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我园作为省课程游戏化教育基地,近年来,一直把游戏作为幼儿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究、挖掘和提升游戲价值,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教育局面。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
幼儿是个天生的探究者,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符合幼儿特点的基本学习方式。把游戏与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融探究于游戏活动中,既符合幼儿的学习特征,又有助于保护和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师在制作和玩“脚跳球”游戏中,首先让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圆圈和线绳,然后请他们猜测并投票选出最适合的材料。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铁丝、绳子和报纸球等是孩子们认为比较适合的材料。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制作实验品,并分别对照实验。实践表明,皮带不容易转动,铁丝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宽皮筋和绳子容易卷起来,皮球太重不易捆绑,海洋球太轻难以控制……在不断的实践和讨论中,孩子们得出结论:最适合制作“脚跳球”的材料是大象套圈、圆皮筋和报纸球。接下来,孩子们就用这些材料制作“脚跳球”:先将报纸揉成球状,边塞圆皮筋边裹胶带,然后将其系在大象套圈上,并用彩纸进行装饰。
孩子们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他们积极地探索着“脚跳球”的不同玩法,看看谁的花样多。可是,怎样方便取放“脚跳球”又成了一个问题:放在筐子里容易乱,架在筐子上高度又不够,吊在窗户上又太高。“那就选择一处矮一些的窗户吧!”孩子们提议道。为了保证杆子上的“脚跳球”不会滑落下来,孩子们还探索了支点和材料轻重的关系。“脚跳球”游戏活动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蕴含着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讨论等多种探究要素,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着探究过程,学习不同的探究方法。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品质
孩子升入中班以后,其人际交往更加频繁,愿意主动去结识新朋友。但是,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的交往不够广泛,交往对象往往集中在几个“明星”幼儿身上。由此,教师们策划了“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
活动一开始,教师让孩子们先随机选择新朋友,即通过玩转盘游戏来确定。接下来,教师引导孩子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新朋友。于是,孩子们自己设计调查表,以了解新朋友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的孩子还和父母用编辑海报的形式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新朋友,并将其展示在主题墙上。最后,教师让孩子们与自己的新朋友互相交往。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制作了邮箱,并通过邮箱将自己的小秘密和小心愿等与新朋友交流和分享。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认识新朋友,了解新朋友,与新朋友交往,其乐融融。最后,孩子们发现,原来整个班级的同学都是好朋友。
此外,孩子们在欣赏海报的过程中发现,爸爸妈妈也是自己的好朋友,而父母的职业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他们用绘画和照片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大朋友,从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感和依恋感。认识新朋友游戏不仅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还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其社会性品质。
三、在游戏中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我园作为一所美术特色幼儿园,非常注重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而通过游戏渗透的方式,是培养幼儿审美素养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秋叶飘》中,孩子们被散文故事中的美丽景象所深深吸引,他们纷纷提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表演一下故事里的情节?”“我们去找一找大自然中的落叶在哪里吧?”“我想给落叶穿上漂亮的花衣服。”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主题游戏“秋叶的故事”。
首先,制作秋叶头饰。孩子们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秋叶,并将其制作成头饰戴在头上进行展示。其次,开展落叶分类比赛。教师组织孩子们开展落叶分类比赛,看谁认识的落叶多,看谁分类准确。然后,表演《秋叶飘》。头饰做好了,孩子们都想上台表演,于是,大家商量并分配好角色,戴上自制头饰,开始表演《秋叶飘》。再次,给落叶穿花衣。秋天的落叶大多是黄色的,于是,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一起给落叶穿上漂亮的花衣服。最后,我们还开展亲子DIY《树叶贴画》,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和孩子一起贴出各种各样的树叶拼贴画。
