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杂剧》里的写本遗痕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插队山村那些日子,我们这些知识青年不光是与乡亲们“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更是唱的是一样歌,说的是一口话。那些方言土语,一时间成了我们的又一乡音,深深地储存在记忆的“语料库”里。后来读元杂剧的时候,我竟然发现书里边有很多词语属于我的这个“乡音”。有些专家们挠头说不清的词句,拿那乡音一读就通了。原来我插队的内蒙古后山,是一个蒙汉杂居区,很多农民父辈是从山西来的移民。在这个远离都市、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不多的地区,古代的北方方言得以世代相传,古音不改。那些方言土语,和元杂剧里面的百姓话是一个腔调。
  这一段“语言插队”,成为一条红线,把元杂剧研究和今天的汉文古写本研究,牵连到了一起。这里就主要以《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为例,说说写本与俗书刊本(或称刻本、版本)的“音声至上”。此书为罗振玉所得。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从罗振玉处把原书借出,请当时著名刻工陶子麟覆刻了一部,题为《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以下简称《古今杂剧》),狩野直喜撰写了序言。我就从这个本子里举些例子来说说。
  古乡音的两大雪藏空间
  图一日本元曲研究家狩野直喜(1868—1947)
  乡亲们嘴里的方位词十分有趣,询问对方去处的时候,不会说“你去哪儿”,更不会文绉绉地说“你去哪里”,而是说:“你去哪行。”这个“行”发音“háng”。来自内蒙西部的元曲研究家韩登庸说,他的家乡也这么说。在他所著《西厢记校注》中,为第二折〔脱布衫〕“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儿轻狂。大师行深深拜了,启朱唇语言的当”中的“大师行”作注解时就提到,这个“行”,表示“这边”“那边”“跟前”。“大师行”,即大师跟前。他还举出内蒙西部民间保留这种说法的例句:“他在我们行”,根据语言环境,可译“他在我们这边”或“他在我们家”。如说“来我们行”,就是说“来我们家”。
  “行”的这种用法,在《古今杂剧》中多见。《拜月亭》中〔倘秀才〕后“小旦云了:放心放心,我与你宽打周遭,向父亲行说”,这“向父亲行说”,就是“跟父亲那里去说”。紧接着的〔滚绣球〕:“女婿行但沾惹”“丈夫行亲热,耶娘行特地心别。而今要衣呵满箱箧,要食呵侭铺啜,到晚来更绣衾铺设。”句中的“女婿行”,就是“女婿那头”,“丈夫行”就是“丈夫那头”,“耶娘行”就是“爷娘那头”。
  还有一个方位词,也很常用,那就是“壁”。当年听老乡不说“这边”而说“这壁”,就想起《西厢记》里面有名的唱段,“长亭送别”一折里崔莺莺的唱词:“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顿时感到老乡说话竟然如此古雅。《古今杂剧》中这种用法很多。《魔合罗》〔蛮姑儿〕:“我则道在那壁,元来在这里。谁想底坐下包藏着杀人贼。”“那壁”与“这边”相对,“壁”同“边”。《火烧介子推》〔牧羊关〕:“微臣这壁官差不自由,做待着寻思了。”“微臣这壁”,就是“微臣这边”。
  对于民间的书写者来说,这个“壁”字笔画太多,写起来费事,他们就用“比”来借代。《薛仁贵衣锦还乡》〔朝天子〕:“每日价这比那比的来醺醺醉,古语常言是真实。正是酒贱黄泥贵。”句中的“每日价”,就是“每日”,“这比那比”,就是“这边那边”。
  图二日本藏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
