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北京市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产业规模大幅提升,2005年至2013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674.1亿元增加到2406.7亿元,现价增长257%,占GDP的比重从9.7%提高到了12.3%,成为服务业中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但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需求的减缓,行业发展速度逐年平稳回落。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呈现个位数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逐步企稳回升,但整体上仍处于低速运行,完成预期目标压力较大,仍需多措并举,努力巩固回升发展态势。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回升态势初显
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小幅回暖。2014年上半年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个位数增速,2014年1-5月,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3691.4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1-2月的4.8%,1-4月的5.3%,初步呈现企稳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低位盘整。1-6月,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3.8亿元,同比增长6.6%,与全市投资增速持平,呈现低位盘整态势。1-4月,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1-5月,同比增长13.1%。
文化消费低速增长。2014年1-5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577元,同比增长7.1%,低于8%的年度目标。1-5月,电影票房收入7.94亿元,小幅增长1.8%。文化演出有所回落,1-6月,北京市52家主要艺术演出场所共有艺术演出7014 场,同比下降5%,演出收入 3.1亿元,同比下降了13%。
(二)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分化发展
非公、外资企业增速快于整体水平。今年以来,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非公、外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1-5月,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收入增速为9.4%,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比1-4月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港澳台及外商投资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速为12.5%,比全市高6.1个百分点。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增势较好。1-5月,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实现收入1380.1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行业4.4个百分点,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增长8.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行业吸纳从业人员54.8万人,同比增长3%,实现营业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11.1%。
传统文化内容行业下降明显。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行业收入下降明显。1-5月,广播影视行业实现收入242.5亿元,同比下降8.6%。新闻出版业(扣除销售与制造环节)实现收入129.2亿元,同比下降4.6%。
传统文化内容行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前几年受文化大发展政策驱动,房地产、煤炭等其他产业进入文化内容行业投资大、势头快,但受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预期成效不大,投资发展热情减退。二是新媒体新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随着网络视频、手机电视、数字出版、网上发行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传统广播影视、纸媒、实体书店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亟待改革创新。三是体制内机构创收下滑。1-5月,北京广播电视台创收收入为28.1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北京电视台创收9.9亿元,同比下降24.4%。新闻出版业收入下降,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的影响,各出版企业确认收入延后处理,导致收入同比减少较多。下半年,随着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逐步到位,预计下半年将逐步好转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效益下降。1-5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87.5亿元,同比下降4.7%,特别是艺术品交易与设计服务下降较为明显,营业利润分别下降28.2%与58.2%,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这些行业利润下降除受基期数据较高、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品交易还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高价位的优质拍品征集难度较大、交易量缩小,黄金价格走低,黄金、珠宝等工艺品收入整体下降。设计服务主要是建筑设计中的工程勘察领域下降较大,个别龙头企业降幅明显。
(三)重点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逐月向好。2014年1-5月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464.5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9.7%。上半年增幅呈现逐月上升的发展态势。1-2月增长7.5%。1-3月增长8.2%。1-4月增长8.6%。其中,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1-5月,收入同比增长11.8%,高于去年同期2个百分点,占全区总收入的66.7%。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有所回落,实缴税收稳步增长。2014年1-5月,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815.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2.1%,同比增长4.8%,增速比1-2月回落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市1.6个百分点。企业利润下降明显,1-5月,文化创意企业利润合计11.3亿元,下降19.8%,其中,广播影视和设计服务企业利润分别下降69.3%和76.7%。1-5月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区级收入46.0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4.9%。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国内外需求收缩调整,首都支柱性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增速也随之放缓,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呈现出行业分化发展、体制内企业衰退、传统内容行业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改革有待深化。经过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北京文化机构转企改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还具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理念色彩,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一定程度“逆市场化改革”的取向。行政配置文化资源部分取代了市场配置整合资源,体制内往往資源庞大而低效,经营创新、文化产品或服务创新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未有根本改观。因此,已经产业化的行业或企业,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强化市场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改上市等系列手段做大做强。 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内容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不足,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开发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创新成果转化受到一定制约,文化产品供给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有效衔接不够,潜在文化需求难以释放,新的文化需求培育不足,文化消费需求出现放缓趋势。