一片小小的落叶,能让孩子们感知到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知道更多有关落叶的知识,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素养。落叶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还有很多,落叶的故事还在继续,随着四季的更新交替,落叶还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变化,我们将拭目以待。
四、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亲自然情感
亲近自然本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今社会,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被局限在室内,加之电子产品充斥着他们的生活,阻碍了幼儿与自然的接触。因此,对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天空下着小雨,孩子们不能去户外玩耍了,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这时,一名幼儿说道:“老师,我们可以穿着雨衣到户外玩呀!”其他小朋友听后也都高兴地拍着手应和道:“对,对,对!”是呀,小雨里也有无限乐趣,何不让孩子们穿上雨衣、雨靴,带上雨伞,跟雨滴来个亲密接触呢?于是,我们说做就做。孩子们难抑心中的兴奋与快乐,纷纷拿出自己的雨衣、雨靴、雨伞,整装待发。为了防止感冒,老师还让孩子们喝了姜茶后再出发。
(一)感知小雨滴
操场上、草坪上、种植园……雨滴如调皮的孩子般亲吻着小朋友们的脸颊,感觉凉凉的却又不失惬意。孩子们在雨中自由地感知雨滴,有的竖起耳朵仔细聆听雨声;有的用脚踩一踩小水洼,和溅起的水花一起舞蹈;有的伸出小手接住落下来的雨滴,然后观察雨滴的形状和颜色。
(二)接雨水比赛
教师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接雨水比赛”,孩子们纷纷找来水杯、小盆和小桶,然后找地方接水,最后比一比谁接的雨水多。 (三)讨论雨滴
关于雨水,孩子们还有许多问题,如:“雨水可以干什么?”“为什么会下雨?”“雨滴是从哪里来的?”“雨滴落下来后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雨滴不可以像雪一样堆雪人?”于是,教师让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第二天到班级展开讨论。
“大自然”是一本丰富的百科全书,更是孩子们学习的活教材。雨中游戏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对于下雨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勇敢品质,增强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教育游戏化,不仅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剧中人”,还要让他们成为“剧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幼兒的主体性,培养其创造力。
例如,操场上有一堆简易沙包,长期无人问津。今天,班上的几个小朋友走过去讨论起来:“这个沙包怎么没人玩?”“这个沙包怎么玩呢?”……被遗忘在角落的沙包引发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游戏化班本课程就在这一次无意的交谈中开始了。
“这个沙包到底怎么玩呢?”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起来,还边说边做示范,最后总结出四种玩法:向上扔着玩,用脚踢着玩,一人抛一人接,顶在头顶上保持不掉落。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根据自己讨论的玩法开展起了游戏活动,虽然过程并不顺利,但他们都玩得非常愉快,而教师则负责给孩子们拍照,记录下孩子们的游戏瞬间。
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坐在一起边看照片边讨论玩沙包的感受,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沙包的使用安全上,为防止沙包砸到人,扔的时候不要太用力,要看准小朋友的手;其次,在接沙包的时候,可以用筐子、箱子、塑料袋等物品来接,这样更容易一些。于是,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了餐盒、塑料袋、小盘子、报纸、筐子、箱子、帽子等材料,重新制作沙包,开展各种沙包游戏。虽然有了辅助材料的介入,小朋友们更容易接到沙包了,也体会到了满满的成就感,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如用小塑料桶接沙包时,由于桶口太小,经常会接不住。因此,孩子们又进行了第三次讨论,最终认为用大的鞋盒子接沙包比较容易一些。
沙包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孩子们又有了新问题。例如,在一次踢沙包活动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沙包踢破了,他们发现原来沙包里面装的是大米。为什么装着大米的沙包会被踢破呢?是不是在做沙包的时候大米装多了?还可以用其他物品来代替大米做沙包吗?通过这次集体讨论问题和共同解决问题,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喜欢探索了,面对问题时也能积极动脑想办法,愿意去尝试自己的构想,即使失败也不会沮丧,继续想出更好的办法。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玩沙包游戏,但孩子们从中却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品质,尤其是创造力的提升。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游戏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培养目标和心理特点,与幼儿一起设计和开展不同的游戏活动,让学习和成长尽可能地在游戏中展开,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P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
