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正义理论考察与评析

来源 :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yy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正义理论是环境伦理学继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后发展出的新的理论主导范式。本文由“环境正义运动”引入,对环境正义理论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具体的环境正义理论形态作一介绍。最后,对环境正义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评价。
  关键词: “环境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理论 理论评价
  
  一 、环境正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对自己提问: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环境?面对环境,我们应承担何种责任?环境伦理学因此而逐渐形成。虽然早在二战期间,就有《沙乡年鉴》这样后来被奉为环境伦理经典的著作诞生,但他自1941年出版,在“书架上沉睡了40年”,才开始被人所关注,这又证明了环境伦理学自诞生就开始具有的直面现实,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品格。
  但是进入80、90年代,环境伦理学逐渐陷入一种困境。他越来越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探讨在学者、专家间进行。理论上,各种新名词,新观点层出不穷,争论不休;现实中,环境伦理理论的影响却日渐式微。
  固然一方面环境伦理所要求的价值观转变对任何普通个体来说都极其困难,其对政府决策产生实质影响的难度也不难想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影响日渐消退的状况也与这些环境伦理理论“缺乏对现实的细致关注”,“更多只是以浪漫的方式来争论动物的权利,来抒发自己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来提倡荒野体验,来抽象地谈人类与自然物的平等关系”有关。环境伦理之所以产生的根本目的——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伦理道德上经得起推敲、可以争取到较大认同的基础或规范,不知不觉地被边缘化。
  直到环境正义运动的爆发以及之后涌现(或被再提出,再发现)的一系列有关环境正义的理论,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
  “环境正义运动”发起于美国。这一运动过程中有两个总会被研究这一运动的人士提到的重要事件。首先是标志这一运动发端的“华伦县抗议”活动。1982年,华伦县居民举行游行,抗议并阻止政府将该地区作为有毒垃圾掩埋场。这一事件将环境政策中存在着的不公正现象置于了公众的视野之中。1984年及以后的进一步官方和非官方的证据表明,有色人种、少数民族和低收入阶层遭受了更多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污染的危害。①
  “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二个重要事件是199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峰会,这次会议也代表了本次运动的高潮。会上提出了著名的17条“环境正义原则”。
  这十七条原则有的非常抽象,有的又很具体,难于归纳成一个体系②,在纳入了新的环境正义的思想之外,也对之前的环境伦理的某些部份有所吸收,将一些看起来与“环境正义”或者说典型的“正义”理论并没有太大关系的东西也纳入“环境正义”承认的范畴。在后面的分析中,我还会论及这一早就出现的明显的人为调和为什么会产生。
  不管怎么样,从这17条原则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正义”的一些基本纲领,最重要的包括:承认主体间的差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价值观的多元化;相关主体在决策过程的平等参与权利;损害需要有补偿等。
  在美国之外,最有影响的行动是印度的古哈在1994年发表《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来自第三世界的评论》一文。该篇文章指出了印度的环境退化使穷人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生活质量的高低问题。并且,印度环境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平等问题以及经济和政治资源的重新分配,第三世界贫穷国家居民进行的被称为“穷人的环保主义”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所要求的是从国家和工业部门那里夺回对环境的使用权。该文充分表达了对环境正义的呼吁和对“不切实际”的白人中产阶级环境保护主义的批判。
  