市场机制不活。体制内文化资源基本控制着传播环节,但市场机制不活,未能发挥出很好的效率。而体制外文化企业由于准入、资金等原因发展受限,业务类型单一,往往集中于某个产业或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基础薄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有待加强。同时文化企业海外发展步伐较慢,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有待进一步优化。
整合效率不高。文化领域的政府服务部门职能存在一定交叉,需进一步清晰并加以整合。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和部门较多,政策上也应该集成整合,否则会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滞后性。文化机构运营管理更趋复杂,体制外文化企业小而散,业务单一,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文化资源外迁明显。尽管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管理体制分散,市场机制不活,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加上比较政策优势不明显,近年来企业融资难度较大,房租成本、用工成本快速增长,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核心业务外迁或整体外迁等现象十分普遍,大量充满活力的小企业在做到一定規模就被其他产业并购或收购的现象明显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统计结果。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根据习总书记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首都立足要素资源禀赋优势,强化“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巩固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在未来的发展中,处理好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行业监管与企业发展,行政配置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低端环节产业转移调整与高端环节产业创新培育等关系,按照文化投资的社会化、文化消费的全民化、文化市场的国际化、内容领域的产业化、产业布局的集约化的思路,深化改革,加强传统内容行业的创新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持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近年“事转企”改革进行适当评估,分类指导。对已转制的企业,需扶上马,再送一程,切实转变观念,立足市场,为其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给予已转制企业在经营、创作、人才、融资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支持做大做强。对政府主导组建的文化创意企业集团鼓励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与运营。
实施“扶优限劣”工程,稳步提高北京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适应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趋势,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快摸清底数,提出稳定做强有文化原创、技术领先、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优势文化机构,转移就业容量大、附加值不高的文化机构的实施计划,辅以必要政策支持,切实做好彰显首都核心文化功能、破解大城市病的大文章。
加强重大项目协调。有效承接中央机构转企改制资源,加大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投资配套,重点支持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文化园区的建设及发展,加大软硬件环境配套投入,加快产业项目落地。
加快落实《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若干政策》。发挥民间资本在盘活文化设施资源、优化增量资源、促进文化共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资源集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全市棚户区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有利契机,加大中心城区老旧文化设施的改造与转型利用。进一步加快规划、国土等部门对闲置设施转型的清理修复、改造再利用的相关法规及政策修订,加快城市“锈斑”修复利用。
加快启动文化创意项目市场化试点。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试点,对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试点项目,通过确定公共开放时间段、引入社会公众监督、开展定期绩效评价等手段,保障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效率。
着力促进文化消费。加强文化消费供给,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创新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消费业态,拓展消费空间。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丰富文化消费业态,深入推动文化消费与信息消费融合,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进程,拓展新媒体文化消费。
(作者单位:北京市发改委产业发展处)
责任编辑:谭 丁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回升态势初显
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小幅回暖。2014年上半年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个位数增速,2014年1-5月,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3691.4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1-2月的4.8%,1-4月的5.3%,初步呈现企稳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低位盘整。1-6月,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3.8亿元,同比增长6.6%,与全市投资增速持平,呈现低位盘整态势。1-4月,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1-5月,同比增长13.1%。
文化消费低速增长。2014年1-5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577元,同比增长7.1%,低于8%的年度目标。1-5月,电影票房收入7.94亿元,小幅增长1.8%。文化演出有所回落,1-6月,北京市52家主要艺术演出场所共有艺术演出7014 场,同比下降5%,演出收入 3.1亿元,同比下降了13%。
(二)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分化发展
非公、外资企业增速快于整体水平。今年以来,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非公、外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1-5月,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收入增速为9.4%,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比1-4月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港澳台及外商投资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速为12.5%,比全市高6.1个百分点。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增势较好。1-5月,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实现收入1380.1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行业4.4个百分点,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增长8.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行业吸纳从业人员54.8万人,同比增长3%,实现营业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11.1%。
传统文化内容行业下降明显。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行业收入下降明显。1-5月,广播影视行业实现收入242.5亿元,同比下降8.6%。新闻出版业(扣除销售与制造环节)实现收入129.2亿元,同比下降4.6%。
传统文化内容行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前几年受文化大发展政策驱动,房地产、煤炭等其他产业进入文化内容行业投资大、势头快,但受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预期成效不大,投资发展热情减退。二是新媒体新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随着网络视频、手机电视、数字出版、网上发行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传统广播影视、纸媒、实体书店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亟待改革创新。三是体制内机构创收下滑。1-5月,北京广播电视台创收收入为28.1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北京电视台创收9.9亿元,同比下降24.4%。新闻出版业收入下降,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的影响,各出版企业确认收入延后处理,导致收入同比减少较多。下半年,随着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逐步到位,预计下半年将逐步好转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效益下降。1-5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87.5亿元,同比下降4.7%,特别是艺术品交易与设计服务下降较为明显,营业利润分别下降28.2%与58.2%,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这些行业利润下降除受基期数据较高、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品交易还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高价位的优质拍品征集难度较大、交易量缩小,黄金价格走低,黄金、珠宝等工艺品收入整体下降。设计服务主要是建筑设计中的工程勘察领域下降较大,个别龙头企业降幅明显。