幼儿是个天生的探究者,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符合幼儿特点的基本学习方式。把游戏与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融探究于游戏活动中,既符合幼儿的学习特征,又有助于保护和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师在制作和玩“脚跳球”游戏中,首先让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圆圈和线绳,然后请他们猜测并投票选出最适合的材料。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铁丝、绳子和报纸球等是孩子们认为比较适合的材料。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制作实验品,并分别对照实验。实践表明,皮带不容易转动,铁丝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宽皮筋和绳子容易卷起来,皮球太重不易捆绑,海洋球太轻难以控制……在不断的实践和讨论中,孩子们得出结论:最适合制作“脚跳球”的材料是大象套圈、圆皮筋和报纸球。接下来,孩子们就用这些材料制作“脚跳球”:先将报纸揉成球状,边塞圆皮筋边裹胶带,然后将其系在大象套圈上,并用彩纸进行装饰。
孩子们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他们积极地探索着“脚跳球”的不同玩法,看看谁的花样多。可是,怎样方便取放“脚跳球”又成了一个问题:放在筐子里容易乱,架在筐子上高度又不够,吊在窗户上又太高。“那就选择一处矮一些的窗户吧!”孩子们提议道。为了保证杆子上的“脚跳球”不会滑落下来,孩子们还探索了支点和材料轻重的关系。“脚跳球”游戏活动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蕴含着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讨论等多种探究要素,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着探究过程,学习不同的探究方法。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品质
孩子升入中班以后,其人际交往更加频繁,愿意主动去结识新朋友。但是,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的交往不够广泛,交往对象往往集中在几个“明星”幼儿身上。由此,教师们策划了“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
活动一开始,教师让孩子们先随机选择新朋友,即通过玩转盘游戏来确定。接下来,教师引导孩子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新朋友。于是,孩子们自己设计调查表,以了解新朋友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的孩子还和父母用编辑海报的形式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新朋友,并将其展示在主题墙上。最后,教师让孩子们与自己的新朋友互相交往。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制作了邮箱,并通过邮箱将自己的小秘密和小心愿等与新朋友交流和分享。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认识新朋友,了解新朋友,与新朋友交往,其乐融融。最后,孩子们发现,原来整个班级的同学都是好朋友。
此外,孩子们在欣赏海报的过程中发现,爸爸妈妈也是自己的好朋友,而父母的职业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他们用绘画和照片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大朋友,从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感和依恋感。认识新朋友游戏不仅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还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其社会性品质。
三、在游戏中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我园作为一所美术特色幼儿园,非常注重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而通过游戏渗透的方式,是培养幼儿审美素养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秋叶飘》中,孩子们被散文故事中的美丽景象所深深吸引,他们纷纷提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表演一下故事里的情节?”“我们去找一找大自然中的落叶在哪里吧?”“我想给落叶穿上漂亮的花衣服。”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主题游戏“秋叶的故事”。
首先,制作秋叶头饰。孩子们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秋叶,并将其制作成头饰戴在头上进行展示。其次,开展落叶分类比赛。教师组织孩子们开展落叶分类比赛,看谁认识的落叶多,看谁分类准确。然后,表演《秋叶飘》。头饰做好了,孩子们都想上台表演,于是,大家商量并分配好角色,戴上自制头饰,开始表演《秋叶飘》。再次,给落叶穿花衣。秋天的落叶大多是黄色的,于是,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一起给落叶穿上漂亮的花衣服。最后,我们还开展亲子DIY《树叶贴画》,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和孩子一起贴出各种各样的树叶拼贴画。
