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求我们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是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述的再次重申,又是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理念指引,彰显出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着眼当今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现实、严峻、长远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更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当前,国际社会唯有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克服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捍卫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展望未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顺应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发展、跃迁到生态文明的历史潮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全球能源转型方兴未艾,给既有的全球能源治理架构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和“碳中和”理念的重要倡议国,将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利用本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全球能源治理的有序变革,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一并留给子孙后代。可以说,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是基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维护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的现实需要推进的重大外交实践,也是面对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世间万物、地球家园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宏大课题作出的重大战略思考。
  第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自然延伸、发展和超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这不仅展现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洞察,更向世人表达了中国与各国精诚合作、互利共赢、荣辱与共的真挚热望和大国担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理念之下,进一步创造、衍生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等聚焦具体行业领域或地区的子概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体系参天巨木所结出的最新果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交集与实践融合。它不仅全面继承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狭隘民族国家之私利而弘扬人类大爱的精神实质与道义传统,而且还在全球治理层面进一步超越狭隘的人类之私利,以“民胞物与”之心“利万物而不争”,统一协调人类的利益诉求与大自然的承载能力,并最终为全人类探寻一条能够保障自身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共生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视为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倡导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环境,将为人类整体与其他生命形式的持久共同生存奠定理念与物质基础。
  第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拓展、深化和实践。早在2002年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并不断完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它辩证而又全面地摆正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我们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若干原则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无论是就一国而言,还是就地区与全球层面而言,都必须尊重自然,遵守并合理利用自然规律,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第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升华与推广。千百年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文明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正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继承并发扬光大。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首次提出并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基因的“四观”,其中就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古训阐发义理,倡导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同时杜绝对自然的无序开发和粗暴掠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并领导全国人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如此,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还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
其他文献
将生活化教学方式有效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跃上一个更新的台阶,与此同时还能够对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行培育,也更为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法治观以及道德观。鉴于此,本篇文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进展特征,就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行如下探究。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随着当今社会信息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各大教学中都会看到它的身影。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新型教学方式的加入会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仿佛如虎添翼,将微课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既可以优化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又可以满足目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要认可微课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利用微课制作出适合小学生的课件,也能够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及应用这几个点详细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营造创新环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平台经济是数字时代生产力的新组织方式,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以数字驱动、网络协同为特征的平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基础教育中的群文阅读的发展正在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并实施新的必修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理清群文阅读的问题,科学地选择群文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主题,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在此背景下,地方图书馆应当继续做好文献收集、加工、输出工作,同时顺应文旅融合新趋势,了解并满足读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本文梳理了国内地方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经典案例,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地方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视域下的转型发展思路。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必须融入特定的价值理念,而法律制度的实施也必须与主流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从基本原则到制度规范、具体规则,通篇都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围绕推进民法典的实施,在司法裁判过程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要求。  司法裁判适用民法典必须弘扬践行核心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他还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这些论述,为我们开展党史教育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小学初级阶段,打好良好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起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各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就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出几点建议,供读者参考。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我们党深邃的战略思考、强烈的责任担当、深沉的忧患意识、真挚的为民情怀,是指引我们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做好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中央政法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现如今社会非常注重文化教育,所以我们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多变,启发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生物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生活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生物课在我们各学科中所处地位非常不明显,在考试成绩中的占比也比较小,所以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生物课。因此本文通过初中生物教学为例,阐述怎样有效改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