烯印花粘胶织物.测试分析了该织物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亲水性能、光学性能和蒸发性能.结果表明:还原氧化石墨烯与粘胶发生化学交联,整理所得织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光吸收性能;在1 kW/m2光照下,厚度为1.8 cm时,整理所得织物蒸发速率最大,是纯水蒸发速率的3.8倍;在10次循环周期内呈现较稳定的蒸发速率.认为:整理所得织物在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研究间接蒸发冷却器高效换热材料的亲水性与布水均匀性.采用测试接触角、喷雾布水、喷淋布水等方法,分别对聚丙烯高分子材料、金属铝箔材料、植物纤维聚合物材料的亲水性和布水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材料亲水性较优顺序依次为植物纤维聚合物材料、金属铝箔材料、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喷嘴布水均匀应该控制的喷雾布水时间:聚丙烯高分子材料,02#、03#喷嘴布水时间120 s~300 s,05#喷嘴布水时间30 s~120 s;金属铝箔材料,02#喷嘴布水时间120 s~300 s,03#、05#喷嘴布水时间30 s~120
研究精梳机钳板加压机构各连杆受力大小及锡林速度对连杆受力的影响.分析了钳板加压机构的工作过程,并建立了钳板加压机构的三维实体模型.运用ADAMS软件,对精梳机不同速度时钳板加压机构各连杆受力进行动力学仿真和分析,得到了精梳机一个工作周期内各连杆铰链点受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精梳机一个工作周期内,钳板加压机构各连杆铰链点受力曲线相似,铰链点的最大受力均发生在钳板闭合阶段;钳板加压机构各连杆铰链点的受力随着精梳机速度的提高而迅速增大.认为:明确钳板加压机构各连杆铰链点的受力规律、峰值和谷值,有助于钳板加压
探讨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现状与产品创新方向.回顾了我国色纺纱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当前色纺纱在生产品种与应用范围、纺纱工艺、工艺装备、盈利能力等方面与本色纱生产的主要差距.以浙江省色纺纱相关企业为例,从原料选用、产品附加值提升、应用领域扩大、工艺装备更新、质量控制技术提升等方面介绍了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色纺纱生产技术创新的方向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把握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方向有助于企业提质增效.
总结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面料的性能要求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相关标准与性能要求.分析了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的研究现状,包括传统机织物、高密机织物、涂层织物以及层压复合织物等.指出:基于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和聚四氟乙烯复合膜制备的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面料阻隔性能良好,并兼具一定的透湿性能,但热湿舒适性仍不能满足高强度医护工作的需要.认为: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的关键制备技术在于阻隔膜的选用和复合工艺的优化.
总结个体防护用防刺材料的研究进展状况.归纳了硬质防刺材料、半硬质防刺材料和软质防刺材料的研究概况,并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介绍了目前防刺用高性能纤维的性能特点以及织物的组织结构.针对不同的防刺材料,分析了相对应的防刺机理和国内外常用防刺标准.认为:树脂基体材料防刺性能较好,透气性佳,穿着舒适、灵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