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块,即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四大传统语文教学形态“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并列成为五大教学形态。在新教材中出现了“综合性学习单元”,从新课标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是对语文课程学习的拓展,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学习空间,体现了语文学习目标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那么,实施这种教学形态要遵循哪些程序和原则?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在课程内容上“失语化”
在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时,经常出现一种“失语化”现象,即“语文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教师为了追求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课堂气氛的热烈,往往会丢掉课堂的语文味,有些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没有一种语文的味道,更谈不上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进步与提高,而有些即使具有“语文”的氛围但一般也只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演练。
2.单一化的课程设置目标
一些学校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很多情况下还是依照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进行,将其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某项技能的训练,这显然违背了综合性学习的宗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种目标设置显得过于单一、狭窄。故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既要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上得以提升,也要使其在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培养。
3. 混乱的组织教学形式
目前,很多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变为了自由活动课,在组织上、形式上都显得十分混乱。其实,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们应该突破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时候,要能够明白每一个活动的目的、环节和原则。因为如果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必然会导致组织形式的混乱。
4. 肤浅的效果评价
大部分教师评定学生通常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这压制、扭曲了学生的情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天赋,最终使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丧失兴趣,长此以往对教育本身的发展也不利。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养成,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注重的是全过程的考察,不能简单地予以是非好坏的片面评价,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教师也会感到挫败。
二、综合性课程实施的程序设计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就是课程方案应该如何展开教学活动的程序设计,那么实施程序究竟有哪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问题的程序设计。在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往往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故而教师应以这些问题为中心来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二是预设与生成并重的程序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打破教学受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三是问题解决引导的程序设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神话,让语文教学不再单纯以传递知识为全部内容,教师应该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四是课程实效评价的程序设计,对新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反应等方面。
三、综合性学习的系统化实施措施
不管针对哪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教师都应尊重语文教学规律。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般情况下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课前准备。教师首先要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并为活动的开展做些前期的铺垫工作,引领学生逐步进入情景。学生要做好学习状态方面的准备,做到敢于探究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二是课中体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并注意问题的生成性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学生也要体验,并要完成确定内容、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三是课后交流。教师要注意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学生间在交流和研讨中要学会理解和宽容,要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
综合性学习在教学理念、教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那么,实施这种教学形态要遵循哪些程序和原则?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在课程内容上“失语化”
在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时,经常出现一种“失语化”现象,即“语文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教师为了追求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课堂气氛的热烈,往往会丢掉课堂的语文味,有些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没有一种语文的味道,更谈不上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进步与提高,而有些即使具有“语文”的氛围但一般也只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演练。
2.单一化的课程设置目标
一些学校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很多情况下还是依照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进行,将其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某项技能的训练,这显然违背了综合性学习的宗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种目标设置显得过于单一、狭窄。故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既要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上得以提升,也要使其在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培养。
3. 混乱的组织教学形式
目前,很多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变为了自由活动课,在组织上、形式上都显得十分混乱。其实,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们应该突破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时候,要能够明白每一个活动的目的、环节和原则。因为如果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必然会导致组织形式的混乱。
4. 肤浅的效果评价
大部分教师评定学生通常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这压制、扭曲了学生的情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天赋,最终使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丧失兴趣,长此以往对教育本身的发展也不利。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养成,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注重的是全过程的考察,不能简单地予以是非好坏的片面评价,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教师也会感到挫败。
二、综合性课程实施的程序设计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就是课程方案应该如何展开教学活动的程序设计,那么实施程序究竟有哪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问题的程序设计。在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往往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故而教师应以这些问题为中心来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二是预设与生成并重的程序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打破教学受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三是问题解决引导的程序设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神话,让语文教学不再单纯以传递知识为全部内容,教师应该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四是课程实效评价的程序设计,对新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反应等方面。
三、综合性学习的系统化实施措施
不管针对哪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教师都应尊重语文教学规律。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般情况下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课前准备。教师首先要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并为活动的开展做些前期的铺垫工作,引领学生逐步进入情景。学生要做好学习状态方面的准备,做到敢于探究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二是课中体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并注意问题的生成性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学生也要体验,并要完成确定内容、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三是课后交流。教师要注意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学生间在交流和研讨中要学会理解和宽容,要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
综合性学习在教学理念、教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