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当前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人文社会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在调整和优化外贸内部区域结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均衡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企业也应当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优化外贸内部区域机构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外贸 内部区域结构 成因 优化策略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经贸发展活跃地带进一步向内陆地区延伸,外贸的地理分布格局更加复杂化,外贸经济的区域发展也更加集中化。对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则极其有限;在区域范围内的集中化趋势使得我国的外贸区域结构更加趋于明晰;而这种不平衡在较长的时期内很难发生改变。这都表明我国外贸的内部区域结构是不合理的。这造成了我国外贸行业的过度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利于缩小我国逐渐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同时还有可能加剧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
针对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必须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优化策略。
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成因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港口众多,海运条件好,靠近港、澳、台地区和国际市场,海运的便利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东部地区具有比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更加有利的自然环境优势,外贸公司和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也因此而偏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普遍脆弱,并且生态系统对经济的承载能力也越来越弱,虽然个别地区具备外贸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从整体上看,中、西部地区在自然環境方面仍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区域差异导致了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不平衡。
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原因,东部地区开放较早,东部地区的人民也因而更早具有开放的思想意识,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而中西部地区的人民思想则相对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现状。在科学教育方面,东部地区中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度和教育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即使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改善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但中西部地区教育条件基础差,加上本来就和东部地区的教育质量差距很大,使得这一区域差距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这些差距会形成区域人才和劳动力素质差异,同时影响外贸在人才区位方面的选择。
政策导向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先东后西、先沿海后内陆的开放政策,故东部地区占据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先机,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种改革开放的先后次序对各地区进出口贸易地位的形成和变迁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开放政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地区差异构成了我国外贸区域发展的环境差异,使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对外资贸易的吸引力、外贸投资的效益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各方面条件均较为优越,由此而形成了我国外贸内部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并影响了各区域内部外贸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优化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策略
通过对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影响及成因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对经济社会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结合以上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策略。
政府方面。我国的外贸内部区域结构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并协调区域外贸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现状,实现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的市场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国家需要从全国的角度出发,建立统一、平等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国内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从而缩小东、中、西三大地区外贸发展在市场环境上的差距,形成三大地区在国内统一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这样,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在资源需求上的短缺状况就会得到缓解。只有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公司获得了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人才、资本和市场,才能保证中西部地区外贸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趋于合理化。
其次,要加大对外贸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落后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我国邻国众多,边境地区和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贸易额近年来增长迅速。发挥地缘优势,通过加大对边疆地区的互补贸易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边境口岸、市场建设,大力发展陆上的国际贸易,将会切实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这对于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外贸发展上的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外贸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其他形式的外贸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大多通过信贷、企业自身积累或是金融市场融资来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再次,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缘于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由此而构成交易成本的上升,所以外贸公司大多在区位选择上东部地区。因此,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培养外贸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将会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而才会有更多的公司和企业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外贸企业和公司也才会在中西部地区成长壮大。
最后,要均衡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拥挤,成本要素如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东部地区外贸公司和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在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生产能力的同时,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为了顺应产业布局的转变,政府要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制造的外贸企业和公司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更要协调这些地区做好应对外贸公司和企业转移的准备,实现转移过程的无缝衔接。
企业方面。政府是外贸发展环境调控的主体,而外贸企业和公司则是外贸发展调整政策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我国外贸行业的基础构成。各地区外贸公司和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和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状况息息相关,是我国外贸的组成个体,千千万万个个体的发展构成了我国外贸的大发展,因此企业的表现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外贸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外贸公司和企业在自身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外贸行业起步早,起点高,条件好,这是中西部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为了缩短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外贸行业来说,就要引进东部地区或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为劳动力的发挥作用提供优质的物质基础,由此才能在单位时间生产更多的产品,降低单个产品的成本,提高中西部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公司和企业的产品由生产要素转化为外贸销售额,才能实现企业投入的资源、人力和资本的回流,从而实现外贸企业和公司的积累和发展,那么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外贸发展的区域差异才不会是空谈。
第二,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改善产品质量仅仅依靠生产管理和实施产品技术标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企业建立相关的质量认证体系,监督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保证产品的质量。只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占据国际市场,才能切实提高企业与同行业的竞争力,这对于中西部地区外贸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应该加强外贸公司和企业的质量观念,产品的质量标准需要与国际市场的产品标准接轨,这样才能保证中西部地区产品与东部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缩小差距。
