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你应该这样做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e_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规模的扩大,学校每年都新进不少的青年教师,然而,在他们呈现出来的课堂上,以教师自我为主,“目中无人(学生)”的现象并不少见。课堂上,青年教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学生呢?为此,向青年教师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弯下腰


  课堂上青年教师面对学生时,大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们喜欢沿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少有走下来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交流,所以难免让学生“敬而远之”。
  为此,首先希望青年教师能“弯下腰来”。弯下腰来,就不会“居高临下”,就能接近孩子的高度,更能看清學生的表情,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弯下腰来,就能缩短与孩子的距离,与孩子亲密无间地沟通交流。当然,“弯下腰来”并非重在刻意的动作上,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心里“把腰弯下来”。
  ——“弯下腰”,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

二、灿开脸


  听课过程中,发现青年教师上课表现出几种类型,在这里形象概括为目中无人型、不怒自威型、“目露凶光”型、亲切温柔型。第四类教师自然是受学生欢迎的,也让在旁听课的老师如沐春风,可惜这类教师比较少见。前三类教师,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脸上少见灿烂的微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年教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顺利进行,为了让学生识相守规矩,为了“镇住”孩子,处理事情态度必须严厉,遇到调皮孩子,更是不给好脸色看,自然呈现一张冷面孔了。
  然而,在学生面前,我们教师应有的做法是“灿开脸来”。“灿开脸来”,就是能常常给学生以微笑,这说明教师持有学生情怀,拥有大度胸怀。学生是孩子,需要教师持宽容之心,耐心引导。学生犯了错,不要一味地“横眉冷对”,应微笑着给学生改错的机会,甚至容忍学生偶尔张扬个性,“放肆”一下。
  在这方面,教育专家们无疑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榜样。于永正、孙双金、何捷……在课堂上,他们总是“笑意写在脸上”:学生有出色的表现,他们以微笑褒赞;学生出现“跑偏”的状况,他们微笑着循循诱导;个别“小鬼头”偶尔略耍聪明刻意刁难,他们还是微笑着“见招拆招”……微笑,是教育姿态,是教育智慧,是教育情怀。
  ——“灿开脸”,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意识,尽显教师的爱生情怀。

三、捂住嘴


  青年教师的课堂另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本该教师讲的,这自然无可厚非,可是有些内容,如果放手让学生讲,学生也能表达。这些地方,青年教师不给学生机会,“越俎代庖”也讲了,这是不合适的。
  有人这样评价:平庸的老师“会叙述”,一般的老师“会讲解”,较好的老师“会示范”,优秀的老师“会启发”。细细想来,这样的评价真是一针见血!因为前两类,教师霸占了话语权,成了课堂的主角,而后两类,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鉴于此,希望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捂住嘴”。“捂住嘴”,就是设法把更多的思考、发言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多讲,多表现。课堂上要有更多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青年教师心中要不断增强这样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捂住嘴”,学生就能慢慢“站在课堂正中央”,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更加得到彰显。

四、竖起耳


  竖起耳朵认真听,就能捕捉教学契机,点燃课堂火花,精彩必将会不断绽放。这样的课,学生会越来越喜欢。不信请看这个真实的教学小片段(四年级语文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结尾一句教学)——
  (出示:“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师:课文就这样戛然而止,似乎缺少了什么。试着加个结尾,让姐姐托利亚也出场一下(设计意图:模仿上文对话练习。前文依次出现了爸爸、妈妈与萨沙的对话,姐姐却没有出场说过话)。
  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大加赞赏。随后话锋一转,让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设计的结尾精彩恰当!可是,到底要不要加上呢?课文为什么不加呢?
  学生回答要点如下。
  1.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
  2.避免主题的重复(本文中心在课文中间已出现过)。
  答案在老师预设之内,这个环节设计完成既定任务。没料到,几分钟过后,学生还补充出如下答案。
  生1:文章结尾这句话是对妈妈说的,后面写托利亚的动作和话语,有点对不上。
  生2:都说“好戏在最后”,本文主角是萨沙,所以最后一句就留给主角萨沙了。
  学生的答案出乎预料,可是极有道理。预设之外,精彩生成。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迸发出了智慧火花!作为教师,怎能不竖起耳朵认真听?怎能不对这样的学生跷起大拇指?
  ——“竖起耳”,强化尊重意识,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展开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就目前语文课堂的授课形式而言,方法单一,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有效地将“读写相融”,让语文课堂富有成效呢?一、锁定教学起点,彰显“读写相融”的精准性  这里的“起点”,即语文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情,要认识到网络化背景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
期刊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精挑细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等待学生去挖掘与感受,并从中获得启发与感悟。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因为教师的随意解读,而让初中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缺乏“品读”“鉴赏”的机会,“领悟提升”更加无从谈及。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需要教师针对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找出品读鉴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方法,让初中生在文本阅读的
期刊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一个人的人名,那毫无疑问,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个人来写的。当读者形成这个观点的时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读者在理解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时,是根据文章自身的逻辑来理解的。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这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阅读描写人物的课文时,首先应当努力的就是理清文章的结构,并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建立起关于人物的形象。  但是有一篇课文显得比较特殊,
期刊
就如王松泉先生所言,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时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是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一堂课的“眼睛”,是学以致用的“津梁”。本文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板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探索如何把传统板书与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板书)有机结合,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一、传统现代,各有利弊  (一)传
期刊
被称为经典的文本,一定是能够穿越古今,给古人和今人一定启迪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所追求的启迪意义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不是对历史传承的背弃,更多的是对传统理解的丰富。很显然,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这样一则经典。笔者对本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寻找古今意义的对照,以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诫子书》这一课的教学有着更为明确的立德树人的指向。一、古今视角下《诫子书》意义的梳理  
期刊
【现象描述】  《燕子》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作家郑振铎的散文《海燕》。课文以烂漫无比的春天为背景,描写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飛行、休憩的姿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一位老师执教《燕子》第二自然段时,她首先引导学生圈画出第一句话中的“轻风”“细雨”“柔柳”“花”“草”“叶”等春天的景物,然后抓住“微微地”“如毛”“千条万条”“红的白的黄的”“青的”“绿的”等修饰词和“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描述人物类的课文,学生相对而言是比较喜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人物时,更容易构建起人物的形象,这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建构起人物的形象,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能够读懂这个人物,很多时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所建构起来的人物形象其实是非常脸谱化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师的讲解当中,人物就是以脸谱化的形式出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
期刊
高中语文的教学视角,决定着文本解读的广度与深度。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纠结于字词的教学,只能培养雕词琢句的学生,而如果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则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讓学生拥有一个穿越文本、洞察世情的胸怀。《烛之武退秦师》是语文教材的经典,长期以来,对该文的分析多停留在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上,强调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让有亡国之危的郑国化险为夷,以此成就了一场外交史上的奇迹。在肯定这一教学取向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块难啃的骨头。常规的教学,教师往往进行串讲,注重字词和文章的表层含义,字词比较艰涩,内容也比较遥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种方法属于老经验了,教师自身的解读至关重要,可是这种传统教学法却局限性很大。  “文学欣赏,不仅在于了解写了什么,更要关注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发掘更深层次的形式秘妙和情感逻辑。”欧婷老师的话我很赞
期刊
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时代,初中语文教材分析观更加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由于考试评价机制在当前教学环境中仍占很大比重,部编教材注重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仍需为之寻找平衡点。基于此,需在教材分析、教学方式、考试机制等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才能推动部编版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进而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下面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以下简称“《叶》文”)为例,谈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