  二、环境正义的理论表述
  
  对环境正义问题探讨的直接起因是环境资源分配不正义的状况。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讨论正义是什么,如何实现正义等问题,特别地,与环境正义主题最相契合的是,在对待环境的问题中如何实现正义的问题。
  有人把环境正义分成代际正义和代内正义。其中代内正义又可以分为:国际间代内正义和国内代内正义。关于代际正义,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是现在的人是否对后代人负有责任。对此问题持有赞同意见的辩护有功利主义的愉悦观,未来人权利观,关怀未来观等。也有人认为,代际正义不是讨论的重点,在代内正义都远没有实现的时候,大谈代际正义,将会陷于空谈,并脱离环境正义关切现实的品格。
  国内代际正义,也就是一国之内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与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的正义。环境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能任意取得以完全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它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而只要涉及到分配方法就会牵涉到正义的问题。
  正义是什么,按照亚里斯多德的经典定义,即“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定义,如何取得实质的正义的结果,在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之间,需要一些正义的原则与程序来连接。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罗尔斯指出,确立社会正义原则的根本目的,只在于保证使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使社会首要善得到公平分配。人的基本权利有三个方面: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公平竞争或参与合作的机会均等;以及收入和财产。三者都具有不可剥夺的神圣性质。除第三种可以转让,前两种甚至不能转让。同时,由于实际不平等的存在,还必须对各种不平等进行适当的限制和调节,使之保持在人能接受的范围以内。因此,社会正义原则有两点:第一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一种与其它人的类似自由相容的具有最广泛之基本自由的平等权利;第二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以使每个人有理由期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或它们所附属的岗位和职务对每个人都开放。
  国与国之间的情况与国内的情况很不相同,因为在国内有政府这一最高的权力机构,但国际间却没有一个超越于任何国际成员的司法者。所以即使制定了正义的契约,也不能保证得到执行,至少,因为没有足够的威慑力,所以契约不被执行的情况的几率要高很多,并且强制性的补偿正义也无法保证。
  所以有一种观点是将博弈论与这种国际间代内正义联系在一起,将其化归为多次博弈的问题。可是,环境及生态系统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可能在一轮博弈之后,环境就被批坏,之后的博弈根本不再有进行下去的条件和必要。将环境正义作为一个博弈论问题确实有不妥当的地方。首先,国与国之间也并不像囚徒困境中的囚徒一样完全没有交流,相反,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合作日趋紧密,国际法也在日益发展完善,国际组织已经在发挥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显著增加;其次,国与国之间在决策时不仅受到彼此直接的“干扰”,并且这一“干扰”是不平等的,最典型的就是在联合国中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总结起来说,环境正义或者是关注传统的政治理论中的正义观点,然后考察如何将它们搬到环境政策的制定中来,或者通过环境问题的考察,来修正我们之前的有些正义的观点。
  环境正义很容易和女权主义联系到一起,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环境的压迫是一致的,妇女天生地更容易亲近环境。这种观点忽略了妇女对环境以及妇女之间相互压迫的事实。另外有一种社会生态主义的观点,认为人对于自然的压迫来源于人对于人自己的压迫。许多社会结构旨在压迫一些社会成员而为其它一些成员牟利。这一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反过来会强化和鼓励以各种形式的支配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对自然世界的统治。
  
  三、对环境正义理论的评价
  
  在环境正义之前,环境伦理学可以说是对传统伦理学的拓展,无论是“动物权利论”,“生命中心论”还是“生态中心论”,“深层生态学”都有一种把道德主体的范围拓展的倾向。也就是说,从传统的只有人才是道德主体的观点,演变到动物,生态系统等等也具有道德主体地位,所以,人在进行与动物有关,与生态系统有关的活动时,需要考虑伦理是否恰当的问题。
  但是环境正义理论却是将与环境有关的问题纳入到作为唯一主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中,人与环境的问题,转化为了人与人的问题。持环境正义论观点的人认为环境正义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而是社会不公正的结果。
  环境保护的议题也不再限于动物,生态系统等与我们并列的主体,或者更为虚无缥缈的“荒野”等,而是将重点放到处于非正义待遇状况下的弱势群体,及我们实际的工作、生活的环境。
  从对实践的关怀,以环境为中介对人现实的生存状况予以关怀这一角度讲,环境正义论是向环境伦理本义的一种回归。
  可环境正义理论也存在自身的一些问题。
  环境正义从字面上来看,有两个议题,一是环境,二是正义。从17条宣言来看,其追求的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及其其中的各种生物能得到保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有人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在分配正义之外,又有补偿正义作为补充。也就是说既要环境被保护,又要正义被维护。
  可是,这两个目标之间不时会有所冲突。过分强调正义的后果是导致对环境保护活动的拖延或者逐渐忽视环境这一环境伦理学和环境保护运动实质上的中心议题。一种解决(或者说调和)办法是宣称环境正义也“肯定地球母亲的神圣性、生态和谐以及所有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肯定他们有免于遭受生态毁灭的权利”。③可是这和环境正义探讨的东西又有什么关系呢?
  必须注意的是,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主要针对的是环境保护活动中的不正义行为而非典型的环境破坏活动中的不正义行为。环境正义理论经常会阻滞许多环境保护活动,因为环境保护既可以带来利益也必然带来负担。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是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接受一定的负担的理由,而环境正义强调的是利益和负担的平衡。如果说利益和相应的负担是为同一主体所接受,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利益和负担往往是由不同的主体所分担。分担的不平等也就导致了不平等,不正义的状况。
  环境保护相联系的负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污染控制所必需的经济成本或限制对资源的使用所放弃的经济利益,以控制污染为例,政府一般的手法是对高污染的企业征收特别税以进行控制,这些税收最终由企业和消费者分摊,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还会造成额外损失,使整个经济的效率下降;二是环境风险负担再分配,它总是伴随着污染治理而出现。比如之前提到的华伦县抗议事件,将有毒垃圾集中处理可以减少社会整个的环境危害,但那些垃圾填埋场周边地区生活的人却要承受更高的环境负担。
  由此可见,某些保护环境的行为,却可能是不正义的行为,这种环保行为就难以为环境正义的拥护者所接受。
  环境正义理论易于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丢掉环境,单纯地研究正义问题,如此的话,环境正义就和“环境”没有太大的关系。环境正义的理论研究不过是看如何将一般的正义理论很好地安排在具体地涉及环境因素的事件中去。这种理论旨趣的结果是,环境本身以及环境与人的关系并不能带给旧有的正义理论太多新的启发,环境问题只不过是旧的正义理论研究的一般的范畴中的一个,或者说,人们可以将其归到旧有的范畴中间去,但决不会因为考虑环境问题而单独为正义理论添加一个新的范畴。当然,只要环境能得到更多地切实地保护,“环境”本身能否参与某理论建构并没有多大关系。
  环境正义理论另一个方向是将环境的破坏与不正义统一起来。故而,解决了正义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环境的问题这一观点的代表是前面提到的生态社会主义观点,这一理论中提出了人与环境之间也可以存在正义或不正义(即人对环境的压迫)的看法。或者,将人与人之间的正义拓展到人与动物之间的正义,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种际正义。可是,如此“拓展”难免又会出现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曾出现的老问题。
  