第三,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品牌之路。除了通过改善外贸企业和公司发展的硬条件来实现发展水平的提高外,注重企业和公司自身软实力的培养也成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利用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此之外,随着人民币汇率上升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公司和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利润空间的缩小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中西部地区外贸行业来说,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能一味地进行产品的生产而不注重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要提高智力因素在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还要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在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细分国际市场,走品牌发展之路。(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外贸 内部区域结构 成因 优化策略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经贸发展活跃地带进一步向内陆地区延伸,外贸的地理分布格局更加复杂化,外贸经济的区域发展也更加集中化。对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则极其有限;在区域范围内的集中化趋势使得我国的外贸区域结构更加趋于明晰;而这种不平衡在较长的时期内很难发生改变。这都表明我国外贸的内部区域结构是不合理的。这造成了我国外贸行业的过度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利于缩小我国逐渐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同时还有可能加剧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
针对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必须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优化策略。
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成因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港口众多,海运条件好,靠近港、澳、台地区和国际市场,海运的便利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东部地区具有比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更加有利的自然环境优势,外贸公司和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也因此而偏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普遍脆弱,并且生态系统对经济的承载能力也越来越弱,虽然个别地区具备外贸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从整体上看,中、西部地区在自然環境方面仍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区域差异导致了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不平衡。
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原因,东部地区开放较早,东部地区的人民也因而更早具有开放的思想意识,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而中西部地区的人民思想则相对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现状。在科学教育方面,东部地区中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度和教育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即使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改善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但中西部地区教育条件基础差,加上本来就和东部地区的教育质量差距很大,使得这一区域差距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这些差距会形成区域人才和劳动力素质差异,同时影响外贸在人才区位方面的选择。
政策导向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先东后西、先沿海后内陆的开放政策,故东部地区占据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先机,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种改革开放的先后次序对各地区进出口贸易地位的形成和变迁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开放政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地区差异构成了我国外贸区域发展的环境差异,使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对外资贸易的吸引力、外贸投资的效益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各方面条件均较为优越,由此而形成了我国外贸内部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并影响了各区域内部外贸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优化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策略
通过对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影响及成因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对经济社会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结合以上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策略。
政府方面。我国的外贸内部区域结构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并协调区域外贸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现状,实现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的市场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国家需要从全国的角度出发,建立统一、平等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国内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从而缩小东、中、西三大地区外贸发展在市场环境上的差距,形成三大地区在国内统一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这样,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在资源需求上的短缺状况就会得到缓解。只有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公司获得了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人才、资本和市场,才能保证中西部地区外贸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趋于合理化。
其次,要加大对外贸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落后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我国邻国众多,边境地区和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贸易额近年来增长迅速。发挥地缘优势,通过加大对边疆地区的互补贸易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边境口岸、市场建设,大力发展陆上的国际贸易,将会切实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这对于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外贸发展上的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外贸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其他形式的外贸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大多通过信贷、企业自身积累或是金融市场融资来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再次,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缘于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由此而构成交易成本的上升,所以外贸公司大多在区位选择上东部地区。因此,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培养外贸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将会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而才会有更多的公司和企业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外贸企业和公司也才会在中西部地区成长壮大。
最后,要均衡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拥挤,成本要素如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东部地区外贸公司和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在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生产能力的同时,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为了顺应产业布局的转变,政府要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制造的外贸企业和公司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更要协调这些地区做好应对外贸公司和企业转移的准备,实现转移过程的无缝衔接。
企业方面。政府是外贸发展环境调控的主体,而外贸企业和公司则是外贸发展调整政策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我国外贸行业的基础构成。各地区外贸公司和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和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状况息息相关,是我国外贸的组成个体,千千万万个个体的发展构成了我国外贸的大发展,因此企业的表现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外贸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外贸公司和企业在自身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外贸行业起步早,起点高,条件好,这是中西部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为了缩短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外贸行业来说,就要引进东部地区或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为劳动力的发挥作用提供优质的物质基础,由此才能在单位时间生产更多的产品,降低单个产品的成本,提高中西部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公司和企业的产品由生产要素转化为外贸销售额,才能实现企业投入的资源、人力和资本的回流,从而实现外贸企业和公司的积累和发展,那么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外贸发展的区域差异才不会是空谈。
第二,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改善产品质量仅仅依靠生产管理和实施产品技术标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企业建立相关的质量认证体系,监督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保证产品的质量。只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占据国际市场,才能切实提高企业与同行业的竞争力,这对于中西部地区外贸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应该加强外贸公司和企业的质量观念,产品的质量标准需要与国际市场的产品标准接轨,这样才能保证中西部地区产品与东部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缩小差距。
第三,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品牌之路。除了通过改善外贸企业和公司发展的硬条件来实现发展水平的提高外,注重企业和公司自身软实力的培养也成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利用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此之外,随着人民币汇率上升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公司和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利润空间的缩小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中西部地区外贸行业来说,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能一味地进行产品的生产而不注重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要提高智力因素在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还要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在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细分国际市场,走品牌发展之路。(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