  用“比”,表“面”“边”,虽然简便,却也容易与“比较”之“比”相混,为了区别,还有为其加上一个“亻”旁的,写作“仳”。《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后庭花〕:“你道我瓦盆儿丑看相,瓷瓯儿少意况。强如这惹祸患黄金盏,招灾殃碧玉觞。玉□内饮瑗(琼)浆,耳边仳音嘹亮。”“耳边仳音嘹亮”就是“耳边音嘹亮”,“边仳”,可写作“边壁”,为同义连语。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末句录作“耳边傍音嘹亮”,虽然意思差不多,恐不能反映土语的声音效果。
  象声词、状态词丰富,是方言土语的一大特色,这大大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扢插”本来是个状声词,如枝条、竹棍猛然掰断发出的声音,引申来形容突然发生而无可挽回的事。有时引申用来说两个感情很好的人被外力无情地分开,前面多加一个“生”字,表活活拆散之意。这可以说是以听觉写情貌,该属于“通感”了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滚绣球〕:“今日把俺子父情都撇在九霄云外,三口儿生扢插两处分,做外的剜心似痛杀刀攒腹,做爷的滴血似扑簌簌泪满腮,苦痛伤怀。”
  常见的还有“疙蹅蹅”等。顾学颉《元曲释词》:“疙蹅蹅,状声词;或作扢搽搽、可擦擦,音近义并同。”同一本书还列举“格支支、各支支、革支支、扢支支、扢挣挣、忔支支、纥支支”之后,说:“上列诸例,为状声词,状折、挣扯、开门、箍脑门、兵器撞击等声响。按各、格、革、扢、忔、纥俱同音;支、挣为一音支转。”《古今杂剧》里写法最简便,有写作“乞支支”的。《赵氏孤儿》最后部分的〔二煞〕:“把那厮剜了眼睛,豁开肚皮,摘了心肝,卸了手足。乞支支抛折那厮腰截骨。常言恨消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难遮护。我不怕前遮侍从,左右军卒。”“乞支支”状折断腰骨的声响,极言对千刀万剐也不解恨。臧晋叔《元曲选》收录的本子,同一内容的唱词“把铁钳拔出他烂斑舌,把锥子生跳他贼眼珠,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把钢敲残他骨髓,把铜切掉他头颅。”表达的是同样的心情。
  “”也作“扢”,又误作“吃”。《拜月亭》〔哭皇天〕:“较了数个贼汉把我相侵傍,阿马想波这恩临怎地忘。闪的他活支沙三不归,强交俺生吃扎两分张,觑看兀的般着床卧枕,叫唤声疼,撇在他个没人的店房。”“吃扎”,《元曲选外编》第一册录作“扢扎”,不误。“生扢扎”,依然是描写生生分离的情貌。
  图三金文京等所著《元刊杂剧研究》(二)
  “扢扎”,又作“扢插”。《看钱奴》〔滚绣球〕“今日把俺子夫父情都撇在九霄云外,三口儿扢插两处分。”《古今杂剧》中的象声词,不仅让我们如闻古昔万物之声,而且剧中人物运用它们来完成的“痛感”修辞,让我们触摸到了人物的心情。
  上面这些词,都出自口头语,不见于诗书礼乐的典籍,也不太出现在文人学士的诗词歌赋里。记录这些乡音,少有先例可以遵循,笔录元杂剧的人们就抱定“音声之上”主义,只要能见字读音,便算合格。汉字的表音功能在此大显身手,也反而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声口毕肖。读了这些元杂剧中的俗语,回头来看至今保留的方言,就想到原来古乡音至少有两个雪藏空间,一个是古老的俗书,一个是比较闭塞、受到外来语言文化冲击较小的地区。   俗书、俗字、俗语:“三俗”一链
  狩野直喜谈到《古今杂剧》这个本子时说:“至同曲中字句之异同,则满纸皆是,无可指数。盖此书本以供听剧者把玩,犹今之所谓七字唱本之类,是以讹字、别字每行数见,固不能据以为的本。然传世元剧得此骤增十有七种,即与臧选互出者,得此别本,足以比勘字句,辨正音释,岂徒小补之乎?”狩野直喜很在意这个本子中的讹字、别字,因为这些讹字、别字给我们的解读带来了困难,然而摸清了讹字、别字产生的规律,这些难题就不那么挡路了。
