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祭回望被历史湮没的华工军团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04468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00年前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超过14万中国劳工组成了最特殊的“军团”,代表中国加入协约国而赶赴战场。他们在纷飞的战火中忍辱负重,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用热血和生命让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战后,他们的地位与作用被无情地忽视,却用顽强的抗争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签《凡尔赛合约》,引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现在,当历史的尘烟散去,当时间走过整整一个世纪,让我们谨以此文来纪念这些可爱的同胞——一战中不可忘却的“华工军团”。
  1917年的春天,江苏清江浦的青年农民张长松百无聊赖地走在街上,打算找个工作,他已经20岁了,可是依然一无所有,成亲娶媳妇的事情丝毫没有着落。这时,他看见了大街上贴着的一张广告,上面写着:“带着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看到这样充满诱惑力的标语,张长松怦然心动,前去报了名。
  同样是1917年的春天,山东荣城县的农民董方成站在威海卫的码头上,紧紧地抓着背后的行李,他马上就要登上去欧洲的轮船了,但他对那个地方一无所知,唯一的信念就是几年后他带着法郎回来时,家里的孩子一定长得很高了。
  但让张长松和董方成想不到的是,这一去,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充满屈辱与血泪的征程,而在残酷的战争过后,他们和同行的很多人一样,再也回不来了,只能在异国他乡化作游魂,永远眺望东方……
  从东方到西方
  一路血泪奔赴战场
  “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与子女,天性恩情,亲与故、乡党与宾朋,却如何外国做工……”这是民国初年流传在山东威海卫的《华工出洋歌》,歌词虽然粗陋,但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华工们满怀希望,却又略显寥落的心情,而他们之所以不远万里从东方到西方,则和遥远西方的一场战争有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与以德、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团展开了殊死对决,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但随着战争的日益胶着,无数的英、法士兵在前线阵亡,协约国一方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仅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当兵力锐减、劳力奇缺时,协约国的一位军官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人?”
  于是,英法两国利用其对段祺瑞的影响,迅速取得了北洋政府的支持,让中国对同盟国宣战,一场声势浩大的华工招募运动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此展开,形形色色的劳工招募局和招募公司在中国北方的土地上开张,招募点遍布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这些招募点的目的只有一个——招募尽可能多的青壮劳力,然后运送到欧洲,为协约国提供作战支持。
  这并非欧洲列强第一次在中国招募华工,但这一次却显得有些不一样:来自英、法两国的洋人们,除了做出各种美好的承诺外,还在华工招待所兑现了每周有肉,每天有新鲜蔬菜、米饭和茶水的承诺,而且每10天就给他们一笔小额零花钱,这让不少农民都相信去欧洲确实是美好的,更何况还有北洋政府从中作保,白纸黑字之下,不少人都摁上了自己的手印,然后做起了去欧洲发洋财的美梦。
  不过,发洋财的美梦并不好做,为了保证华工的素质,英、法两国对华工进行了苛刻的身体检查和体能训练,通过的人才能签订合同,领到编号铜片,然后上船。但他们显然并不知道,就在他们登上轮船的那一刻,美梦就破灭了,噩梦才刚刚开始。
  最初劳工乘坐的轮船,都取道苏伊士运河,然后穿越地中海到达法国,但在这条路线上,轮船极易成为德国潜艇伏击的目标。1917年2月,运送华工的法国轮船Athos号就遭到了德军潜艇的伏击,被一发鱼雷击中,船上的540名中国劳工不幸遇难。随后,为了保证安全,运送路线改为绕道非洲好望角,或者横渡太平洋抵达加拿大,再从加拿大出发,越过大西洋到达法国。
  尽管躲过了德国潜艇的威胁,但华工们还得面临恶劣环境的折磨。在运送华工的轮船上,英、法两国并没有兑现合同中规定的饮食和住宿条件,所有的华工都被关在狭窄、封闭的船舱内,船舱毫不透气,湿热无比,加上一路海浪颠簸,很多华工都得了航海病,在没有得到医疗救治的情况下死去,尸体被一具一具丢到海里。于是,在这些轮船后面,竟然尾随着大批鲨鱼……
