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关键词小说、散文欣赏】
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主要针对必修5第一单元(中外小说)、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和“名著导读”部分进行导读。小说和文艺学论文是阅读理解题经常借用的材料,对其把握的准确程度,往往体现出我们阅读能力的高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深入探究,掌握类题的解题技巧。
(本期栏目特邀编辑武昌教研室张银华老师)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增加了“名著导读”“梳理探究”等内容。“名著导读”是颇具创新意义的改革,部分省市的语文高考卷已将其作为新元素,其中江苏卷、福建卷作为必考内容。2011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福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五套试卷考查了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由此可见,有关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江苏考试说明把“名著导读”考点的能力层级定位为B级,福建卷将本考点的能力层级定位为A级。就名著数量看,江苏卷划定了24部名著,近两年列入考试范围的有10部;福建卷也是24部,近两年列入考试范围的有8部,江西卷圈定7部。我们湖北考生则应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重点掌握《三国演义》《红楼梦》《谈美》《莎士比亚戏剧》《大卫·科波菲尔》《堂吉诃德》《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家》《论语》等10部名著。
从考题形式上看,有选择题,采用四选一或五选二的题型。有简答题,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考查我们课外阅读的效率和概括表达能力,提问所涉及的“点”一般都“小”而具体,答案也比较单一而纯粹。还有语言运用题,在语言运用中考查我们阅读名著的状况。湖北卷2012年可能会采用选择题,或语言运用题型考查“名著导读”相关内容。要重点把握重点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名著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主要情节和经典细节)和主要人物(包括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整体把握)。
下面我们通过已经出现的例题进行讲解。
例1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梦》)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分析本题是客观题。此种题型考查信息量大,侧重检测我们的识记能力。这种题型都有一个选项对应一部名著,常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等方面设题,选项主要有两种类型:细节型和理解型。细节型,即考查跟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相关的某个或某些细节;理解型,即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考查。
答案C
点拨四个选项对应四部名著,围绕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命题。做这类题目,我们不仅要对名著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所了解,还要对与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关的细节内容保持必要的关注,即对每一项都要仔细排查。
例2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
(2)《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
分析本题是简答题。简答题只需要直接按照提问答出具体内容即可,不必要展开,更不必分析个中缘由,甚至做论证的文字。解答第(2)题的关键是,对名著的整个故事情节有清晰的把握。要注意全面性,从整部作品中筛选信息,注意分条作答。
示例(1)袭人(花袭人);蒋玉菡,宝玉(贾宝玉)。(2)①年轻时被周家遗弃,以致投河。②嫁给了鲁贵,遇人不淑。③重逢周朴园时遭到误解和训斥。④女儿重蹈自己覆辙。⑤无法对儿女诉说苦情。⑥接连面对儿女的突然死亡。
点拨对于这类试题,关键在于识记,记住要点,在考试时就能顺利作答。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弄清判词的意思,知道相关故事情节。熟悉情节的话不难判断这首判词写的是宝玉的通房丫头花袭人;优伶是指袭人后来所嫁的“戏子”蒋玉菡;公子当指宝玉。
例3下面是《失街亭》中的两处人物描写,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加横线词语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分析本题是语言运用题。题目要求点评表现两个“相对”人物情态的词,并有“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限制。类题除了依据这一“情态”解析各自的性格特征之外,还要“评”。“评”即是从写作(艺术创作)的角度对形象的概括。
示例“大笑”刻画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个性特征,“挥泪”表现出孔明执法严明、体恤部下的思想性格。形象生动的情态描写,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基于以上考量,同学们在做题时,可采用以下办法:
一是了解选择题常见设题陷阱和语言运用题常见命题角度,把握题型规律、特点,做好针对性的阅读训练。选择题常见设题陷阱包括:张冠李戴、错误归类、错置身份、错乱技法、错解主题、误判线索、不辨类别、混淆情节等。语言运用题常见命题角度有:细节点评、概述情节、探因问果、例说性格、点评人物、分析语言、列举事例、理解主题等。
二是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在问什么,我们该答什么以及怎么回答。如果是点评人物类的,则重点是表达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或认识,当然这里的所谓看法或认识,实际上是立足于名著名篇的,有理有据的,而不是脱离原著,妄加发挥;如果考查的是技法,就应明确采用了什么技法,有着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对作品主题内容的分析题,则要有理性的思考,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时代本质、作家的思想情怀、流派风格等方面作答。
