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热情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乐于参与,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主动的学习动机。以往的教学忽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将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对象,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地进行接收,根本谈不上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何来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先就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报数我来判断,学生积极参与,纷纷报出数想考住我。但学生一报出数,我马上就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经过笔算发现我每次都能准确判断,学生惊讶不已,急于想知道我究竟掌握了什么奇妙的方法,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自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来参与教学,其思维能力自然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尚处于形象感知阶段,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直观的事物。而数学的概念、定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间的矛盾,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大的障碍,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大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从大量形象直观的事物中获得感性材料,并由此经过概括与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运用模型。实物模型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工具,更能给予学生直观认识。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我充分利用三角板教具来让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等。这样的模型更能让学生有全面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等的理解,利于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感,发展空间想象力。
  2.运用多媒体。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直观的图片、形象的图像、逼真的画面与动听的声音来传递信息,更加符合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具体可感的感性认识,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认识基本图形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优势将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包含各种基本图形的实物,如冰箱、彩电等等展示给学生,这些事物是学生所熟悉的,更利于学生获得整体感知。教师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用线段首尾相接将实物图形围起来,逐渐闪烁,然后将实物去掉。这样的动态直观的过程,更利于学生从图形上升到相应的概念,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爱玩好动,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并不安分,这在以往的教学中被教师视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举动而被严令制止。这不是教学的异常举动,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契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可以说,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才能开发智力,激活思维,才能促进手与脑的协调发展,真正解放双手与大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预留空间,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得到思维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如果采用自己讲解的方式,即使自己把推导过程讲得再生动、再传神、再详细,学生也只能如听书一般,只能记住这个过程,而不可能有深入的体会。鉴于此,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几个三角形,采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有的学生用量角器量,有的学生将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等,这样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比教师的讲解更能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理解深刻,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更能够让学生铭记于心,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让学生再次展开动手操作,并积极思考。在充分动手与积极动脑的基础上,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经过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有力培养。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提问,以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打破以往提出条件完善的封闭性问题的教学惯例,而是提出更多条件不完善、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调用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与加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提出更多的问题,探索出更多的解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独创性。
  如教师将各种条件掺杂在一起,让学生基于自身基础,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教师让全体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实际提出本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挑战,使得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与提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教师对于问题的解决,也不限于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从中找出最为简便、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真正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需要我们有长期的准备。我们要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要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供更多的空间,以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责编 高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院治疗的10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并把这100例研究组随机分为两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使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悟语言魅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想通
目的 探究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在剖腹产围术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前往我院分娩的110例剖腹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比对常规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模
目的通过二级医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分析,了解在基层医院中级以上内科医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知情况及治疗不合理现象。方法对中级以上内科医生治疗120例功能性消化不
目的 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7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28例)CT诊断,对照组(29例)B超检查,并对照手术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