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改革,都在关注学生的发展,我国在上世纪晚期一些有识之士就在呼吁关注学生发展,而我们直到今天21世纪仍把学生当作填充的容器,我们确实又落后了。从近几年我国和其他国家中学生参加的夏令营活动中,确实感到差距,而祖国的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靠这些没有自主性的“小王爷”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我开始探讨在中学政治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构建自主学习目标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与社会进步的不协调,新的课程改革也体现“自主”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设计具体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教师发挥才能,全方位地构建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样的学生才有自主性,才能知道自己要学会什么,才会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高二哲学下册第五课课后练习中有一个实践课题,实地调查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样就把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学生在调查中可以展现他的情感、他的价值观、他的能力、他的兴趣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探索的欲望,这样就可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构建课程目标时要把学生的知识、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就要首先想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兴趣、需要及实践达到的程度,不要让他们成为没有生命的木乃伊。
二、课程选择具有时代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的实际,没有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也不能与社会现实结合,这样的课程内容就脱离了现实和时代,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是“神圣”的,或者是外在于学生的与学生毫无关系的内容。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材告诉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仅停留在理论上,而这些内容的教育对学生根本起不到作用。如学生在学完初一政治课后戏言:初一的心理课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倒是留下了“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意志”、“什么是情趣”等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反映了政治教材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不改变这种无效的教材呢?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从感知具体事物(事例)入手,领悟其中的知识,通过内化形成道德动机和情感,并通过对行为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改革后的教学的内容将会增加教学的效果,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到思考的方法,学到做人的道理,如下图所示:感知材料——领悟道理——化为行动、化为情感。
从这一图式中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遵循学生的知、情、感,才会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作用,才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有了自主性,学生会对自己提出要求,对自己提出挑战,发出内心的呼声“我要发展”。编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朱明光老师也谈到:“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整合教材内容,并且明确生活的主题来自学生面对的问题。”
比如,我们讲课的时候可以和现在的“NBA”常规赛联系考查,以及社会问题如国家对房价的调控,还有刚上映的“泰坦尼克3D”等渗入到课堂中,真是“美不胜收”。现在高二使用的哲学下册教材,教材中就增加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疫情就是命令”说明教材也在与社会接轨,但只是局部性变化,但在整体上教材内容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今年上海就把刘翔也编入了教材,这就可以看到上海比我们内地的教材编排更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学生关注的“偶像”。这样的教材学生会充满兴趣会自主地学习。如高三有关国际关系的内容的学习,在讲课时,当面对学生想要对现实的国际关系知道得更多的真实材料时,我深感教材内容的空洞,于是在讲课时我结合知识点补充了一些专题讲座,如“美国为什么牛”、“俄罗斯的外交为什么软”。另外还组织学生观看“中苏边界问题”、“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学生就能真切的体会和感悟,这时就不需老师再讲什么,可以说教学就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必须改变,要能紧跟学生的思想和时代的脉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主性。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需要改变。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传统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教会学生考出高分数,在评价学生时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而忽视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当作是被填充的容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会制约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和发挥。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目前,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就要相应改变,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中学)
一、构建自主学习目标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与社会进步的不协调,新的课程改革也体现“自主”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设计具体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教师发挥才能,全方位地构建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样的学生才有自主性,才能知道自己要学会什么,才会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高二哲学下册第五课课后练习中有一个实践课题,实地调查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样就把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学生在调查中可以展现他的情感、他的价值观、他的能力、他的兴趣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探索的欲望,这样就可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构建课程目标时要把学生的知识、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就要首先想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兴趣、需要及实践达到的程度,不要让他们成为没有生命的木乃伊。
二、课程选择具有时代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的实际,没有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也不能与社会现实结合,这样的课程内容就脱离了现实和时代,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是“神圣”的,或者是外在于学生的与学生毫无关系的内容。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材告诉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仅停留在理论上,而这些内容的教育对学生根本起不到作用。如学生在学完初一政治课后戏言:初一的心理课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倒是留下了“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意志”、“什么是情趣”等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反映了政治教材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不改变这种无效的教材呢?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从感知具体事物(事例)入手,领悟其中的知识,通过内化形成道德动机和情感,并通过对行为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改革后的教学的内容将会增加教学的效果,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到思考的方法,学到做人的道理,如下图所示:感知材料——领悟道理——化为行动、化为情感。
从这一图式中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遵循学生的知、情、感,才会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作用,才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有了自主性,学生会对自己提出要求,对自己提出挑战,发出内心的呼声“我要发展”。编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朱明光老师也谈到:“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整合教材内容,并且明确生活的主题来自学生面对的问题。”
比如,我们讲课的时候可以和现在的“NBA”常规赛联系考查,以及社会问题如国家对房价的调控,还有刚上映的“泰坦尼克3D”等渗入到课堂中,真是“美不胜收”。现在高二使用的哲学下册教材,教材中就增加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疫情就是命令”说明教材也在与社会接轨,但只是局部性变化,但在整体上教材内容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今年上海就把刘翔也编入了教材,这就可以看到上海比我们内地的教材编排更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学生关注的“偶像”。这样的教材学生会充满兴趣会自主地学习。如高三有关国际关系的内容的学习,在讲课时,当面对学生想要对现实的国际关系知道得更多的真实材料时,我深感教材内容的空洞,于是在讲课时我结合知识点补充了一些专题讲座,如“美国为什么牛”、“俄罗斯的外交为什么软”。另外还组织学生观看“中苏边界问题”、“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学生就能真切的体会和感悟,这时就不需老师再讲什么,可以说教学就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必须改变,要能紧跟学生的思想和时代的脉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主性。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需要改变。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传统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教会学生考出高分数,在评价学生时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而忽视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当作是被填充的容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会制约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和发挥。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目前,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就要相应改变,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