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路边野餐》中的梦境开始于主角陈升在寻找侄子卫卫时偶然闯入的时空洞穴——荡麦。他在这里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光影重叠。导演毕赣巧妙地将诗集《路边野餐》以旁白的形式插入在电影中,其中有两首诗歌穿插于梦境之中,为神秘的梦境——荡麦营造了朦胧氤氲的氛围,映衬了主人公陈升的彷徨迷茫。
关键词:《路边野餐》;梦境;诗歌
作者简介:尹雪,温州大学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在电影《路边野餐》中,导演毕赣的原作的诗集《路边野餐》中的八首诗歌或隐匿于电影中,或呈串起电影镜头的蒙太奇作用。前者与电影情节有一定重叠意义,后者与电影情节则是间离效果。通过主人公陈升的双重身份——旁白的诗人身份和影片中沉默寡言的孤独者身份拉开距离,也是和观众拉开距离。导演毕赣在采访中也表示道,以间离感直接打乱观众视点告诉观众电影是假的,观众才能真正领会到里面的感情是真的。影片中诗歌的出现并没有因为存在于电影中而失去文学性,同样也并没有由于是存在于电影中的诗歌而影响电影感。反而恰到好处的将詩歌与梦境编制在一起,为梦境增加了迷离感。
在梦境荡麦开始前和结束时,也是影片中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的头尾部分,诗人陈升诵读了第五首诗和第六首诗。这两首诗,均与电影情节和梦境中的显相和隐义有着重叠意义。[1]
一、诗集《路边野餐》第五首诗的节选部分: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伴随着这首诗而来的是梦境荡麦的开始,一幕幕梦境展开,在梦中离开又回来的人,是在离开凯里去了镇远的小卫卫;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的妻子张夕;是九年牢狱离开了妻子张夕的陈升。回来的人是长大后的卫卫;是从未遇见也就不曾伤害的张夕;是满怀亏欠无以回报的陈升。装满爱的竹篮是腾空的,充满爱的荡麦是虚幻的。
1、酒鬼和白色皮卡车
在梦境荡麦中,陈升是坐上了酒鬼的白色皮卡车出发去镇远。而在影片中的现实世界凯里的部分中,酒鬼是疯癫的,白色皮卡车是报废的。影片中凯里位于贵州山区,因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半废墟状态。随处可见的流浪狗、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随处堆积的车辆、疯狂的酒鬼坐在早已报废的车上想象在开车等等半废墟场景都是陈升的记忆也是梦中的显相部分。而隐义则是在陈升的内心深处酒鬼是没有疯的,是九年前陈升还在社会上混的时候的酒鬼。一场牢狱之灾使得现在的陈升在凯里的生活如同梦魇般机械麻木的生活。
2、遇见长大后的侄子
闯入梦境荡麦的直接原因就是寻找侄子卫卫。在梦境中遇到长大了的侄子卫卫是梦的显相部分。根据陈升潜意识里的记忆而呈现出的小卫卫是对钟表极度痴迷的孩子。小卫卫在凯里的瀑布房的墙壁上画满了钟表,其中还有一根钉子作为表心,当光的投影照来时,时针仿佛在转动。当卫卫听到花和尚家里有许多钟表时,尤为兴奋地和花和尚去了镇远。因此,陈升是深知卫卫痴迷于钟表的。青年卫卫也喜欢画钟表,在手上画的手表以及梦境最后要在火车上画满钟表,使之连起来,当两车相遇时钟表时针倒转从而让“时间倒流”,让深爱的女孩洋洋回到荡麦。在陈升的记忆中,小卫卫的生活也是充满坎坷。在凯里时,小卫卫经常被父亲老歪锁在家里,陈升则为卫卫开锁并带他去吃粉。在荡麦,陈升的梦境中,再次为卫卫开锁并且带卫卫吃粉。吃粉期间,陈升环顾荡麦四周并说:“这里好像凯里。”这些都是陈升梦境中的显相部分,是可以通过记忆描述出来的。而这里的隐义部分是陈升梦里的是青年卫卫而不是孩子卫卫,这是因为陈升内心是急切希望卫卫快点长大。但侄子卫卫的成长经历很可能像自己一样充满了坎坷,因此陈升在凯里时解救小卫卫,在梦境中也不断帮助青年卫卫。
