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比“独立”更重要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什么是独立电影,有人爱用“是否精神独立”来判定,但这根本无法形成稳定的参照,所以它只能是导演访谈时应付媒体的一句空话。在当下的中国,判定独立电影最好最简便的标准仍然是政治的,看它是否获得了允许公映的“龙标”,没有“龙标”的就是独立电影。其次才是经济标准,看它的投资来自何方。
  在对中国独立电影展开讨论前,有个基本的前提判断必须事先亮明,那就是我们此刻谈论的对象,仍然处于极度营养不良的发育状态,在它诞生二十周岁之际—如果是以很多人认定的《妈妈》和《流浪北京》作为起点的话。倘若不为中国独立电影开辟新的评价标准(为什么要?),而是以严厉的、完整的、对待一切电影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我们眼前的这些作品,幸存者必然寥寥。这种结局并不算很糟,至少不比我们在商业院线里能看到的主流电影糟太多,也不比当代中国的其他文化现象糟太多,它和中国电影观众以及评论家和理论家的眼界与智识水平是完美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对独立电影的褒扬,只能体现为对单一闪光点的肯定,太高的赞美在我看来都是溢美。
  不知是不是出于道义上的优越感,中国独立电影常常拒绝和主流商业电影进行比较。若不是纪录片拉了兄弟一把,单以剧情片水准而论,当前独立剧情片所体现出的形式自觉性,以及创作者电影观念的完善程度,甚至还及不上被观众骂得狗血喷头的那些院线电影。所以,电影是否“独立”,对观众来说,恐怕并不那么重要。
  十多年过去了,好几代创作者纷纷死在沙滩上,却始终未能出现一个独立电影精神的新承载者和新图腾,以替代《小武》中那个因被锁在电线上而不得不蹲在地上的小偷。是否说明独立电影的题材范围仍然太过单调,美学眼光仍然过于局限呢?当然我看得还不够多,本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的选片上又何尝体现出足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策展时的捉襟见肘是否正是创作上裹足不前的反映?
  
  平庸和恶劣的底线
  CIFF开到第八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早期只能在南京各高校的教室狼狈流窜,最近两年已经稳定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宽敞舒适的报告厅举行,开、闭幕式的排场也越来越体面—只要你不去和什么金鸡、华表比,出席影展的国际嘉宾越来越多,论坛规格越来越高,发言水准也更加有的放矢。
  10月28日影展第一天,由来自中国、泰国和新加坡的三位青年女导演分别执导的三段式影片《早餐、午餐、晚餐》在开幕式上亮相。《早餐》部分的导演是南京艺术学院教师王晶,讲一个女孩到南京探望男友,两人貌合神离地讨论着未来,整个部分弥漫着一股“安东尼奥尼式无聊”的气味;接下来的《午餐》部分像是无话可说,《晚餐》又像说得太多。总的看来,这部什锦片更像是学生的命题作文,作为开幕片明显有点压不住场子的感觉。
  不料,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影展放映的剧情片继续刷新着平庸和恶劣的底线。
  高子鹏的《空山轶》说不清它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影展将之归入剧情片竞赛,但一些观众直到看完都觉得这是个纪录片。当然只要你表达出了你内心的东西,虚构和真实的区别是次要的。这部影片前半部分是漫无目的的沉闷,到后面演员的互动开始多起来,但他们像观众一样进入不了状态,说着不属于自己的台词。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有介绍说本片想传达的是类似“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这真是文学思维过强的人对电影制作一厢情愿的想法。
  金瑞的《斗鸡人》一看就知道投资规模甚巨,很可能是本届影展的第一“大片”,影片的质地也与大多数独立电影不太一样,它更像商业院线里偶尔得见的小成本类型片,所以与那些电影比较或许更容易判断它该处的位置。这部影片展现的小城权力斗争不啻为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的缩影,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表明导演不愿向童话式结局妥协,而这算得上是这部影片的最大看头了,此外就优点寥寥。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演员,和大多数独立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对角色的要求是业余演员乃至许多专业演员都无法胜任的,特别是那个邪气满身的“富二代”小毛,显然超出了扮演他的演员的能力,但演员仍十分卖力地试图贴近角色的状态,这是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到十分尴尬的地方。
  《光男的栗子》如果不是因为它的导演是赵晔,这部影片从资金到卡司都是一部纯粹的日本电影,且带着鲜明的河濑直美的印迹。从“专业”水准来说,《光男》胜过本次影展中入围的大多数剧情片,考虑到它仅仅七天的拍摄周期,能有目前这么丰满的氛围和细节,身在异国工作的赵晔应该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
  我在这次影展上看到的第二部足够“专业”的剧情片是万玛才旦的《老狗》,以我对中国独立电影有限的了解,万玛才旦也是应亮之外少有的形成了一定个人风格的剧情片导演。和他前几部作品一样,《老狗》关心的仍是藏人如何处理传统生活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过这次的剧本略微简单,简单不意味着单薄,相反情感的强度更为浓烈。
  在我未能观看的其他几部竞赛单元剧情片里,据影评人吴觉人介绍,仍有为数不少的“警察妓女黑社会,穷山恶水长镜头”。在评价这些电影的时候,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因题材的特殊性而给出同情分呢?还有的影片里大段使用长镜头却不提供任何信息量和美学意图,纯粹是为了长而长。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十年前还算正常,但时至今日就让人完全无法理解了。
  
  独立纪录片被高估了?