  严酷的还不止这些——漫长的海上航行,华工们面对无尽的大海和日夜不停的煎熬,逐渐变得焦灼和绝望,不少人失去理智,做出投海自尽的疯狂举动。最终,当轮船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航行,抵达法国靠岸时,幸存的华工早已疲惫不堪,身体极为虚弱。
  据统计,从1916年到1918年,大约有超过14万华工被招募到欧洲,9.6万人被分配给英军,3.7万人由法军支配,1万人被“借给”美国赴欧远征军,但那些在运送途中葬身海底的华工,则永远没人知道究竟有多少……
  穿梭在纷飞的炮火中
  饱受歧视并捐躯异国
  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在重工企业、汽车公司、港口码头等地方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但即便如此,华工每天只有3~5法郎的工资,还经常被克扣、拖欠。英、法两国对待华工的态度,仅仅是把他们当做廉价苦力,根本没有任何尊重。在欧洲的华工,通常由军方指派的军官统一管理,但这些军官大多粗暴傲慢,动辄就对华工进行打骂,如果华工有顶嘴或反抗,则会被按照军法处死。
  不过,能在后方从事体力劳动还算是幸运,因为与上前线相比,这样的工作环境简直就是“天堂”。本来,华工与英、法两国签订的是民事合同,有“华工不得干预战事”的规定,但随着战争的白热化,这条规定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华工们被驱赶到战场上,配合英法联军从事战地作业和战场后勤服务。
  在战场上,华工们干着挖掘战壕,装卸弹药给养,修筑铁路、公路、桥梁,制造枪弹,救护伤员,掩埋尸体,扫雷等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恶劣的战场环境和疫情,时刻都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在英军营地,华工们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以上,经常背着100多公斤重的弹药箱穿梭在炮火中,每天都有流弹造成的战斗减员。1917年12月,法国东北部的阿拉斯地区大雪漫天,华工第13营被派遣到战线最前沿挖战壕,由于双腿长期浸泡在没过小腿的泥浆中,大批华工的腿脚被冻伤,同时因为被污泥感染而面临着截肢的命运。更可怕的是,由于太靠近敌军战壕,许多华工在挖掘壕沟时被突如其来的炮火炸得血肉横飞,死无全尸。   为了安抚华工第13营,让他们继续安心在前线干苦力,英军竟欺骗华工说马上会有威士忌和肉罐头运送过来,对他们敞开供应。正当华工们在圣诞前夜谈论着威士忌和肉罐头时,一大波轰鸣的德国坦克逼近,英军没有通知华工便自行紧急撤离,无助的华工成为德军坦克的活靶子。面对这些能把人碾碎的钢铁怪物,许多没见识过坦克的华工都被吓得精神错乱,变成疯子。
  虽然华工为英法联军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但在协约国军方的眼里,他们仍然没有任何尊严可言,军方所推崇的华工管理方式是:要凶要狠,不要吝惜暴力。1917年的圣诞节过后,华工第13营的一名华工因为内急而使用了英军的专用厕所,结果遭到了体罚,这引起了华工中不少精通武术的“练家子”的愤怒,他们与英军爆发了冲突,然后被英军以枪炮镇压,将所有反抗的人都送进了“英雄队”。所谓“英雄队”,其实就是惩戒营的别称,里面的人饱受各种残酷的刑罚,还会被当做“炮灰”送到前线执行自杀性任务,许多人因为不堪忍受刑罚,又不愿白白送死,便选择在营房内挖坑活埋自己,以留下全尸。
  尽管遭受了各种不公正的待遇,但华工们仍然保持着勤劳朴实的本分,同时凭借自己的血性和联军并肩作战。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地区的一场战斗中,英军士兵全部负伤,挖掘战壕的华工们冒着吸入德军施放的毒气的危险,将英军士兵背到后方,然后手持镐头和铁铲冲入阵地,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后来,等到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而他们甚至连名字和编号都没留下。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死亡和下落不明者有2万多人,华工超强的适应力和勤劳朴实的特质,给英、法两国的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连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也不得不称赞华工“既是第一流的工人,又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不公的《凡尔赛合约》
  华工墓碑永远朝着东方