  《古今杂剧》虽是刊本,但与敦煌写本、日藏汉文写本有些共同点,那就是用字不定,文多疏误,丛脞芜杂,但求简省。用字不定在此刊本中十分显著。如“边厢”,也是一个常见的方位词。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边厢,方位词;两旁曰边曰厢。即旁边的意思……或作边箱、边厢里。”在《古今杂剧》中,“边厢”还多写成更为简便的“边相”。《严子陵垂钓七里滩》〔青哥儿〕:“我若烂醉在村乡,着李二公扶将到第舍茅堂。靠瓮牖蓬窗,新苇席清凉,旧木枕边相,把脱下衣裳。”又如《尉迟恭三夺搠》〔么〕:“是他气扑扑荒攒入里面藏,眼见的一身亡,将弓箭忙拈胡底当。呀呀宝雕弓拽满,些金连发,火火都闪在两边相。”这两例中的“边相”,均同“边相”。前一例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录作“边相”,后一例录作“边厢”,仿佛是两个词,其实“边相”“边厢”,一也。
  “边厢”,又作“壁厢”。《西游记》四:“一边那壁厢天丁呐喊人心怕,这壁厢猴怪摇旗个个忧。”正如“边厢”可作“边相”一样,“壁厢”也可作“壁相”。《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梅花酒〕:“一壁相官事将门击,一壁相衣食催逼你,你饥孩儿把它央及,那妇人才才勾七八分,年几不到四十岁。”两个“一壁相”,同“一壁厢”,都是“一边”的意思。臧晋叔《元曲选》所录与此本不同,相应的部分作“官事又萦羁,衣食又催逼”,意思差不多,显得文气,不同于此本的口语化。
  写本和俗书刊本字是“简”字当头,能简就简,虽然有些字形之变与刻写时尽量减少笔画交叉的记述要求有关,但采用最多的省笔方式是同音替代,就像今天摆摊卖菜的小贩将白菜写成“白才”、韭菜写成“九才”一样,读得出来就得,不去追究表意是否准确。如“鸳鸯”作“夗央”,“鹌鹑”作“奄享”,“舅舅”作“旧旧”。俗语说懒人写字写半边。半边字“夆利”就是“锋利”,“枪夆”就是“枪锋”。那些笔画稍微多一点的形声字,给它换一换声符,写法就简单多了。云雾的“雾”,下边写作“五”,就少写了好几笔。“冷”就是“冷雾”。畏惧的“惧”,右边不好写,刻工遇到交叉的笔画也会嫌烦,那就把它换成笔画顺一点的“巨”,字作“怇”。“孀妇”作“妇”,有意符支撑,上下文一看就容易明白。有些字就要稍微复杂一些了。如欺骗的欺,写作“”,就有些费脑筋了。
  图四金文京等所著《元刊杂剧研究》(三)
  在元杂剧校勘中,近代保留在方言中的词语,有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文。记得下乡的地方,老乡们把不得劲、不舒服,叫“”,这是生活中极常听到的一个词。像人多拥挤憋屈、身体不适、工具不顺手、心理不痛快等,都是“”。《周公摄政》〔迎仙客〕:“今日册东宫登宝位,伐(代)先帝拜南郊。云了听言绝擗踊一声险气倒。然如此省艰难,怕的成病了。殿下这孝子心难学,将奈何周宗庙。”“怕的成病了”,就是担心他气病了。“”这里形容外界原因造成的坏情绪。近代以来方言消失者甚多,抢救方言的工作也有助于我们的元杂剧研究。
  狩野直喜说:“夫杂剧一道,要在娱俗,唯取易解,不务修辞,是以艳曲曼声,已异雅颂;街谈巷语,又伤鄙陋。然元美之《卮言》,不废北弦南板之论;里堂之《籥录》,乃有移情豁趣之说。是知文士经生,不以致远恐泥为嫌。宋词元曲,应与唐诗汉文并列。”《古今杂剧》里错别字、俗体字、异体字、简写字成推成捆,这是与杂剧“娱俗”的功能有关系。
  汉字的历史那么久远,书写工具一变,字体跟着变,使用汉字的人那么多,操着各种口音,用在不同场合,所以对汉字管理要想“一个模子扣遍天下”,恐怕就彼此都不方便。古人很早就懂得“分类管理”的道理。唐人颜元孙所著《干禄字书》把字分为俗字、通字、正字三类。第一类“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账、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是说那些实用浅近文体,俗字用用也无妨,能逐步规范则更好。第二类“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这一类就比较正式了,影响更大些,就要讲究些了。第三类“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这一类事涉雅言,就不能不严格规范了。