  相比剧情片的不思进取,近年独立纪录片的创作情况的确要高出一截,但我担忧的是,经历了被忽视之后的矫枉过正,现在独立纪录片又迅速地面临被高估。在道义的维度上,独立纪录片可能是中国所有文艺形式中对民生和社会“底层”付出最多真诚关注的一种,如果以超前的眼光来看,今天的某些作品会在将来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然而令我觉得遗憾的是,一些纪录片占有了相当重要的题材,但却因为采访的不够深入,或对纪录片语言观念缺乏自觉的反思,导致浅尝辄止或者自我削弱。汪浩的《一年中的七天》就是一例,这可能是中国第一部表现宣传部门日常工作的纪录片,但它所展示的内容并未超出普通人的认知或合理想象,叫人觉得十分遗憾。
  以民俗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纪录片在独立纪录片中所占比例不大,我觉得这是将来颇具想象空间的一个发展方向。鬼叔中导演的《砻谷纪》将几乎失传的砻谷手艺忠实记录了下来,作者对电影制作采取的无意识的技术消极态度,恰恰和影片末尾CCTV摄制组的技术积极形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对比。
  《老唐头》是徐童“游民三部曲”的尾声,也是最轻松的一部。“三部曲”树立了徐童继王兵之后中国独立纪录片代表人物的地位。他们的出现,把在这个国家统治得稳如泰山的CCTV式电视专题片从纪录片的殿堂里扫地出门。
  《萱堂闲话录》可能是本届影展最受欢迎的一部纪录片,邱炯炯也可能是最受观众(和志愿者)喜爱的一个导演。他身上没有某些独立纪录片导演那么强的使命感,在他看来纪录片或许应是一场游戏。邱也是纪录片导演里最才气逼人的一位。三年前看过他的《大酒楼》,印象很差,我感觉他当时还不知道电影修辞和文学修辞的区别是什么,但去年的《姑奶奶》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人们或许会争辩说,《姑奶奶》的成功是因为邱找到了一个像樊其辉这样的传奇人物。于是邱不得不借助《萱堂闲话录》证明,他也能从普通人身上挖掘出传奇性来,这部纪录片的记录对象是他的奶奶。邱仍然喜欢任意尝试不同的叙述节奏,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但他对素材潜力的挖掘能力显著提升了,《萱》成为个人口述史的新样本,在这个时候,我们若是判断独立纪录片的体裁和风格都因此得到了拓宽,那是不会有错的。
  
  意外收获
  这次影展的一个意外收获是看到了一批实验电影。比起纪录片和剧情片来,众所周知实验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更加薄弱,它基本只存在于中央美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师生的小圈子里,基本没有深厚传统可资利用,所以中国实验电影不得不更加仰赖于借鉴玛雅·德伦、史云梅耶和斯坦·布拉奇治等西方大师所树立的典范。
  关于中国实验电影及录像艺术的分类与特征,CIFF策展人炭叹在她的画册文章中已经谈得比较深入(这次很有意思的是几位策展人的综述文章都要比他们笔下阐述的作品更生动有趣)。我看到的十部实验短片对电影艺术形式的边界并无明显突破,但其制作的专业度和完善度,却高过了剧情和纪录两个单元。例如沈朝方的《处暑—宫乐图》所调动的人力物力估计超过了此次绝大部分剧情长片,他对影像的敏感程度也非常突出,这部半小时的影片中充盈着神秘的末世狂欢气息,让我隐隐想起肯尼斯·安格尔的“神話创作”影片。曹斐的《影梦人生》完全通过手影表演来传达政治和宗教概念。古涛《去大海的路上》则是较为传统的实验电影手段,以16毫米胶片为介质,打乱虚构、纪录与实验影像的边界,再造对汶川大地震的记忆。
  就在本届CIFF即将波澜不惊地收场之际,一份名为《萨满·动物》的导演宣言突然出现在放映场地四周。宣言的起因是对前一天影展举办的纪录片论坛作出回应,在论坛上以吕新雨为首的学者的发言激怒了许多与会导演。这份宣言以“微博体”的形式写就,每个导演说一两句话,大致意思是批评知识分子的清高姿态和死搬概念,以及对当前火热创作的隔膜。在我看来,这份宣言仍然是创作者和评论者千百年来身份敌对的产物,这两个领域也许永远都不能达成互谅了。那么彼此理解也许是不重要的,大家就这么过下去吧。
其他文献
一次给了他”!这样的大标题我以为只会出现在《人之初》杂志封面,但主角是陈冠希和中学生嫩模,就可以上香港八卦杂志了。配上16岁的谢芷蕙同学梨花带雨的特写照,很有见证历史一刻的感觉。说起来,陈冠希又比周董运气好些,侯佩岑出嫁时还是纯洁之身,杂志也没做个“第一次没给他!”的封面。个中滋味,陈冠希只在微博上用一杯饮料回应,绿色吸管插入比普通口径要大的孔洞,到底是认了啊,还是有难言之苦啊?  本来少女怀春之
6月3日深夜,中朝边境鸭绿江上几声枪声,涉嫌越境贸易的丹东居民三死一伤。外交部向朝鲜提出交涉。枪声背后揭示出中朝边境的庞杂生态:贸易、走私、冒险、生计,从企业到边民,追逐利益的活报剧,每天都在轮番上演。    张彬的船在鸭绿江的上游。那是数艘身躯庞大的挖沙船。市场上,一立方米沙子卖30元。他的挖沙船队,每天可以从临近朝鲜的岛屿挖沙2000立方米。  于泽铭(化名)的船在鸭绿江的下游。那是一艘750