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主要针对必修5第一单元(中外小说)、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和“名著导读”部分进行导读。小说和文艺学论文是阅读理解题经常借用的材料,对其把握的准确程度,往往体现出我们阅读能力的高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深入探究,掌握类题的解题技巧。
(本期栏目特邀编辑武昌教研室张银华老师)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增加了“名著导读”“梳理探究”等内容。“名著导读”是颇具创新意义的改革,部分省市的语文高考卷已将其作为新元素,其中江苏卷、福建卷作为必考内容。2011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福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五套试卷考查了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由此可见,有关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江苏考试说明把“名著导读”考点的能力层级定位为B级,福建卷将本考点的能力层级定位为A级。就名著数量看,江苏卷划定了24部名著,近两年列入考试范围的有10部;福建卷也是24部,近两年列入考试范围的有8部,江西卷圈定7部。我们湖北考生则应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重点掌握《三国演义》《红楼梦》《谈美》《莎士比亚戏剧》《大卫·科波菲尔》《堂吉诃德》《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家》《论语》等10部名著。
从考题形式上看,有选择题,采用四选一或五选二的题型。有简答题,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考查我们课外阅读的效率和概括表达能力,提问所涉及的“点”一般都“小”而具体,答案也比较单一而纯粹。还有语言运用题,在语言运用中考查我们阅读名著的状况。湖北卷2012年可能会采用选择题,或语言运用题型考查“名著导读”相关内容。要重点把握重点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名著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主要情节和经典细节)和主要人物(包括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整体把握)。
下面我们通过已经出现的例题进行讲解。
例1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梦》)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分析本题是客观题。此种题型考查信息量大,侧重检测我们的识记能力。这种题型都有一个选项对应一部名著,常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等方面设题,选项主要有两种类型:细节型和理解型。细节型,即考查跟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相关的某个或某些细节;理解型,即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考查。
答案C
点拨四个选项对应四部名著,围绕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命题。做这类题目,我们不仅要对名著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所了解,还要对与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关的细节内容保持必要的关注,即对每一项都要仔细排查。
例2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
(2)《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
分析本题是简答题。简答题只需要直接按照提问答出具体内容即可,不必要展开,更不必分析个中缘由,甚至做论证的文字。解答第(2)题的关键是,对名著的整个故事情节有清晰的把握。要注意全面性,从整部作品中筛选信息,注意分条作答。
示例(1)袭人(花袭人);蒋玉菡,宝玉(贾宝玉)。(2)①年轻时被周家遗弃,以致投河。②嫁给了鲁贵,遇人不淑。③重逢周朴园时遭到误解和训斥。④女儿重蹈自己覆辙。⑤无法对儿女诉说苦情。⑥接连面对儿女的突然死亡。
点拨对于这类试题,关键在于识记,记住要点,在考试时就能顺利作答。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弄清判词的意思,知道相关故事情节。熟悉情节的话不难判断这首判词写的是宝玉的通房丫头花袭人;优伶是指袭人后来所嫁的“戏子”蒋玉菡;公子当指宝玉。
例3下面是《失街亭》中的两处人物描写,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加横线词语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分析本题是语言运用题。题目要求点评表现两个“相对”人物情态的词,并有“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限制。类题除了依据这一“情态”解析各自的性格特征之外,还要“评”。“评”即是从写作(艺术创作)的角度对形象的概括。
示例“大笑”刻画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个性特征,“挥泪”表现出孔明执法严明、体恤部下的思想性格。形象生动的情态描写,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基于以上考量,同学们在做题时,可采用以下办法:
一是了解选择题常见设题陷阱和语言运用题常见命题角度,把握题型规律、特点,做好针对性的阅读训练。选择题常见设题陷阱包括:张冠李戴、错误归类、错置身份、错乱技法、错解主题、误判线索、不辨类别、混淆情节等。语言运用题常见命题角度有:细节点评、概述情节、探因问果、例说性格、点评人物、分析语言、列举事例、理解主题等。
二是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在问什么,我们该答什么以及怎么回答。如果是点评人物类的,则重点是表达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或认识,当然这里的所谓看法或认识,实际上是立足于名著名篇的,有理有据的,而不是脱离原著,妄加发挥;如果考查的是技法,就应明确采用了什么技法,有着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对作品主题内容的分析题,则要有理性的思考,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时代本质、作家的思想情怀、流派风格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