宋明以来,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宋元杂剧可谓俗中之俗,多是在下民中唱唱演演,也没有人去对它的文字定规矩,这样一来,那些剧本反而为我们把乡音俗语保留了下来。用于演出者、爱好者自娱自乐自用的写本自不必说,没人会给它去多做“正字”工作,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流通的刊本,也没有人去忙着改俗字为正字,这样的刊本可以说与写本有特殊亲近的关系,所以其中写本遗痕也就最深最多。从这一点来说,《古今杂剧》对写本研究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参照资料。
  在刊本与写本之间
  《古今杂剧》是现存元代杂剧的唯一元代刊本。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比勘资料,而且对研究剧本本身的演化及思想艺术特点,也有很大帮助。其中有自元代以来未见著录者,有明中叶以后不得见者,更是研究元代杂剧的珍贵资料。
  图五神鹰德治所著《旧抄本世界》
  写本学研究也可以从这一类刊本中获益。《周公摄政》〔上小楼〕:“谁不知商君得溥都,子为丹朱不肖,殿下仁胜殷汤,闲效虞姚,似唐尧,见如今狱讼彰,盼望着黎民歌乐,殿下践皇基,正是用天之道。”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第二册第一句录作“谁不知商均得涛,都子为丹朱不肖”,除“均”字误录外,“得涛”也恐有误。《覆元椠杂剧三十种》原“溥”字自作“”,即“溥”字。而“溥”,乃是“亳”字之借。亳为先商及商朝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商丘。这里说商王得亳为都。《古今杂剧》有些古代名人,也多改了名氏,如《萧何追韩信》中“灌婴”作“贯婴”,“樊哙”作“凡哙”。俗书用字,“音声之上”,读书之人因声求义,常常可以解疑去惑。
  在写本与刊本之间没有万里长城。对某种文献来说,写本或许是刊本的前世,刊本是写本的今生。将它们的写本和刊本放在一起来研究,往往让人眼睛一亮。一种文献的来龙去脉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它的流播过程就不再模糊和单调,许多看似不能解决的难点说不定也会迎刃而解。进一步说,随着我们有关写本知识的积累,刊本的校勘也会多一条路。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为什么接受《小说界》的约稿?  接到编辑老师的约稿邀请时,我正坐在出租车上。编辑老师说,这次的主题是“纪念日”。车窗外是七月的都市,乌云压城。离别的闪电像天空的拉链,雨丢落下来,仅有几滴,但在我看来,足够撕心裂肺了。微信中编辑的话,恰好给这个日子提供了主题。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当时想的是,就写那天的事。几个月过后,我写这篇小说时,那个日子终于成为纪念,只能当作故事的底片。  这个虚幻的故事从
一  我常常觉得,这世上并没什么真正惊心动魄的事情。历史的一波三折,完全可以被拆解成更多的一波三折,最后渐趋于平。这是从几款不争气的理财产品中悟出的,将年化走势缩小了看,每日的跌跌涨涨算得了什么。我甚至敢说,人的生活也绝不像大多数传记或采访所呈现的那样,总有什么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什么不可逆的巨大影响。戏剧可以被提炼成两小时,活着不行,上天没空为谁勾描过于工整的曲线,你得一秒一秒地熬,迎头等着各种事
大厅里的广播说,今天的营业时间就要到了,美术馆即将关闭,请观众们合理安排时间,不要遗忘个人物品。可她还不肯走,就坐在那幅蓝色的抽象画的面前,已经一个小时了。主要是,她在哭。  很多人都发现我们了。她哭的声音不大,走近,你能看到她轻微抽泣。她没有挡住自己的脸,睁着眼睛看着墙,眼泪不断地往下掉,划过脸颊,在嘴角酒窝聚集,然后一起掉下来。我起初坐在她身旁玩手机,后来感到不对劲,就看着她。她丝毫不理我,直
