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和基础阶段。情感与兴趣教学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加深知识掌握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效果显著。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感;兴趣;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能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再通过对化学学科兴趣的培养与引领,吸引学生对化学教师人格的信服和学识的向往,使化学教学内容深得人心,水到渠成,学生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情感孕育出最强大武器。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形成愉悦的情感,强劲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情感引领是兴趣强大动力,兴趣是回馈情感的最美乐章。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真情投入,真爱付出,巧设情景,巧妙激趣,使化学课堂变成师生情感的升华圣地、师生思维火花的飞翔天堂。
在情感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动之以情,用之以情。学生学习化学的感情应该和教师教学的感情产生共鸣,以生动的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陶冶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应该注意情感的投入,用“心”去感知,去调动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引向课堂、引向教师、引向未来。
一、以生为友,以情感人,以情激趣
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现象,生动的语言,嫻熟的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心理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把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感情,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生为友,以情感人,使师生情感相互认同,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形成对化学老师人格的尊重,对化学知识深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情感交流途径与方法,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师对学生情感的认同,同时也是自身思想的升华,师生双赢。
二、改进方法、激发兴趣、唤醒情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认同教育要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意愿或行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的化学是枯燥无味干瘪的化学。没有实验,化学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化学实验以其奇妙无穷的变化,多姿多彩的现象,像强大的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激发起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趣味性实验,如“滴水点灯”“会变色的水”等,以其“不可想象”“无中生有”的魔术般变化。令学生神动向往。同时课堂上老师若巧妙运用化学韵语、口诀、诗歌、顺口溜,更可增加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三、营造氛围,善于欣赏,以生为本
教学活动使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下的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谐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也只有老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回到学习中来。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总是呆坐着不少一言不发的“陪客”。此时教师应用自己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教学。
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原则,要求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求打破僵硬的、死板的注入式授课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当“主角”,因为当“主角”是愉快的。如在“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专题中,我把课堂让给学生,学生通过准备的材料,小组的讲解,小组研讨,使这节课比老师的讲解更加精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鼓励他们到前面当“小老师”,小科学家,整节课都是学生充当主要角色,我只是一个欣赏者,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补充说明。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通过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探索,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积极评价、大胆激励、体验成功
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恰当地使用“好极了”“很好”“你怎样想到的”“你真棒”等赞誉之词,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让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在讨论问题时,对有“高招”的同学老师高高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和佩服。对有自卑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的转变。要适当夸大他们的进步,这种夸大的指向不是无意义的做作,而是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感对于自卑、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长善救失,他们的心弦定能被拨动,他们心灵深处闪现的上进火花,定能燃成熊熊的求知之火。
总之,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理念下,在化学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与兴趣培养如一对孪生兄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布卢姆认为“认知改变情感,情感也影响认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化学的学科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特有的实验魅力,密切联系生活,用教师严谨的科学态度,人本情感,人格的情怀,妙趣的语言魅力,引领学生,学好化学,学会做人。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感;兴趣;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能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再通过对化学学科兴趣的培养与引领,吸引学生对化学教师人格的信服和学识的向往,使化学教学内容深得人心,水到渠成,学生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情感孕育出最强大武器。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形成愉悦的情感,强劲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情感引领是兴趣强大动力,兴趣是回馈情感的最美乐章。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真情投入,真爱付出,巧设情景,巧妙激趣,使化学课堂变成师生情感的升华圣地、师生思维火花的飞翔天堂。
在情感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动之以情,用之以情。学生学习化学的感情应该和教师教学的感情产生共鸣,以生动的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陶冶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应该注意情感的投入,用“心”去感知,去调动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引向课堂、引向教师、引向未来。
一、以生为友,以情感人,以情激趣
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现象,生动的语言,嫻熟的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心理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把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感情,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生为友,以情感人,使师生情感相互认同,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形成对化学老师人格的尊重,对化学知识深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情感交流途径与方法,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师对学生情感的认同,同时也是自身思想的升华,师生双赢。
二、改进方法、激发兴趣、唤醒情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认同教育要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意愿或行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的化学是枯燥无味干瘪的化学。没有实验,化学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化学实验以其奇妙无穷的变化,多姿多彩的现象,像强大的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激发起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趣味性实验,如“滴水点灯”“会变色的水”等,以其“不可想象”“无中生有”的魔术般变化。令学生神动向往。同时课堂上老师若巧妙运用化学韵语、口诀、诗歌、顺口溜,更可增加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三、营造氛围,善于欣赏,以生为本
教学活动使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下的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谐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也只有老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回到学习中来。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总是呆坐着不少一言不发的“陪客”。此时教师应用自己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教学。
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原则,要求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求打破僵硬的、死板的注入式授课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当“主角”,因为当“主角”是愉快的。如在“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专题中,我把课堂让给学生,学生通过准备的材料,小组的讲解,小组研讨,使这节课比老师的讲解更加精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鼓励他们到前面当“小老师”,小科学家,整节课都是学生充当主要角色,我只是一个欣赏者,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补充说明。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通过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探索,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积极评价、大胆激励、体验成功
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恰当地使用“好极了”“很好”“你怎样想到的”“你真棒”等赞誉之词,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让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在讨论问题时,对有“高招”的同学老师高高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和佩服。对有自卑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的转变。要适当夸大他们的进步,这种夸大的指向不是无意义的做作,而是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感对于自卑、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长善救失,他们的心弦定能被拨动,他们心灵深处闪现的上进火花,定能燃成熊熊的求知之火。
总之,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理念下,在化学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与兴趣培养如一对孪生兄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布卢姆认为“认知改变情感,情感也影响认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化学的学科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特有的实验魅力,密切联系生活,用教师严谨的科学态度,人本情感,人格的情怀,妙趣的语言魅力,引领学生,学好化学,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