  参考文献:
  [1](美) 戴斯·贾丁斯. 环境伦理学[M] . 林官明,杨爱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 .
  [2]王韬洋.“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影响[J].哲学研究.2003(5):67.
  [3]杜鹏.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6):23.
  [4]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M].朱丹琼, 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付璐,李磊.论环境正义之代内公平[J].行政与法.2004(4):125.
  [6]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7]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注释:
  ① 有人质疑这些结论,认为采取的调查方法不“科学”,但这种论调也遭到了批评。见MaryM,Timney《Must Policy Makeing Wait Until All the Data Are in?》
  ② 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本来就不是以一个体系提出。
  ③ 引号内为第一条宣言的内容。
其他文献
各省、市、区交通厅、局: 一、民间运输是公路运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畜力车在陆上民间运输工具中,载重量最大。效率最高,占用劳动力最少。目前不仅在东北、华北、西北、
法家思想集我国改革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智慧于一身的结晶,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对其既继承又摒弃。以最近多起教师性侵学生案件为例,反思现象背后制度的缺陷,并从法家性格说起
交通部水运工程科技情报网港工分网于1984年4月4日至8日在大连召开了防波堤科研设计施工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是由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负责筹备和组织的,参加会议的有近40个
公路上会有纵坡很大的长路段。如果重型卡车的司机不在刚下坡时就采取制动措施而只指望用刹车,那就难免会招致不愉快的事故发生。在法国,已开始规定沿这种坡道设置应急停车
家庭影院的图象质量,是决定家庭影院观赏效果的第一因素。目前家庭影院最好的影音源只能是DVD,而效果最好的图象又只能是逐行扫描DVD图象。虽然,去年许多媒体对逐行DVD进行
最近,3D大片《阿凡达》引发了内地观众的观影热潮,而且还出现了“千人排队、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然而也有部分观影者出现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例如头痛、头晕,甚至还出现有人因为看了《阿凡达》引发急性青光眼险些失明的新闻报道……其实,3D电影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点,并不适合所有人观看。    观影更需护眼    目前,很多放映《阿凡达》的影院都会为观众提供3D眼镜,但是这种眼镜大多都比较沉重,再加上影院光
将公务员人为地划分为基层与领导两个层面,以日本公务员制度作比较,对基层公务员提出从进口环节、后期环节提高素质的三点思考;从组合最优化、心理最优化、道德最优化对领导层
本文主要从青花抽象形态的创造方法以及它在陶瓷灯具装饰中的表现这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并通过分析传统青花装饰在陶瓷灯具中的题材和内涵从而在比较中分析出现代青花线条装饰
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隆重举行。在甄选的传统手工艺品中,来自中国苏州的宋锦,以其巧夺天工、绚丽多彩的技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本溯源话宋锦  中国素有“丝绸古国”之称。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娶了西陵氏之女元妃,名为嫘祖。嫘祖辅佐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确立
美元弱势,通胀问题加剧,加之中国、南非供给出现问题,金属价格出现显著升幅。我们认为上半年金属价格仍然具备上行动力,由此板块有望继续活跃。建议在面临估值压力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