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就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快乐学习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91-01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当这种好奇心发展为认识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按照班级人数,给每一位学生编上座号,以便在练习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学过程:①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和讨论,总结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利用自己的座号数开始做游戏。游戏办法是,请座号数能被2整除的同学站起来,并从小到大读出自己的座号。②利用座号数认识偶数和奇数。先让学生站起来并一一说出自己的座号,看谁的座号能被2整除?请这部分同学坐下。教师帮助明确概念,这些是偶数,其余的是奇数。③学生通过探讨,总结出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还是利用自己的座号做游戏。④当学生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座号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同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站起来并读出自己的座号。通过学生的反应,教师很快判断出每个学生对此内容所掌握的情况。然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二 重视操作,活跃课堂气氛
动手操作、自注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有趣的挂图、教具演示等多种方法吸引学生,还要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动手折叠、动脑思考、动口说,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折出来的学具,在课堂上充当教具,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使所有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使他们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还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研究表明,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往往始于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因为认识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有着探究意向的积极倾向,即求知欲。它能推动人去自觉学习、探求新知、发展创新能力。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一方面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由于好动使他们又不能长时间集中思想。因此,要使他们关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创造或利用适合于小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以及数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数学方法的直观性,使学生面临具体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及时运用评价等手段,引导并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可以促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处于思维激活状态,为新旧知识提供接触点。例如:教学《二十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立一个情景:一个动物王国,小动物们正在做题比赛,谁做对了,就可以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小朋友想不想也和小动物一样得到一把金钥匙呢?”。学生的兴趣盎然,进入了情景,教师出示十以内加法复习题,让学生快速解答,然后教师宣布“答得又对又快的小朋友已拿到了金钥匙”,现在要开启第一道知识大门了。面临新的任务挑战,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期待,这时出示新的内容:一只盒子里放了9只球,盒子外放了8只,猴子在思考:一共有多少只球?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怎样列出算式?怎么可以很快得出答案?这时,让学生们拿出学具自已探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自己找到了“凑十法”这把“钥匙”,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打开第二道门,第三道门……
五 将数学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六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其色彩绚丽、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如:二年级教材《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基础上,利用电教课件,使学生了解了“平均分”的两种方法,理解了除法所表示的两种含义:一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美丽的图案,有趣的动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为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快乐学习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91-01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当这种好奇心发展为认识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按照班级人数,给每一位学生编上座号,以便在练习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学过程:①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和讨论,总结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利用自己的座号数开始做游戏。游戏办法是,请座号数能被2整除的同学站起来,并从小到大读出自己的座号。②利用座号数认识偶数和奇数。先让学生站起来并一一说出自己的座号,看谁的座号能被2整除?请这部分同学坐下。教师帮助明确概念,这些是偶数,其余的是奇数。③学生通过探讨,总结出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还是利用自己的座号做游戏。④当学生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座号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同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站起来并读出自己的座号。通过学生的反应,教师很快判断出每个学生对此内容所掌握的情况。然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二 重视操作,活跃课堂气氛
动手操作、自注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有趣的挂图、教具演示等多种方法吸引学生,还要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动手折叠、动脑思考、动口说,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折出来的学具,在课堂上充当教具,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使所有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使他们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还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研究表明,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往往始于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因为认识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有着探究意向的积极倾向,即求知欲。它能推动人去自觉学习、探求新知、发展创新能力。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一方面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由于好动使他们又不能长时间集中思想。因此,要使他们关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创造或利用适合于小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以及数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数学方法的直观性,使学生面临具体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及时运用评价等手段,引导并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可以促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处于思维激活状态,为新旧知识提供接触点。例如:教学《二十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立一个情景:一个动物王国,小动物们正在做题比赛,谁做对了,就可以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小朋友想不想也和小动物一样得到一把金钥匙呢?”。学生的兴趣盎然,进入了情景,教师出示十以内加法复习题,让学生快速解答,然后教师宣布“答得又对又快的小朋友已拿到了金钥匙”,现在要开启第一道知识大门了。面临新的任务挑战,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期待,这时出示新的内容:一只盒子里放了9只球,盒子外放了8只,猴子在思考:一共有多少只球?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怎样列出算式?怎么可以很快得出答案?这时,让学生们拿出学具自已探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自己找到了“凑十法”这把“钥匙”,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打开第二道门,第三道门……
五 将数学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六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其色彩绚丽、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如:二年级教材《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基础上,利用电教课件,使学生了解了“平均分”的两种方法,理解了除法所表示的两种含义:一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美丽的图案,有趣的动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为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