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矛盾 苏葵 摄 苏葵的摄影灵感源自于对图像学的兴趣。其中她最常思考的问题是:“一幅图像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当作摄影?”带着这样的困惑,苏葵大量阅读国内外艺术作品,并尝试创造一种新的图像形式,以此来进行她的艺术表达和对于摄影本质的反思。 《白日梦:以物之名》是承载色块和线条自由玩耍的游乐场,也像是一场由不同管弦组成的交响乐。每个乐章都由一到两种鲜明的“主色调”构成,配之以深浅不一的“辅色”,开始低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 苏葵 摄
苏葵的摄影灵感源自于对图像学的兴趣。其中她最常思考的问题是:“一幅图像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当作摄影?”带着这样的困惑,苏葵大量阅读国内外艺术作品,并尝试创造一种新的图像形式,以此来进行她的艺术表达和对于摄影本质的反思。
《白日梦:以物之名》是承载色块和线条自由玩耍的游乐场,也像是一场由不同管弦组成的交响乐。每个乐章都由一到两种鲜明的“主色调”构成,配之以深浅不一的“辅色”,开始低婉的合奏以及华丽的冲撞。柔和、冷漠、顽皮、诡秘、感伤等情绪从充满象征意味的形式和拟人化的比喻中流露出来,结合物件本身的含义,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趣味。这种趣味一方面来自于色彩构思,另一方面来自物件间的巧妙选择。
爱的剂量 苏葵 摄
在色彩构思方面,苏葵延续了曾经的绘画基础,色彩究竟是什么,是一个配角、一个从属,还是本身能够生发意义的场地?在《艺术与物性》一书中,迈克尔谈到:“他在色彩中已经找到了与颜料本身的感官性进行最初联系的一种方法,或许是现在唯一敞开的方法。”色彩本身即是一种诉诸感官的鲜明信号,亦可作为重心折射进摄影中,与观者产生联系。因此,苏葵从现代主义绘画中汲取灵感,将色彩视为与物品同等地位的主体,并将对物的叙事性重构与色彩的隐喻、暗示融合在一起,用以在作为整体的图像中,探討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色彩如何影响人的感知。
在物件的选择上,苏葵对能刺激她“感官”的事物产生兴趣,首先放下关于此物的功能性、实用性的联想,然后观察由外观、形状、质地等元素形成的“质感”,最后在感知的基础上将有张力、有趣味、戏剧性的物件收入麾下。苏葵在创作前需要一个漫长的构思过程进而绘制草图,然后准备材料进行布景与拍摄,最后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后期处理时,为了打破这些图像里物件的真实感,她运用二次涂抹等方式将背景的细节消除,并掺入异质性元素改动画面,深化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时态 苏葵摄
珍珠 苏葵摄
一首无言的诗 苏葵摄
关于发球与接球的感情游戏 苏葵 摄
进而使得这些人们日常的熟悉之物在视觉上陌生化,来达到人们对此前被忽视之物的再认识。例如《时态》这幅作品,一个玻璃状透明水杯放置于图像中部,水面处于倾斜的状态。如果稍作思考,便会发现其中的悖论——常识告诉我们,水面只有在水杯晃动或斜放的时候才会呈现倾斜状态,然而图中的水杯却是平放且静止的。因此,水杯和水面必定不处于同一时态中,它们之间是何种关系,从画面上无从得知,但它们却依旧“矛盾”地共存于作品的空间里。创作这样一个主题,也是摄影师对“时间”这一概念作个人思考的结果。相比于将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划分成三种互不包含、互不干扰的时间状态,摄影师提出问题:我们是否本质上是活在时间的交叠之处?正如我们一旦意识到“现在”,“现在”就已经成为过去。“现在”难以被真正的感知系统捕获。因此能否说:“现在”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过去与未来的交叠点?每一个现在,都在指向着过去的同时,又指向了未来。它既包含着过去的意图,又指向了未来的行为,在这个层面而言,倾斜的水面和平放的水杯,作为指向过去与未来的两种表征,在图像的“现在”这一时态中便共存了。
除了对于“物”的再认知和对于摄影的反思外,苏葵的创作还指向了另一个主题:女性视角下的精神感知。《触碰》《刺痛》《关系》《爱的剂量》《关于发球与接球的感情游戏》《一种孤独》《无解》《矛盾》等等,利用不同的物件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获得与失去之间的纠结、被打破的平衡以及无法避免的伤痛。例如开篇封面《刺痛》这幅作品,斜坡上的仙人球与前方的高跟鞋形成了呼应,高跟鞋对于女性脚型的扭曲和伤痛通过摄影师的比喻真实地展现出来,引发观众的共鸣。《爱的剂量》将70年的爱分为14份,每5年服用一片爱之胶囊来保证爱的延续。其中一片序号为2/14的胶囊有了一份爱情的隐喻,不知是摄影师故意而为之还是巧合。
串联 苏葵摄
人们在多数时候习惯将每一出现在视野中的事物通过理性思维,按照功用、习俗、逻辑进行把握,虽然这种方式迅速有效,却也容易产生误解,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苏葵的《白日梦:以物之名》展现了当人们放下那些由知识、经验组成的理性判断后,促使他们纯粹地去感受一件事物的存在并由此而生发一系列的创造力与灵性智慧。除此之外,摄影师综合涂鸦、拼贴的绘画性手法将人们惯常对于摄影的定义打破,借“物”的自由生长来探讨表现了图像的更多可能性。这种感性的、去知识化的体验和创造力是艺术发生的契机,也重新激活了观者的感知,感受更多“物”的美妙存在。
苏葵
艺术创作者。
在创作的同时,就“当代审美文化”“摄影理论”进行学术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英文电影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英语学习者语感、对语言的直接理解能力、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语言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的电影鉴赏力、审美观,拓宽学习者知识面。 [关键词]英语电影 教学资源 综合能力 电影,是在20世纪的100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传播最快、最广、最有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世界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尤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英美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特