(三)重点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逐月向好。2014年1-5月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464.5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9.7%。上半年增幅呈现逐月上升的发展态势。1-2月增长7.5%。1-3月增长8.2%。1-4月增长8.6%。其中,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1-5月,收入同比增长11.8%,高于去年同期2个百分点,占全区总收入的66.7%。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有所回落,实缴税收稳步增长。2014年1-5月,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815.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2.1%,同比增长4.8%,增速比1-2月回落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市1.6个百分点。企业利润下降明显,1-5月,文化创意企业利润合计11.3亿元,下降19.8%,其中,广播影视和设计服务企业利润分别下降69.3%和76.7%。1-5月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区级收入46.0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4.9%。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国内外需求收缩调整,首都支柱性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增速也随之放缓,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呈现出行业分化发展、体制内企业衰退、传统内容行业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改革有待深化。经过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北京文化机构转企改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还具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理念色彩,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一定程度“逆市场化改革”的取向。行政配置文化资源部分取代了市场配置整合资源,体制内往往資源庞大而低效,经营创新、文化产品或服务创新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未有根本改观。因此,已经产业化的行业或企业,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强化市场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改上市等系列手段做大做强。 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内容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不足,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开发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创新成果转化受到一定制约,文化产品供给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有效衔接不够,潜在文化需求难以释放,新的文化需求培育不足,文化消费需求出现放缓趋势。
市场机制不活。体制内文化资源基本控制着传播环节,但市场机制不活,未能发挥出很好的效率。而体制外文化企业由于准入、资金等原因发展受限,业务类型单一,往往集中于某个产业或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基础薄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有待加强。同时文化企业海外发展步伐较慢,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有待进一步优化。
整合效率不高。文化领域的政府服务部门职能存在一定交叉,需进一步清晰并加以整合。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和部门较多,政策上也应该集成整合,否则会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滞后性。文化机构运营管理更趋复杂,体制外文化企业小而散,业务单一,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文化资源外迁明显。尽管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管理体制分散,市场机制不活,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加上比较政策优势不明显,近年来企业融资难度较大,房租成本、用工成本快速增长,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核心业务外迁或整体外迁等现象十分普遍,大量充满活力的小企业在做到一定規模就被其他产业并购或收购的现象明显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统计结果。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根据习总书记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首都立足要素资源禀赋优势,强化“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巩固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在未来的发展中,处理好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行业监管与企业发展,行政配置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低端环节产业转移调整与高端环节产业创新培育等关系,按照文化投资的社会化、文化消费的全民化、文化市场的国际化、内容领域的产业化、产业布局的集约化的思路,深化改革,加强传统内容行业的创新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持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近年“事转企”改革进行适当评估,分类指导。对已转制的企业,需扶上马,再送一程,切实转变观念,立足市场,为其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给予已转制企业在经营、创作、人才、融资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支持做大做强。对政府主导组建的文化创意企业集团鼓励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与运营。
实施“扶优限劣”工程,稳步提高北京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适应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趋势,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快摸清底数,提出稳定做强有文化原创、技术领先、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优势文化机构,转移就业容量大、附加值不高的文化机构的实施计划,辅以必要政策支持,切实做好彰显首都核心文化功能、破解大城市病的大文章。
加强重大项目协调。有效承接中央机构转企改制资源,加大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投资配套,重点支持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文化园区的建设及发展,加大软硬件环境配套投入,加快产业项目落地。
加快落实《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若干政策》。发挥民间资本在盘活文化设施资源、优化增量资源、促进文化共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资源集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全市棚户区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有利契机,加大中心城区老旧文化设施的改造与转型利用。进一步加快规划、国土等部门对闲置设施转型的清理修复、改造再利用的相关法规及政策修订,加快城市“锈斑”修复利用。
加快启动文化创意项目市场化试点。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试点,对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试点项目,通过确定公共开放时间段、引入社会公众监督、开展定期绩效评价等手段,保障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效率。
着力促进文化消费。加强文化消费供给,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创新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消费业态,拓展消费空间。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丰富文化消费业态,深入推动文化消费与信息消费融合,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进程,拓展新媒体文化消费。
(作者单位:北京市发改委产业发展处)
责任编辑:谭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