我不确信的是,中国是否存在理想的B2C电子商务公司?    有天,我愤怒地问镜子:哥们,你说顾客应不应该是上帝?  镜子看了一眼我身上那件明显肥大的新衬衫,冷漠地回答:靠,你丫就是一小白鼠而已。  话糙理不糙。过去多年,我一直是个国产B2C的重度消费者,但同时也是重度受伤者。我在网上买过很多书,订过花,还购过蜂蜜、打印机、手机以及衬衫等等。但送来的书常常因为包装问题而污损变形,给老妈生日订的花会在
从“郑一刀”到“郑屠刀”,这条路并不漫长。郑民生用55秒的时间,以一个外科医生的精准,彻底摧毁了无辜的孩子,同时也摧毁了自己。他以扩大性自杀的方式用刀说话,宣布“你们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们活。”    3月23日早上6时20分许,郑民生把刀包在衣服里,最后一次踏出家门。  没有选择附近的杨真小学,也没有走那条距离南平实验小学最近的路。  在纺织厂轰鸣不断的噪声里,他一路小跑,超过了四个正在散步的老
事实证明,投资银行、科学家的预测最后不敌乌鸦嘴贝利和章鱼保罗。贝利至少是灵长目类,章鱼这种软体动物有那么神?    1873年,英国布莱顿水族馆里每天都会有一条鲂鱼莫名其妙地消失,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直到一天早上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在鲂鱼鱼缸内看见一条章鱼,事情才真相大白。原来,这条章鱼发现了邻近鱼缸内的鲂鱼之后,居然每天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发起突击。在饱餐一顿之后,它又爬回自己的水缸内,装着什么事
小布什在任八年,他的“毒舌”不停骂了8年;奥巴马执政后,他又成为新政府的挑战者。在专栏中,克鲁格曼显得好战且执著于政治,最近频频撰文炮轰中国外贸政策、人民币汇率过低。面对外界给的诸多绰号:“鬼才”、“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学术超男”,他说自己是个天然的反叛者,“我所拥有的就是声音”。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因对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地理位置的分析方面的成就,获得20
在iPhone 4S发布会结束时,乔布斯微笑了一下,没有说一句话。第二天他离开了人世。“一旦你离去,你就属于整个世界。”在其自传作者沃尔特最后一次拜访时,  乔布斯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乔布斯将时间留给了家人;作为儿子,他仍没有原谅生父。    几个星期前,时代周刊前主编,CNN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沃尔特·艾萨克森,来到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一栋靠路边的大房子里。
背景:我国中西部地区连续数日遭受暴雨袭击,其中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受灾严重。暴雨致使广西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    燕子南飞的BLOG  柳江大桥看洪水    连续一个月的强降雨,使柳江的河水猛涨,昨天江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7.14米,今晨上游三江融水洪峰以超过89米高位通过柳州,惊险!恐怖!!这是柳州有记录以来,第六大洪水。  昨天下午在网上,听到群里的朋友吵着:快去看洪水呀,江河水位涨到86米
辛丑牛年到,欢喜迎新春。在人们互赠祝福的同时,NVIDIA也为游戏玩家送上一份新年大礼—NVIDIA GeForce RTX 3060(下文简称RTX 3060)。作为一款面向主流玩家的游戏GPU,RTX 3060自然也受到众多游戏玩家的关注。更值得玩家疯狂“打Call”的是,NVIDIA近日宣布将限制RTX 3060的哈希率,以降低它对加密货币从业者的吸引力。这就意味着RTX3060将失去用于“
认识植物的活动可能在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松果能不能吃?那个长得像喇叭一样的花儿叫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小时候肯定都有问过父母,但冯骐小时候不这样。  冯骐是充当回答的那一个。如果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就自己取个名字,还敢把這名字教给小朋友。  小朋友们对植物究竟叫什么是不太在意的,他们在乎的东西远比“植物名称”重要得多——上山谁能摘最多酸枣,下河谁能罩最多小鱼,“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