议题的开展,是跟文献取舍共始终的。从文献的鉴定、征引,到成说的可否斟酌、到立说的依违述作,到探论的择精语详,在在面对选择与取舍。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很多文献,只要够认真,够努力,想要多少数据,都可以从网络上找得到。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怎样做取舍,哪些要?哪些不要?趋避取舍之际,大抵是以问题意识为依归。取舍,攸关眼界识见,更关乎学养和裁断。  一、 方法论的三大任务  无论治学或写作,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国辞赋理论综述”,首先从源头上辨析“赋体”这一文体概念,并对古代的辞赋理论文献进行叙录与考察,再对如史传、子书、文集中的赋体以及赋序、赋跋、赋格、赋话等辞赋理论的批评形态逐一论述,最后综述了辞赋理论的生态与构建;中篇为“中国辞赋理论流变”,主要采用文學通史的体例,对前赋时代、汉赋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隋唐、宋金元、明清直到20世纪前、后两期等诸时
《刺杀骑士团长》的日文版于2017年2月上市,那之后不久,我写过一篇长评,《村上春树:一种尚未过期的毒》。六千多字写下来,自觉算是“倾吐一快”。重新读过2018年3月面世的中文版,才意识到,小说阅读总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尤其当对象是一本有足够深度的书。  故事乍看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单纯。“我”是一名三十六岁的肖像画家,三月一个冷雨的日子,妻子宣告和别人在一起了不想再和“我”共同生活,于是“我”
一开始,就只有妈妈、姊姊婕儿和妹妹蒂蒂。从有记忆起,她们就睡在一个房间。  房间很大,妈妈的床边左右能各摆一张躺椅,蒂蒂睡在里头靠窗的那张,盖着一条毛毯,婕儿坐在进门处的这张,细数呼吸。气流从鼻腔和口腔进入,往肺部而去,给肉身以氧气,废气从肺经气管逸出时,发出咕噜噜冒泡的声音,那是肺部的积水。  手机显示,凌晨两点半,半小时后护士会进来查房,这几天她把医院的作息都摸熟了。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病房
十六年前一个夏日午后,顾小雨染着红发露着肚脐冲入炫耀沸腾的音乐节中。她是冲着宣传单上民谣歌手来的。  她从未距离心中的人这么近过,就像梦想一样唾手可得。她似乎看见面前有一片灼灼的光芒,照亮她不长的人生。但随着表演结束,这片光芒也逐渐暗淡。  “不行,我要抓住它!”她冲出人群,来到后台,大声喊著歌手的名字。  “他已经走了。”自称经纪人的一个男人说道,“不过待会儿大家伙会聚餐,我可以带你一起去。” 
清初大诗人王士祯(1634—1711),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他作为钱谦益之后的诗坛盟主,领袖文坛数十载。“五十余年,海内学者仰如泰山北斗”(宋荦语)。他弘扬司空图、严羽的诗歌理论,论诗标举神韵,创清初神韵诗派,提出“兴会神到,得意忘言”,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推崇王维、孟浩然清远闲淡的意境;并以大量的创作活动和实践风示天下,一时和者甚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艺景观。
柳宗元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很高冷,但是明代许多小说里爱用一句诗“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这两句简直是在跟柳宗元作对:别以为鸟飞绝了,那鹭鸶就藏在雪下面,你不过没有看见罢了,等它飞起来的时候准能吓你一大跳。  我们这篇题目叫做《雪隐逐臭顼天竺》,倒不是跟柳宗元作对,说雪里面藏着什么鬼神,此雪隐非彼雪隐,此雪隐指的乃是五谷轮回之处——厕所。《西游记》里孙悟空把厕所叫做五谷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