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记录小学低段科学探究的支点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k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接触的小型社会。求知欲较强的小学生,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在小学开展科学教学,需要教师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学生年纪较小,对知识学习主要以趣味性为主,教师需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教师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则是对低学段学生最好的教学方式。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渐提升,教师也应由引导式趣味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课程;学习支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4-0008-02
  引    言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科学学习要以学生主动探究为核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一、当前科学教学中的几大问题
  1.提前确定主题
  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时应该提前确定好主题。通常情况下,教师上科学课时都有固定的主题,学生在课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跟随教师确定的主题进行探究,没有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所确定的主题,并不一定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这样就会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探索知识的兴趣变差,从而导致课堂最终效果并不是很好[1]。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寻找主题。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是很全面,如果教师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学生很有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走向歧途。所以,在确定主题方面,教师需要把握一个度,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2.探究意义不明显
  很多教师在上科学课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本次探究必须得出一个结论,围绕这个结论进行探究。但是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需要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次科学探究中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并且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才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利用水果发电实验”(见图1)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柠檬是什么?除了作为食物,它还有什么作用呢?”随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如何用柠檬進行发电,从而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柠檬可以发电?是不是其他水果也可以发电呢?用来导电的材质有哪些?”教师不仅仅需要向学生提问,还要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挑出有意义、有价值、值得讨论的进行引导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身边还有哪些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做到举一反三。
  二、科学教学的支点探究
  1.鼓励学生自我探寻和学会交流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当今社会,这两种能力极为关键。所以,课程标准中规定,学校应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例如,在教学“关于声波的实验”(见图2)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两两自由组队,观察不同的声波中沙子的运动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探究问题,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要勇于解答。此时,教师只需要维持基本的秩序,对于学生解释错误或者理解不到位的知识进行及时纠正即可,切不可过多干涉学生思考。
  2.课堂教学只是基础,积极引导课外发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是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知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不利。单方面被动地接受的知识是片面的,有些学生甚至没有理解知识,仅仅依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2]。科学教学则完全不同,课堂从教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提供实验的场所,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实验,教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主动地思考并接受知识,比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学生思维在进行实验时是发散的,是在不停地思考的。学生进行的科学实验,揭示的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小知识,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换一个角度来讲,科学实验更加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从其感兴趣的一面入手,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其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实验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教师也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3.教师在科学探究中的身份转变
  所有科学教育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保证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自主性,努力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探索和思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解决问题。有的教师可能会极端地认为,让学生保持自主性就意味着教师可以选择放任不管,让学生真正独立地解决问题。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对学生来说,只有保持相对自由、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才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教师则应该充分观察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教师应该适当允许学生失败,这其实也是科学探索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太容易的成功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教师要对那些已经没有信心、反复出错且找不到头绪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对于那些刚开始或者是信心很足的学生则应选择适当放手[3]。
  4.教师评价很关键
  教师应该适时鼓励学生。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不应该放任不管,而是要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做得很好时,教师也应该适时提出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观察学生的行为特点,总结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对于交流能力弱的学生,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适时鼓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愿意与人交流,从而显著提升其交流能力。对于做事粗心毛躁的学生来说,适时的批评会让他们快速地认识自身的错误,进而使其努力改正不良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状态,给予学生最客观、最有价值的评价。
  结   语
  本文主要以小学低段科学探究的支点作为研究对象,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教学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发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先进行实验再讲解理论更加适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来理解、观察、体验整个实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发挥鼓励和引导的作用,这符合新课标对教师在实验课上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单飞燕.图示记录,小学低段科学探究的支点[J].时代教育,2018(08):156.
  沈福鑫,陈诚.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03):54-55.
  袁峥.寻找一个支点,助效英语起点教学——低年级英语教学镜像与重塑[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5(12):24-25.
  作者简介:张敏(1970.2—),女,江苏太仓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学科致力于加强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物理教育与生活深度融合。事实上,物理学科源于实际生活,反映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因此物理教学要侧重于生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类石墨二炔的碳锗二炔结构及性质,获得了γ-碳锗二炔的几何结构及电子结构,得到其稳定的构型是Ge原子在六角晶格顶点、晶格常数为12.089
3MZ1420是磨削球轴承外圈沟道的专业磨床。经过对该磨床砂轮修整器的改造,增大了回转座的悬臂长度,调整了金刚笔到修整器回转中心的距离,实现了调心轴承外圈球面滚道的磨削加
三价铁离子在环境及人体内广泛存在,对三价铁离子进行有效检测对环境美化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罗丹明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消光系数大、吸收和发射波长等优点,被广泛研究
农村消费者需要什么?相信什么?困惑什么?如果对此没有很好的解读,家电下乡的营销传播就难以实现有的放矢,最终取得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相对全国性的家电生产厂商,区域性的销售企业更具有“地缘”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更为了解当地农村市场的消费状况、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而在营销传播上更容易做到因地制宜。三联家电哈尔滨家电广场,作为渠道主要覆盖包括黑龙江省中部的哈尔滨、绥化、大庆等地区的家电销售企业,在家电下
甲醛是重要致癌物之一,对它的检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采用Multisim12软件对甲醛气体检测报警电路进行仿真,不仅电路的设计、修改调试非常方便,而且可以验证所设计的电路是否符
当前纳米压印技术已经成为实验室中低成本制备纳米结构的有力工具,并且开始从科学研究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成为最有可能实现产业化的新兴纳米制造技术之一。纳米结构与纳米器
就建筑工程而言,控制其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应用可谓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工作。而在控制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应用时,要求格外重视项目团队的建设,并且认为管理者在施
EPC总承包模式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承包模式之一,针对其特点和适用范围,结合在石油企业的应用情况,对如何在该中模式下更有效的进行造价管理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