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兄大才 愿为知己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介绍英雄豪杰的书在他们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互为知己,相约共进;到长沙求学后,政局风云变幻中,风华正茂的他们始终站在同辈的前列。延安艰苦岁月里,他们一个运筹帷幄,一个口诛笔伐,在不懈的战斗中推心置腹。毛泽东和萧三相交几十年,两人深情厚谊,生死不易。
  以书会友,引为知己
  萧三从小勤奋好学,不满四岁时即入私塾读书。1907年,父亲萧岳英应聘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教授物理和数学。读了8年私塾的萧三,与二兄萧子升一起随父去东山学堂应考。最终,两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1910年,毛泽东以其外祖父家作为籍贯,凭《言志》一文,考入了本不收外乡人的东山高小。他对原来读的那些宣扬旧礼教、窒息新思想的“四书”“五经”早已厌倦不堪,现在冲破了封建私塾的牢笼,来到这里读书,就像穿云破雾、展翅翱翔的海燕,心情格外舒畅,并很快与打破地域、门户观念的萧三结识,成了亲密的朋友。此时,毛泽东17岁,萧三14岁。
  1936年10月,历经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第一次对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起了自己的身世,并深情回忆早年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往事:“我以前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农民供得起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毛泽东这里提到的“作家”,就是同窗好友萧三。
  萧三在东山学堂写了许多诗句并自集成册,国文老师周先生十分赞扬,对萧三说:“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说不定你将来能成为一代诗圣。”果不其然,萧三后来成为国际著名诗人,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毛泽东在东山学堂也很有长进,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写的《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文章全校有名。国文教员贺南纲十分喜欢毛泽东,见他对历史很有兴趣,特意买了一部《了凡纲鉴》送给他。毛泽东和萧三还有个共同的爱好,即喜欢看“闲书”。得知萧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后,毛泽东十分高兴,立马前往萧三处借阅。看到毛泽东急切的表情,萧三故意开玩笑:“书倒是有一本,但我借书给别人,向来是有点讲究的。”顿了顿后,萧三笑嘻嘻地说:“我的书,有三种人不能借。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庸庸小人者不借,三嘛,嘿嘿,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
  毛泽东素来古文基础扎实,到了东山高小后成绩更是日益长进,对对子自然心中有底,他微微一笑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读书心切,请仁兄出一联如何?”
  萧三见毛泽东似乎胸有成竹,便道:“我这书里讲的可都是英雄豪杰呀,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快对!”
  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萧兄,我就冒昧对一联,并将此联赠你。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萧三听罢,羞得满脸通红,低下头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说完,立即拿出书来,双手捧到毛泽东眼前。毛泽东双手接过书,连声道谢,二人相视握手大笑。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毛泽东在东山高小只读了半年书,但这半年对他的意义却非同寻常,东山高小对于毛泽东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进不了东山学校,也到不了长沙城,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出了韶山冲,入了小学堂后的1911年春天,毛泽东经过东山高小的老师介绍,考取了湘乡驻省中学。而1911年夏天,萧三也结束了自己的东山时光,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预科,两人又可以经常见面了。
  到了省城,毛泽东和萧三的眼界顿时开阔许多。他们第一次读到了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接触到了许多革命言论,使得他们对政治更加关切,也为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所激励和鼓舞。
  1913年春,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第四师范,第二年春天,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和萧三又成为了同校同学,同窗的岁月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交往也愈加密切了。
  1916年夏,萧三从一师毕业,先后到黄氏族校和一师附小教书,他和毛泽东仍联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学习,商讨社会和学术问题,切磋琢磨,互资裨益,他还参加了毛泽东组织的一个哲学小组,常常列出学习上的疑难和社会改造的问题,一起登门向杨昌济等老师求教。
  1918年4月14日,是个星期天,和煦的春风吹动着清澈的江水,毛泽东和萧三等一同渡过湘江,来到岳麓山下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14名青年兴致勃勃聚会一堂。一个崭新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在毛泽东等人的精心策划下诞生了。会议选举了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赴法,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拥有毛泽东、萧三、蔡和森等青年才俊的新民学会很快便成了当时最具革命性的团体之一。
  生活是战斗,需要战斗的作品
  1920年5月,黄浦江边,相识相交十载的毛泽东和萧三,挥手依依惜别。毛泽东留在国内领导革命,萧三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远隔重洋,见面的机会少了,但两人联系不断,萧三沿途不断有信和照片寄给毛泽东。
  1922年萧三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
