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YS112井五峰组—龙一段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

来源 :地质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一段黑色页岩为一套厚度稳定、有机质丰度高的优质海相烃源岩,是页岩气勘探开采的重要层系.为了解五峰组—龙一段有机质富集机制,对四川盆地川南低陡褶带南缘的YS112井进行了岩心、岩石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氧化还原指标(Ni/Co、V/Cr、U/Th)表明五峰组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由早期富氧氧化条件过渡到缺氧还原条件,龙一11—龙一13小层为缺氧—贫氧还原环境,龙一14—龙一24小层为富氧氧化环境.氧化还原指标、生产力、笔石、矿物组分和TOC含量的相关性,证明缺氧或贫氧的还原性水体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笔石、生物成因石英和黄铁矿促进有机质的富集,黏土矿物抑制有机质的富集.综合分析表明:五峰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由火山作用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及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笔石及浮游动植物繁殖,生产力高,在强滞留缺氧环境下形成;五峰组后期富有机质页岩主要由于冰川作用造成的大量生物灭绝,提供大量有机物质,在缺氧硫化环境下保存形成;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受极地冰川溶解,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生产力水平升高,在高水位海域形成的底部静海相缺氧环境下形成.
其他文献
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发展离不开校园的环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黄山市仙源中心学校“轩辕车会”进校园教学的现状与优化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学校可以从结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扩大教育与教学范围;因地制宜添置器材,加大社会投入力度;增强民俗教师配备,推进课程体系创新;结合“双减”课后服务,构建校园文化品牌方面入手对教学进一步优化升级.
在教育领域,我已经工作30多年了.我对教育基本的看法是,做的时间越久,对教育越感到迷惑;对教育了解得越深入,对教育现实越感到不安.rn有时,真的不知道变革最好的道路应该在哪里,所以我经常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惑之中.我写了那么多本书,可能它们就是困惑的产物吧.
期刊
疫情肆虐的这几年,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形容这个世界, “不确定”颇为贴切.我们周遭的世界喧嚣不安,其间夹杂着对病毒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未知的无助.面对扑朔迷离的未来,我们如何才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我是这样认为并坚持的:抛弃无谓的忧虑,远离热闹的人群,把生命的根深深地植入自己喜爱的土壤,吸收阳光和雨露,默默地深耕细作,期待来年、年年的“好收成”.在我看来,越是不确定的年代,我们就越需要定力,就越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的成长上.
期刊
通过塔里木盆地盆缘露头区震旦系和盆内钻井岩心震旦系的对比,辅以全盆地42条地震大剖面以及多块三维地震资料和盆内各构造区块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探讨了盆内震旦系岩性特征、分布范围以及构造样式,同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恢复震旦纪早期原型盆地及构造格局.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向中央隆起带尖灭;盆地西南缘构造活动强烈,震旦系可能遭受抬升剥蚀;发育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具有南北分区的构造特征;发育地堑型、伸展断陷型、多米诺型和反转型4种构造样式.盆地北部由大陆裂谷转变为克拉通内坳陷,形成板内坳陷,为震旦系
人生如逆旅,我亦如行人.教育是一段旅程,有着无止境的相遇,一路走来,在流光飞舞中与写作相伴,在青葱岁月中遇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冷静与坦然,在职业成长中遇见良师智者,助我寻梦逐梦,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期刊
藏东北澜沧江构造带一直被认为是连接藏中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藏东南昌宁—孟连缝合带之间的桥梁,但蛇绿混杂岩带的缺失是制约这一认识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左贡碧土蛇绿岩带的发现,使南北羌塘地块在藏东地区的边界乃至与东南亚地区的块体对比成为现实.本文提供了碧土蛇绿岩套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证据,新的辉长岩锆石U-Pb LA-ICP-MS谐和年龄在285.6±3.2 Ma左右,年龄数据表明碧土混杂岩带具有古特提斯缝合带属性.这可初步证明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昌宁—孟连缝合带可构成一条连续完整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并赞同前人关
近日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书中写道:“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比起依赖于我采用的方法,更依赖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并敏于接受其影响的程度.”
期刊
西秦岭北缘断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地与西秦岭地块之间的边界断层,其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变形历史等研究对于重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时空动力学过程,限定新生代盆地构造属性,揭示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远程构造响应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地质约束.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新生代盆地南边界F1断层的断层岩类型及分带、构造要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等较详细的构造解析,辨认出F1断层6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北西西走向、向北倾斜的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第二期为北西西走向、
2014年,硕士毕业的我来到北京,开始了“北漂”之旅.因为所学专业是传媒类,加之喜欢文字工作,所以先后在报社和新媒体做记者,而所负责的领域都是教育行业.
期刊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其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地震活动性仍然存在争议.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该段存在大量活断层,主要发育在合肥盆地东缘与肥东杂岩接触带内,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主,是早期盆缘正断层复活的产物.根据活断层和擦痕数据反演得到肥东段活断层形成时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与该地区当今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对采集的3个断层泥样品进行ESR年代学测定,得到其年龄分别为510±72 ka,589±118 ka和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