3、青年卫卫与洋洋的纯洁爱情
梦境一开始的画面就是青年卫卫和青年卫卫爱恋的女孩洋洋,背景音乐一反在凯里时半废墟般嗓音的伍佰或者李泰祥的歌曲,而是台湾组合SHE的青春流行歌曲《superstar》。其中洋洋和卫卫一样,都是对时间充满迷恋的孩子。梦境荡麦中,长镜头曾跟着卫卫和洋洋去看流行乐队表演,洋洋坐船来到河对岸之后又过桥回到原地,兜兜转转寻寻觅觅而又周而复始。这是钟表的轨迹,这是痴迷钟表的卫卫的追寻,这也是长镜头的轨迹。这些是梦境中的显相部分。而实质上是陈升盼望着侄子卫卫能够有一段纯洁的恋爱,又或许实际意义上这里的青年侄子卫卫就是陈升自己年轻时。
二、诗集《路边野餐》第六首诗的节选部分:
把回忆揣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第六首诗的背景是重复出现的湖水流动和母亲的蓝色绣花鞋,分不清是陈升的记忆还是没有结束的梦境。第六首诗的内容里手电的光与海豚,分不清是老医生光莲与林爱人的手电光还是陈升与理发店老板的手电光,分不清是张夕还是理发店老板想看的大海里的海豚。第六首诗位于梦境结束时,模糊的分割了荡麦与镇远,却分割不了记忆与梦境。
1、老医生光莲与林爱人的往事
在梦境中,陈升并没有忘记去镇远除了寻找侄子卫卫以外还有老医生光莲托他把一件花衬衫、一盒磁带和一张旧照片带给镇远的旧时因文革分开的爱人林爱人。当他在洋洋的裁缝店里遇见与妻子张夕一模一样的理发店老板时立刻套上了老医生给林爱人的花衬衫追了出去。在理发店里,陈升在和理发店老板讲述自己的往事时泪流满面。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然而这种释怀是在现实世界无法完成的,一直淤积在陈升的内心深处,化作潜意识进入梦境从而释放出来的。陈升讲完自己的故事后,拿起了手电筒,牵起理发店老板的手放在手电筒上,使“手电的光透过掌背”,重复着当年林爱人和光莲的往事。
2、邂逅理发店老板
梦境中,陈升在理发店老板的理发店理发时,站起来冲头发时曾背着手,被理发店老板提醒有罪的人才背着手,这是梦的显相部分。而实际的隐相是陈升的潜意识中自己是有罪的,不只是九年的牢狱生活,更多的是对亡妻的愧疚。影片中《路边野餐》的第一首诗“背着手/在亚热带的酒馆/门前吹风/晚了就坐下/看柔和的闪电。”这是在凯里陈升的生活状态,他背着手,在那里生活没有期待,如同行尸,即使从牢狱里出来了但自己心头却是亏欠亡妻亡母,压着无法释怀的罪孽。当陈升泪流满面地说起自己与张夕的往事时,提到张夕想去看大海,这时理发店老板也表示想看大海。其中的隐相部分就是陈升潜意识里就是把理发店老板当做是张夕,重逢在梦中。
在梦境开始,陈升在酒鬼的皮卡车上和流行乐队学唱儿歌《小茉莉》在随后的流行乐队的演出时,陈升上台唱歌给理发店老板听。他上台忘情却又忘词、声音颤抖又局促不安、笨拙却无比深情地唱起了《小茉莉》,这些是梦的显相部分。而真正的隐义是陈升为了弥补从来没有唱过歌给妻子张夕听得遗憾。并且在牢狱中学了一首歌的场景变换成在荡麦学了儿歌《小茉莉》,这是陈升从内心深处抵触九年的牢狱生活,以及它给陈升带来的无穷而无尽的伤害。
三、结语
电影《路边野餐》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寥、忧郁、彷徨以及生活的废墟感和生命的负罪感体现的是现代社会的喧哗与躁动。现实世界中郁郁不得的渴望只能在梦境中得到释怀,似乎现实世界已经没有属于个人宣泄一寸空间。毕赣用《路边野餐》呼唤精神的释放,社会的回温以及人性的回归。
注释:
[1]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可以分为两种:显相和隐义。显相是指梦的表面现象,是经过伪装和化装之后像戴着假面具一般。隐义是指梦的本质内容,是假面具所要掩盖的真相。
参考文献:
[1]车文博编著.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出版社,1998.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3]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关键词:《路边野餐》;梦境;诗歌
作者简介:尹雪,温州大学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在电影《路边野餐》中,导演毕赣的原作的诗集《路边野餐》中的八首诗歌或隐匿于电影中,或呈串起电影镜头的蒙太奇作用。前者与电影情节有一定重叠意义,后者与电影情节则是间离效果。通过主人公陈升的双重身份——旁白的诗人身份和影片中沉默寡言的孤独者身份拉开距离,也是和观众拉开距离。导演毕赣在采访中也表示道,以间离感直接打乱观众视点告诉观众电影是假的,观众才能真正领会到里面的感情是真的。影片中诗歌的出现并没有因为存在于电影中而失去文学性,同样也并没有由于是存在于电影中的诗歌而影响电影感。反而恰到好处的将詩歌与梦境编制在一起,为梦境增加了迷离感。
在梦境荡麦开始前和结束时,也是影片中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的头尾部分,诗人陈升诵读了第五首诗和第六首诗。这两首诗,均与电影情节和梦境中的显相和隐义有着重叠意义。[1]
一、诗集《路边野餐》第五首诗的节选部分: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伴随着这首诗而来的是梦境荡麦的开始,一幕幕梦境展开,在梦中离开又回来的人,是在离开凯里去了镇远的小卫卫;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的妻子张夕;是九年牢狱离开了妻子张夕的陈升。回来的人是长大后的卫卫;是从未遇见也就不曾伤害的张夕;是满怀亏欠无以回报的陈升。装满爱的竹篮是腾空的,充满爱的荡麦是虚幻的。
1、酒鬼和白色皮卡车
在梦境荡麦中,陈升是坐上了酒鬼的白色皮卡车出发去镇远。而在影片中的现实世界凯里的部分中,酒鬼是疯癫的,白色皮卡车是报废的。影片中凯里位于贵州山区,因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半废墟状态。随处可见的流浪狗、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随处堆积的车辆、疯狂的酒鬼坐在早已报废的车上想象在开车等等半废墟场景都是陈升的记忆也是梦中的显相部分。而隐义则是在陈升的内心深处酒鬼是没有疯的,是九年前陈升还在社会上混的时候的酒鬼。一场牢狱之灾使得现在的陈升在凯里的生活如同梦魇般机械麻木的生活。
2、遇见长大后的侄子
闯入梦境荡麦的直接原因就是寻找侄子卫卫。在梦境中遇到长大了的侄子卫卫是梦的显相部分。根据陈升潜意识里的记忆而呈现出的小卫卫是对钟表极度痴迷的孩子。小卫卫在凯里的瀑布房的墙壁上画满了钟表,其中还有一根钉子作为表心,当光的投影照来时,时针仿佛在转动。当卫卫听到花和尚家里有许多钟表时,尤为兴奋地和花和尚去了镇远。因此,陈升是深知卫卫痴迷于钟表的。青年卫卫也喜欢画钟表,在手上画的手表以及梦境最后要在火车上画满钟表,使之连起来,当两车相遇时钟表时针倒转从而让“时间倒流”,让深爱的女孩洋洋回到荡麦。在陈升的记忆中,小卫卫的生活也是充满坎坷。在凯里时,小卫卫经常被父亲老歪锁在家里,陈升则为卫卫开锁并带他去吃粉。在荡麦,陈升的梦境中,再次为卫卫开锁并且带卫卫吃粉。吃粉期间,陈升环顾荡麦四周并说:“这里好像凯里。”这些都是陈升梦境中的显相部分,是可以通过记忆描述出来的。而这里的隐义部分是陈升梦里的是青年卫卫而不是孩子卫卫,这是因为陈升内心是急切希望卫卫快点长大。但侄子卫卫的成长经历很可能像自己一样充满了坎坷,因此陈升在凯里时解救小卫卫,在梦境中也不断帮助青年卫卫。
3、青年卫卫与洋洋的纯洁爱情