  1924年,萧三奉调回国,出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25年2月,他专程赶到韶山,与正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毛泽东畅谈农民运动问题。1927年,又在上海与参加中央会议的毛泽东相聚,久别重逢,分外高兴,他们多次彻夜长谈,仿佛又回到了一师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萧三认真听取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革命政权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的论述,深深为他的独到见解所折服。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萧三毅然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的一边。在这次大会上,萧三因突然患病辞去被提名的中央委员一职,随后常驻莫斯科一边疗养一边工作。而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中央苏区,率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两人一别又是12年。1939年4月29日,延安中央组织部的窑洞前,秘密回国的萧三,见到了分别已久的老战友毛泽东,当晚毛泽东与其共进晚餐,席间同叙友情。分手时,两人还按照学生时代的样子,彼此鞠躬話别。
  回到延安后,萧三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常委等职,还主编了《大众文艺》《新诗歌》等杂志。因为他喜欢写诗写文章,到延安后新作频出。每当萧三将自己的作品送毛泽东时,毛泽东都认真阅读,还常提出修改意见,毛泽东曾对他说:“姓萧的古来文学家很少,你要争气……”毛泽东还经常给萧三写信,对他的工作和创作予以鼓励和支持。1939年6月17日,萧三收到了他寄给毛泽东的一本手抄诗稿和毛泽东的附信:“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部是战斗,盼望你更多作些……”
  (摘自《书摘》)
其他文献
史家对魏国灭亡的揣测探秘并不多,原因在于其必然性最确定:失才亡国!  吴起、商鞅、孙膑、张仪、范雎、尉缭子……这些大才都是魏国人,或者曾在魏国工作过。但他们在魏期间,要么被公然蔑视,要么被阴谋排挤,要么被残酷迫害,要么被嫉妒折磨,最后只能另谋他途,甚至弃魏入秦,反过来助秦攻魏。  问题是,在那个群雄纷争时代,难道魏国就不知道人才难得?为什么会让一位又一位的大才从魏流失?魏国为什么会在人才问题上重复
朋友买了一幅书法横幅“太太怕我”挂在家里,他老婆很高兴,他也很高兴。他老婆从右边念,他从左边念,從此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中国的历史中,能被记录到史书中的玩笑,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玩笑”都是与庄重、规矩的“礼”相违背的。  纵观历史,君无戏言“庄严稳重”向来是正人君子的评判标准,而对爱开玩笑,不检点的人总是抱着鄙视的态度,特别是那些能哄皇帝欢心,具有幽默感的官员;甚至会被安上专有名词——弄臣。久而久之,中国人仿佛成了缺乏幽默感的人群。玩笑不能乱开,那些抱着戏谑心态愚弄他人的人物,很可能会引来杀身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GDP数据显示,美国、中国、日本依然占据GDP排行榜前三强。美国GDP达18.03万亿美元,对全球GDP的贡献率为24.3%,近四分之一,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GDP为11万亿美元,全球GDP贡献率达14.8%,位居第二。(《南風窗》)
1923年,革了一辈子命的孙中山万念俱灰,发现自己以前的办法全错了,而他以前并不重视的俄国共产党却取得了比他想象中还要好的成功。为了学习经验,看看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决定派自己最核心的人马去苏联。蒋介石这时正因为“永丰舰事件”成为孙中山眼中的大红人,他敏锐地看到了孙中山战略抉择的变化,这个去苏联的差事他一定要搞到手,这样就对以后的政策会有优于他人的解释权了。心情迫切的他赶紧给孙中山写信:  为今
在中国,欧洲的古典音乐正在成为一种青春文化。人们对管弦乐队、独奏家以及歌剧的热情源于几十年前。莫扎特在珠海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在演出的过程中,起初人们感到自己像音乐修养很高的老手,在经过短暂的适应阶段后,人们注意到,年轻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得非常好,只不过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不同地方。他们积极地参与互动,他们的掌声是令人信服和衷心的。人们对第二届珠海莫扎特國际青少年音乐周钢琴及小提琴音乐周决赛热切盼
对于道光皇帝,历史学家的评价有褒有贬。褒贬双方事实上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道光是一个以“守成”为取向的皇帝。他的这个“守成”,也体现在了他选择接班人这一事关王朝赓续盛衰的关键问题上。  由于各种原因,在道光开始考虑选择接班人,即立储问题之时,供他选择的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论外貌,奕俊秀,而奕詝“从猎南苑,坠马伤股,终身行路不甚便”,也就是说,奕詝不仅不“俊秀”,而且还是个跛子;论才识,连道光自己
一场9岁以下儿童五人制足球比赛被50万人收看,取得了英超级别的收视水平。狼队足球俱乐部少年隊通常吸引的收视群体包括教练和球员家长,但他们与来访的中国球队踢了一场比赛,吸引了50多万人收看。这场比赛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微博上进行了流媒体直播。狼队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很高兴接待这些小球员和教练。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英国取经,在这里与我们的球员踢一场五人制友谊赛是很好的事情。”中国的这支球队是通过托马斯·库克
何谓“彗星式”调研?一位乡镇干部说得好:省里下来个分管副厅长调研,市里要安排副市长陪,副市长叫上副局长,副局长又拉上业务科长。到了县里,再加上县委书记、县长、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一进村,人连成一串、车排成一队,从头到尾望过去,可不就像拖着一个长长尾巴的彗星?  “彗星式”调研的出现有接待陋习作怪,更是干部底气不足、作风不严的表现。这些干部吃不透中央精神,不了解基层情况,面对基层问题既下不了手,也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实际上,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中国学生。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时,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二是,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