一片小小的落叶,能让孩子们感知到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知道更多有关落叶的知识,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素养。落叶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还有很多,落叶的故事还在继续,随着四季的更新交替,落叶还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变化,我们将拭目以待。
四、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亲自然情感
亲近自然本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今社会,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被局限在室内,加之电子产品充斥着他们的生活,阻碍了幼儿与自然的接触。因此,对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天空下着小雨,孩子们不能去户外玩耍了,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这时,一名幼儿说道:“老师,我们可以穿着雨衣到户外玩呀!”其他小朋友听后也都高兴地拍着手应和道:“对,对,对!”是呀,小雨里也有无限乐趣,何不让孩子们穿上雨衣、雨靴,带上雨伞,跟雨滴来个亲密接触呢?于是,我们说做就做。孩子们难抑心中的兴奋与快乐,纷纷拿出自己的雨衣、雨靴、雨伞,整装待发。为了防止感冒,老师还让孩子们喝了姜茶后再出发。
(一)感知小雨滴
操场上、草坪上、种植园……雨滴如调皮的孩子般亲吻着小朋友们的脸颊,感觉凉凉的却又不失惬意。孩子们在雨中自由地感知雨滴,有的竖起耳朵仔细聆听雨声;有的用脚踩一踩小水洼,和溅起的水花一起舞蹈;有的伸出小手接住落下来的雨滴,然后观察雨滴的形状和颜色。
(二)接雨水比赛
教师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接雨水比赛”,孩子们纷纷找来水杯、小盆和小桶,然后找地方接水,最后比一比谁接的雨水多。 (三)讨论雨滴
关于雨水,孩子们还有许多问题,如:“雨水可以干什么?”“为什么会下雨?”“雨滴是从哪里来的?”“雨滴落下来后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雨滴不可以像雪一样堆雪人?”于是,教师让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第二天到班级展开讨论。
“大自然”是一本丰富的百科全书,更是孩子们学习的活教材。雨中游戏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对于下雨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勇敢品质,增强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教育游戏化,不仅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剧中人”,还要让他们成为“剧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幼兒的主体性,培养其创造力。
例如,操场上有一堆简易沙包,长期无人问津。今天,班上的几个小朋友走过去讨论起来:“这个沙包怎么没人玩?”“这个沙包怎么玩呢?”……被遗忘在角落的沙包引发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游戏化班本课程就在这一次无意的交谈中开始了。
“这个沙包到底怎么玩呢?”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起来,还边说边做示范,最后总结出四种玩法:向上扔着玩,用脚踢着玩,一人抛一人接,顶在头顶上保持不掉落。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根据自己讨论的玩法开展起了游戏活动,虽然过程并不顺利,但他们都玩得非常愉快,而教师则负责给孩子们拍照,记录下孩子们的游戏瞬间。
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坐在一起边看照片边讨论玩沙包的感受,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沙包的使用安全上,为防止沙包砸到人,扔的时候不要太用力,要看准小朋友的手;其次,在接沙包的时候,可以用筐子、箱子、塑料袋等物品来接,这样更容易一些。于是,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了餐盒、塑料袋、小盘子、报纸、筐子、箱子、帽子等材料,重新制作沙包,开展各种沙包游戏。虽然有了辅助材料的介入,小朋友们更容易接到沙包了,也体会到了满满的成就感,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如用小塑料桶接沙包时,由于桶口太小,经常会接不住。因此,孩子们又进行了第三次讨论,最终认为用大的鞋盒子接沙包比较容易一些。
沙包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孩子们又有了新问题。例如,在一次踢沙包活动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沙包踢破了,他们发现原来沙包里面装的是大米。为什么装着大米的沙包会被踢破呢?是不是在做沙包的时候大米装多了?还可以用其他物品来代替大米做沙包吗?通过这次集体讨论问题和共同解决问题,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喜欢探索了,面对问题时也能积极动脑想办法,愿意去尝试自己的构想,即使失败也不会沮丧,继续想出更好的办法。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玩沙包游戏,但孩子们从中却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品质,尤其是创造力的提升。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游戏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培养目标和心理特点,与幼儿一起设计和开展不同的游戏活动,让学习和成长尽可能地在游戏中展开,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