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奇迹”形成逻辑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来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大规模、快速的经济增长,形成了社会领域长期稳定发展的“两大奇迹”.“两大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政治保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两大奇迹”创造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制度保证;党领导下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动力保证.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来看,“两大奇迹”形成的理论逻辑是党领导下的国家能力与规模化市场创造的结合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在经济快速增长所奠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两大奇迹”历史经验是党领导下国家能力的培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互补,发展规划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与普惠性产业政策的协调.在第二个百年续写“两个奇迹”,并创造高质量发展奇迹需要从中长期发展视角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继续推动国家与市场的共同演进,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增长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他文献
立场问题是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初衷、实践路径和历史方位.当前,探究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通过站稳人民立场获得成功,未来应该怎样才能站稳人民立场继续获得成功是重要的时代课题.理论维度上,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及时回答时代和人民之问,并与歪曲和否定人民立场的社会思潮作斗争,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提供价值导向;实践维度上,人民立场实践所具有的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以及革命批判性等内在特点,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提供实践指向;历史维度上,揭示人民立场
陆港通制度的实施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重大创新举措.借助这一事件,利用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能显著提高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非高新技术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进一步分析发现股价信息含量的提高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研究的结果为后续完善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引发的社会舆情变化,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2021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扬,经济复苏进程
信贷歧视催生的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日益加深,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已逐渐被证实,但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还鲜有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程度越深,审计收费越高,且该影响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业以及审计质量高的事务所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增加代理成本和破产风险来增加审计的风险和审计成本,从而提高审计收费.
我国增值税改革持续深化,增值税减税的效果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产品供需存在弹性,企业无法将增值税税负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并且不同企业面临的借贷市场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增值税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问题显得较为复杂.本文针对企业投资决策建模,发现增值税减税会增加企业投资,但杠杆率较高企业由于借贷市场受到约束,投资水平的提高弱于杠杆率低的企业.本文基于2016Q3-2019Q1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显示,2018年增值税减税政策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水平,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以推动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而治理产能过剩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相关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中国“去产能”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抑制型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出发,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了其对制造业类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和利润等绩效指标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去产能”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上市企业绩效影响呈现U型关系.短时间内,“去产能”政策会对企业绩效存在负面影响,但从更长时间维度看,则有利
以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匹配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上市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从需求侧看,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渠道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从供给侧看,数字金融发展增加了企业的金融可得性和所在城市银行网点竞争程度,降低了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并且若样本所在城市中银行种类增加,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
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的构建是未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一直坚持进行市场导向性改革,高度契合竞争中立宗旨与理念.本文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市场导向性改革脉络,总结目前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我国竞争中立制度框架的体制基础和具体构成.最后,本文提出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两方面来塑造中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的制度框架,并根据九大制度安排构建了竞争中立制度改革的路径.现有研究多从法学和贸易视角质性分析竞争中立定义、原则内容和中国应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身份认同与益贫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具有显著的益贫效应,身份认同对农村三产融合的益贫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户主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以及地区因素对农村三产融合的益贫效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构建均等化的身份认同有助于放大农村三产融合带来的益贫效应,能够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基于黑龙江省微观数据,运用熵权法测算农民合作社绩效,实证分析信贷约束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信贷约束对农民合作社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与非正规信贷约束相比,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效应更强;随着农民合作社绩效水平不断提高,信贷约束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效应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