[摘要]伊朗电影《小鞋子》是以儿童视角体味世界,情节简单,感情真挚、淳朴,通过对电影中独特的思维方式、故事人物及简练语言的分析,以探讨反映的童心和童真,以及强烈的人文气息。 [关键词]《小鞋子》 情感表现 共鸣 人文情怀 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以其质朴、简练的故事场景给人以善良心灵的其鸣,诗一般的温情随着故事的进展铺展开来。故事主要是围绕一双鞋子来展开情节
摘要 香港无线电视台2006年的收视冠军《女人不易做》所表达出来的对女性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得到了很多香港女性、甚至是大陆女性观众的认可。该剧多少反映了香港社会对女性的形象和价值进行了多重设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些设定是如性自觉之后的认识和选择,那么“女人不易做”将是女性骄傲的自我评价,以及整个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极大肯定;否则,女性的生存境遇将变得极其艰难,而“女人易做”则会成为无奈的感叹。 关键词
古镇印象 杨昕 摄瑞雪无痕 赵一民 摄小桥流水 李苗 摄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无锡荡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添活力,展开了新颖别致的系列活动,给古镇频添色彩。名人志士不断前来助阵,文人墨客纷纷到此采风,游客们更是纷至沓来。 在祖国七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有央视节目组协同王莘后代及著名音乐家来到王莘故居的铜像前,高奏金曲,歌唱亲爱的祖国。“快闪”点燃了人民心头的爱国热情
摘要 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语境下的变异,尽管学界对网络语言褒贬不一,但不少网络语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这种变异语言的应用给人们以新奇、惊异的感觉。对白译者在为进口电影尤其是时尚电影翻译配音时按照三个原则使用网络语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关键词 网络语言 幽默效果 《加菲猫2》 运用原则 一般认为,为进口电影的翻译、配音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是一门语言艺术,要追求信、达、
【摘要】 年轻导演岩井俊二是近几年来日本新电影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细腻手法,着重描述了社会边缘人群的内心矛盾,从而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影片《梦旅人》是一部以精神病患者为题材的黑色电影。是以诗化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导演对现实残酷、生命脆弱的感慨,并且反映出一定的宗教情怀。 【关键词】表现方式精神病患者镜头语言 日本的新电影主义运动中.年轻导演北野武与岩井俊二是代表这种思潮的领袖
每一位凝视这张照片的人,都会强烈感受到生命迸发的力量。摄影师的镜头最大限度地靠近植物,直截了当地拍摄;深灰色的均匀背景简约到“零”,一株植物成为世界的唯一。侧光下,植物的茎干浑厚、饱满,叶脉交织簇拥,仿佛双手向天空伸展。摄影师以精准的角度观察植物,提炼出延展的线条与优雅的转折。生命的孕育、萌发与绽放在人眼难以体察的时间尺度上发生,摄影只能拍摄一个静止的瞬间,但这张照片借助动感的线条、细腻的肌理表达
摘要 电视剧《光荣岁月》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另类英雄”中的“另类人物”。男主角苑志豪不同于其他剧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才华横溢,傲骨,甚至有些怪癖。他的酣畅淋漓的真性情表露和用生命履行信仰的人生追求,以及他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为我们的灵魂进行了一场洗礼。 关键词 电视剧 人格 另类人物 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等一批“另类英雄”电视剧热播后,由
[摘要] 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美家庭文化呈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国家庭文化的父子重心与美国家庭文化的夫妻重心;中国家庭文化的群体认同与美国家庭文化的个人本位;中国家庭文化的中庸平和与美国家庭文化的公平竞争;中国家庭文化的情感依托与美国家庭文化的理性基础,运用人类整体主义历史观审视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有利于建立适合中国人传统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形态家庭文化。 [关键词] 家庭文化 比较
[摘要]陈英雄是越裔法籍导演,代表作品有《三轮车夫》、《青木瓜之味》、《夏天的滋味》、《忘情季节》等。作品充满诗意与伤情,对凡人的命运、遭遇等人生之终极问题作了历史性的演绎和探寻。 [关键词]陈英雄 诗意 历史 命运 尽管“经典”是不可轻易命名的,它需经得起历史沉沉浮浮的考验。但笔者以为,虽然陈英雄相对公认的电影大师还显稚嫩,但其作品本身已经具备这一潜在的质素。在他的影像中,裸呈的不仅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