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qo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天,我的诊室来了一位58岁的长沙县的农民,一个月前发现患了高血压,他上个月去省城的某大医院看高血压,测血压170/105,教授看了病以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2级,开了两个药:维尔亚:42元/盒,14粒/盒,一天2粒,另外还开了一个药波依定:39元/盒,10粒/盒,一天1粒。加上其他通心络、脑心通等辅助药共计800多元,药费每天平均20多元钱。结果,血压降到150/100,再不下去了。患者在报纸上看到有关“胡卫民:十元钱治疗高血压”的报道,专程坐大巴来娄底找我看病。
  我对这个病例是这样看的:
  一.维尔亚,化学名为坎地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新一代的降血压药物。代表性药物还有:科苏、科素亚、依泰青、代文、海捷亚、缬沙坦、替米沙坦等。价格较贵,每粒3-10元不等。
  二.上述药物与另一类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拮抗剂(ACEI类)的降压作用和降压原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前者不容易发生干咳的副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拮抗剂(ACEI类)代表性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价格在3-10元/盒 ,每月只要用1-2盒。
  一般来说,当用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引起干咳的副作用时才考虑改用维尔亚一类的药,这是用药原则。
  三.有多位医生同行在讨论时高度怀疑这位教授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意不守医药常规治疗原则,对一个初诊的高血压患者用高价药。本人也主张先用(ACEI类)代表性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药,出现明显干咳的副作用时才考虑改用维尔亚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因为这两类药的作用原理和治疗效果相同,价格相差却很大。对于来自农村的老百姓,我们在看病时既要考虑他们的病情,又要考虑他们的腰包。高血压是一个需要终生服药的疾病。一个月开800元的药,农民兄弟能坚持服药吗?高血压如果不长期控制好,中风、心梗等严重并发症能降下来吗?
  四.令人奇怪的是800元降不下来的血压,用尼群地平+卡托普利,一次一片,一天三次,血压降到了130/82。并稳定20多天了。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的治疗方案一个月的药费不到10元钱。
  五.《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合理选择降压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维持降压时间长、服用方便、价格合理是理想的降压药。如果一味强调维持降压时间长,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有时候,长效的价格很高的降压药副作用也很多,不一定比短效的价廉的药物副作用少多少。
  比如,两元钱100片的尼群地平有引起少数病人下脚浮肿的副作用,4元钱1片的非洛地平(波依定)和7元钱1片的氨氯地平(洛洛喜)同样有这个副作用。再比如,4元钱100片的卡托普利有引起少数病人出现干咳的副作用,2元钱1片的依那普利(依苏)和6元钱1片的福辛普利(蒙诺)同样有这个副作用。
  我国有1.1亿人不知道自己已患有高血压,1.2亿高血压患者并没有正规使用降压药治疗,1.5亿的高血压患者没有达到降压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我想让每一个得高血压的中国人服得起科学有效价廉的降压药,这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在高血压的治疗上,我们要看国情,要看疗效,我们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不少人生病了都喜欢选一些“副作用小”的中药来服用,不过,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如果药不对症,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帮倒忙”,让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一些例子吧。  【个案一】  服乌鸡白凤丸调经,无效还上火  最近几个月,王丹发觉自己来月经时痛得厉害,且经量多、时间拖得久。同事得知后,向王丹推荐了乌鸡白凤丸。这位“过来人”说自己吃了乌鸡白凤丸后,痛经改善,经期和白带都正常了
期刊
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以其开放性、多元性和异质性为文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建立在城市背景上的女性写作,因为二者之间交融共生的关系,又承载了包括特殊性别意
本文之所以选取《红玫瑰》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是鉴于现在对于这份杂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对它的研究成果较少,只是在几本文学史中提及过它,但都是简单的介绍,没有细致的进行分析和研
慢性盆腔炎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相当高,有的妇女听说乌鸡白凤丸可以治疗慢性盆腔炎,就常服此药。实际上,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由很多原因导致,例如脾气虚、肾气虚、湿热、湿毒等。脾肾气虚所致的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白带量多、质地比较清稀,乏力疲倦,食欲不佳,身体羸瘦,腰酸腿软,头晕等。对于这种慢性盆腔炎,用乌鸡白凤丸比较好。  由湿热引起的慢性盆腔炎,表现为白带颜色发黄、有腥味,不要使用乌鸡白凤丸,否则会助湿
期刊
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的生平和解读其小说,对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中呈现出的“边缘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作者的双重文化身份导致了其本人的边缘化生存状态,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