梦境一开始的画面就是青年卫卫和青年卫卫爱恋的女孩洋洋,背景音乐一反在凯里时半废墟般嗓音的伍佰或者李泰祥的歌曲,而是台湾组合SHE的青春流行歌曲《superstar》。其中洋洋和卫卫一样,都是对时间充满迷恋的孩子。梦境荡麦中,长镜头曾跟着卫卫和洋洋去看流行乐队表演,洋洋坐船来到河对岸之后又过桥回到原地,兜兜转转寻寻觅觅而又周而复始。这是钟表的轨迹,这是痴迷钟表的卫卫的追寻,这也是长镜头的轨迹。这些是梦境中的显相部分。而实质上是陈升盼望着侄子卫卫能够有一段纯洁的恋爱,又或许实际意义上这里的青年侄子卫卫就是陈升自己年轻时。
二、诗集《路边野餐》第六首诗的节选部分:
把回忆揣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第六首诗的背景是重复出现的湖水流动和母亲的蓝色绣花鞋,分不清是陈升的记忆还是没有结束的梦境。第六首诗的内容里手电的光与海豚,分不清是老医生光莲与林爱人的手电光还是陈升与理发店老板的手电光,分不清是张夕还是理发店老板想看的大海里的海豚。第六首诗位于梦境结束时,模糊的分割了荡麦与镇远,却分割不了记忆与梦境。
1、老医生光莲与林爱人的往事
在梦境中,陈升并没有忘记去镇远除了寻找侄子卫卫以外还有老医生光莲托他把一件花衬衫、一盒磁带和一张旧照片带给镇远的旧时因文革分开的爱人林爱人。当他在洋洋的裁缝店里遇见与妻子张夕一模一样的理发店老板时立刻套上了老医生给林爱人的花衬衫追了出去。在理发店里,陈升在和理发店老板讲述自己的往事时泪流满面。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然而这种释怀是在现实世界无法完成的,一直淤积在陈升的内心深处,化作潜意识进入梦境从而释放出来的。陈升讲完自己的故事后,拿起了手电筒,牵起理发店老板的手放在手电筒上,使“手电的光透过掌背”,重复着当年林爱人和光莲的往事。
2、邂逅理发店老板
梦境中,陈升在理发店老板的理发店理发时,站起来冲头发时曾背着手,被理发店老板提醒有罪的人才背着手,这是梦的显相部分。而实际的隐相是陈升的潜意识中自己是有罪的,不只是九年的牢狱生活,更多的是对亡妻的愧疚。影片中《路边野餐》的第一首诗“背着手/在亚热带的酒馆/门前吹风/晚了就坐下/看柔和的闪电。”这是在凯里陈升的生活状态,他背着手,在那里生活没有期待,如同行尸,即使从牢狱里出来了但自己心头却是亏欠亡妻亡母,压着无法释怀的罪孽。当陈升泪流满面地说起自己与张夕的往事时,提到张夕想去看大海,这时理发店老板也表示想看大海。其中的隐相部分就是陈升潜意识里就是把理发店老板当做是张夕,重逢在梦中。
在梦境开始,陈升在酒鬼的皮卡车上和流行乐队学唱儿歌《小茉莉》在随后的流行乐队的演出时,陈升上台唱歌给理发店老板听。他上台忘情却又忘词、声音颤抖又局促不安、笨拙却无比深情地唱起了《小茉莉》,这些是梦的显相部分。而真正的隐义是陈升为了弥补从来没有唱过歌给妻子张夕听得遗憾。并且在牢狱中学了一首歌的场景变换成在荡麦学了儿歌《小茉莉》,这是陈升从内心深处抵触九年的牢狱生活,以及它给陈升带来的无穷而无尽的伤害。
三、结语
电影《路边野餐》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寥、忧郁、彷徨以及生活的废墟感和生命的负罪感体现的是现代社会的喧哗与躁动。现实世界中郁郁不得的渴望只能在梦境中得到释怀,似乎现实世界已经没有属于个人宣泄一寸空间。毕赣用《路边野餐》呼唤精神的释放,社会的回温以及人性的回归。
注释:
[1]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可以分为两种:显相和隐义。显相是指梦的表面现象,是经过伪装和化装之后像戴着假面具一般。隐义是指梦的本质内容,是假面具所要掩盖的真相。
参考文献:
[1]车文博编著.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出版社,1998.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3]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