  1918年11月11日,持续了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集团的胜利而告终,由于北洋政府的参战和中国劳工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中国成为胜利国之一。消息传到中国,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就连北大校长蔡元培都禁不住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英国殖民大臣还为此特别致电英属威海卫租借地行政长官骆克哈特,表示向威海人民祝贺,并感谢华工军团对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但是,没等大家缓过劲来,时局的发展就把中国这个战胜国的美梦击碎:在1919年1月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列强翻脸不认人,直接否定了华工军团的功绩,说“中国没有派一兵一卒参战”,不承认中国的战胜国地位,还支持日本取代德国,抢夺中国山东。
  列强的这种行径,立即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怒,不少还在法国的华工也站出来,纷纷要求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要顽强抗争。就在这时,一个奇特的包裹邮寄到了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徵祥手中,他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把手枪和一张字条,字条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而寄出手枪与字条的,正是当时尚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山东省莱芜县牛泉镇上裕村村农民,编号97237的华工毕粹德。
  在这种情况下,陆徵祥和其他中国代表团成员硬顶北洋政府压力,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中国代表顾维钧更是在和会上厉声反驳:“14万多华工在欧洲战场浴血奋战,有谁敢否认他们的贡献和作用?”不过,代表们的顽强抗争最终没有唤起英、法、美等大国的同情,中国并没有获得任何战胜国的待遇,遗留在欧洲的华工也因此流落异乡,无人过问,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回到中国。最终,只有约11万华工回国,1万多人处于失踪或流散中,而死去的2万多人,有名有姓者只找到1874名,得以埋葬在法国、比利时的69个公墓中。
  得以幸存的华工,也有不少选择留在了法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曾向法国政府提出为合葬各处的死难华工立碑,为死难华工发放抚恤金等要求,但都被法国政府搁置。为此,欧洲的华人华侨也与法国当局作了长时间抗争,他们发动商会奔走疾呼,聘请史学家将华工军团的历史客观、系统、详尽地撰写出来,以求引起法国政府的重视。
  最终,在无数的事实面前,法国政府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70周年时,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承认了华工的相关历史,华工军团终于得以正名。1988年11月28日,在巴黎华工聚居地的街口建筑物墙上,法国政府镶嵌上了纪念华工的铜牌,上面用中文和法文刻着:“公元1916-1918年,14万华工曾在法国参与联军抗战工作,有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同日,法国邮电和航天部长基莱斯代表政府参加了揭幕式,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授予当时仍健在的两位华工——94岁的华工吕虎臣和92岁的曾广培。
  虽然现在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过去100年了,但当年那些华工的事迹并没有随着硝烟散去,依然还为人所记念。在法国的华工墓地中,那些雕刻着姓名与籍贯的墓碑,永远朝着东方,述说着那段不能遗忘的历史……
其他文献
长江江阴石庄镇桃花港江段,江面上货船、运沙船来往穿梭,已不见渔船的踪影,而贺建新一家的小渔船隐没在外圩的大堤上,更显得形单影只。  “现在长江里越来越难弄到鱼了,整个月打到的鱼,还不如上世纪90年代一天打得多。”56岁的贺建新已经打了三十多年的鱼,他和老伴边收拾渔具,边默默地叹气。贺建新告诉笔者,现在十几米渔网撒下去,只能捞起来几斤的产量,而在10年前,潮来时随便撒出两人高的网,就能轻轻松松打上几
在发源于天山山脉的3条大河中,锡尔河是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它从天山出发,翻山越岭,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3个共和国,最终汇入了即将消失的咸海。作为中亚最长的河流,锡尔河不仅肩负起为河流两岸灌溉和发电的职责,而且几千年来,还在广袤的锡尔河流域创造出了众多古老而辉煌的人类文明。  如今,随着锡尔河水源的日渐枯竭,锡尔河下游的众多支流正迅速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中——水利学家甚至断言:
武功山有世界同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草甸,还有大大小小上千处瀑布,其中“瀑布之王”落差高达170米。  明朝嘉庆皇帝曾降旨拜山,这直接促成了武功山道教文化的兴盛。而主峰金顶上历经千载屹立不毁的4座古祭坛,更是遗留下了道学的厚重。  武功山被誉为“天然植物园”,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巨型活体灵芝。而药材“萍术”的种植,传说则是源于狐仙和人的一段美好爱情……武功山位于江西省西部,地跨吉
在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宋丹丹和赵本山成功塑造了“白云”和“黑土”这两个形象生动的人物,令全国观众着迷,使这两个名字深入人心。我们在电视机前欢笑的同时,也不禁产生疑问:白姓常见,但真的有人会姓黑么?  其实黑姓是存在的。关于黑姓起源的说法一直众说纷纭,可分为本土汉族姓氏演变和少数民族部族姓氏汉化改姓为氏两类。但即使是在这两类里,不同的说法仍然多达数种。  以本土汉族姓氏演变为例,黑姓起源的说
在汉语字典中,“打”的定义是:击、敲,攻击和打击之意。而作为姓氏,它的起源同样充满血腥和暴力。  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缯国与邾国交恶。公元前592年七月,邾国派刺客潜入缯国,将缯国国君缯子杀死。史书记载,刺客当时所用手段原始而残忍,是用大锤将缯子活活捶打致死,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据《春秋谷梁传》中记载:“秋,七月,邾人戕缯子于缯。戕犹残也,捝杀也”指的便是这段历史。  严格意义上说,这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教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教学软件、信息技术平台,如:智慧云平台、国家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英语流利说、趣配音、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等。信息技术的涌现,改变了传统地“教师 黑板 粉笔” 模式,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新的模式。特别是近几年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小学英语初学者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得语言这种枯燥、抽象的东
【摘要】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扰乱了人民的生活节奏,使得师生无法按时重返校园。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呼吁,“停课不停学”,各种网上教学精彩呈现。这是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水平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未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变革。尽管这种流行病阻碍了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但强大的“ 互联网 ”教育平台为全国的师生架起了一座桥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可以为小学英语提供学习服务的应用平台、qq
桂花的颜色分两种:橙黄与淡黄。橙黄的叫丹桂,淡黄的叫金桂。金桂颜色淡雅,香气却十分浓烈;丹桂颜色较为艳丽,香气却若有若无。成都赏桂最好的地方应该是桂湖公园,那里有杨升庵年少得意时种植桂花的传说,尽管其真实性难以确定,但他留下的一首咏桂花的诗却是真的——在他那个时代,女子们喜欢把馨香的桂花插在美丽的头发上。  这里,我要说一种以中文单字来命名的花:桂。  记得我在某篇写成都花事的文章里说过,差不多所
呼和浩特因为两个女子而多了一份温婉之美,一个是建造这座城池的“三娘子”,另一个则是一代美人王昭君。  寺庙是这里的一大风景线,有着“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壮丽奇观。大召内的银佛、龙雕、壁画最为出名,被誉为“大召三绝”。  巍巍大青山不仅风光绮丽,还有着充满红色情怀的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山脚的哈素海更是有着“塞外西湖”的美誉。    在阴山南麓,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一望无际的草原是它漂亮的
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座深山里,隐居着一支姓“出”的蒙古族人。相传他们是元朝开国名将木华黎的后裔。明代时,他们的祖先因为避祸将原来的蒙古族姓改为“出”,并迁居泉州。从此,他们便在这南国深山里离群索居生活了近600年。  追溯出姓的来历就是阅读一部战争史。相传在公元1223年,蒙古大元帅木华黎率兵征服了金朝大半国土后,病死在班师途中。因其生前战功卓著,成吉思汗追封他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的封号,并许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