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根本:回归社会的原型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的原型是土地神和长老神共同形成的人民聚会,那是企求人有饭吃的吃饭教仪式,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是人有饭吃,社会自觉,道德自觉,长老在家,人在场。
  [关 键 词] 道德教育;社会原型;社会自觉;道德自觉;长老在家;人在场
  [作者简介] 毕世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人最原始的宗教——吃饭教
  
  中国社会自从三皇五帝以来,就一直是农耕文明社会,而当下却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初级阶段,这个过渡,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明转型,正是这个文明过渡,把我们这个时代和好几代人,都陷落在了既不能固守农业文明道德,也不能遵守工业文明道德的峡谷中。因为,农耕文明完全依靠土地和粮食,现在的人,不能完全依靠土地和粮食,工业文明又没有完全形成,工业文明的道德体系当然也没有完全形成;另外一个契机是,中国人既没有经历过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文思想洗礼,也没有完成启蒙运动那样的革命,这意味着,中国人还没有进入现代化的公民道德体系。换句话说,中国人还不是现代化的人,在道德观念上,还处于某种封建主义状态。在生活上,中国人仍然处于“为了吃饭而活着”,或者,“活着是为了吃饭”的生态中,这是中国最原始的宗教——吃饭教。一切教育也都是为了吃饭,一切都围绕吃饭说话。
  社会的原型原来就是道德教育
  
  学术研究的一个本源是摸原型,据说社会是进化的,社会进化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社会”是啥意思了。“社会”这个词,在今天的意思大致是“天下”、“国家”、“时代”、“世界”等涵义,而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社会”却是一个带有道德涵义的词,或者,社会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社会,具有名词和动词二重性。
  中国的农耕文明主要依靠土地和粮食过日子,中国人所谓的“江山社稷”之“社稷”,社是指土地神,稷是指五谷神,在所有的神灵中,这两尊神灵和人的关系最亲近。人敬他们,供奉他们,祭祀他们,娱乐他们,给他们唱戏,形成了社日。古代逐渐形成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间或有四时致祭者。“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即春天的社日是为了祈求神灵下雨,春雨贵如油,催发禾苗成长;秋天的社日是为了酬谢神灵,禾苗已结果实,五谷丰登,人才会有饭吃,才会活下去。
  历史上不少诗人对社日都有灿烂的感情,古代关于社日的诗文很多。
  项安世诗中写道:“父老共倾同社酒,儿童齐唱牧牛歌”,老年人和儿童在社日里都沉浸在一时的幸福中。
  张演的《社日》诗是这样渲染的: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而杨万里的《观社》诗,则把乡农社日的欢乐,高抬为可以鄙视王侯将相: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慱渠侬一饷癫。
  
  读过点古希腊文字的人,大概容易将社日和希腊人的酒神与狂歡联想在一起。不过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的,道德是克制的,不太容易狂欢,而且老年人和儿童在一起,老年人自重身份,在晚辈面前,甚至不得不装出几分道貌岸然的样子。
  社日活动,实际上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社神,就是土地神。要说还有,那就是组织社日活动的人,就是地方长老——长老不一定是年龄大的人,读书人、有家族背景的人、有社会地位的人、有德行的人、年长的人、辈分高的人,都可以是长老,也就是地方士绅,他们就是当地的道德权威。所以,地方长老或者地方士绅,虽然不止一个,但在人格上可以算作一个人。古代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是“皇权不下乡”,即皇帝的权力,止于县这一级。县以下的乡村,依靠地方长老的道德教化,政府不会派“干部”到乡村来治理。乡村的治理依靠的是地方士绅,地方士绅对乡村的治理,主要是道德约束,因为大家都依靠自己的田地生活,地方士绅不是“国家干部”,“不领国家工资”,完全依靠自己的道德身份规范地方人民;另外一个治理智慧,则是家族伦理,一个地方有一个或者几个家族,每个家族都立族规和祠堂,既笼络族人,保护族人,又威慑族人,这些族规都是伦理的和道德的。这样,就形成了地方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的最上端是长老,最下端是年幼者,社会清明就以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为标准。“地保”“甲长”“里长”一类的“乡长”“村长”,多听命于地方长老,实际上,有势力的家族都不屑于子弟去当“地保”“甲长”“里长”一类的跑腿人。这样,地方长老就具有民间神灵的精神,他们要教化人民。在社日活动中,大家聚会在一起,这是一个有礼有序的活动,按照长幼有序的伦理精神进行。这是“社会”的原型。
  总而言之,社会是由“神”和“人民聚会”形成,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场景。
  当代的道德教育场景,往往是人为地设置,不是自然的教育。如往往把革命烈士陵园一类的地方,设为“道德教育基地”,清明节的时候,学校组织老师和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那样的“道德教育基地”里“道德教育”一番,其他时间,任由革命烈士高睡,谁还会端起饭碗、生起孩子而想起革命烈士呢?实际上,应该把革命烈士陵园更多地和知识教育、历史教育结合起来,而知识教育和历史教育,本身就和道德教育是一体的。或者说,把烈士陵园的意义转化为历史和知识的博物馆,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教育意义。譬如说,一座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就是中国解放战争博物馆,没有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进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就是逛公园,倒也能够陶冶性情。
  
  “社会”不在场与道德的陷落
  
  当代中国有几个致命的陷落:社会不在场——政府或者国家取代社会;道德不在场——政治取代道德;儿童不在场——教育取代儿童;教育不在场——生活取代教育。这几个陷落,肇始于科举制度的完结,科举制度结束以后,这几个陷落越来越浓烈,当前则达到了极点。
  前面说过,社会的原型之一是地方长老或者地方士绅,他们具备人世间准神的人格,是活着的祖宗,是道统的象征,是道德教化的人的因素。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取消以后,读书人逐渐失去了尊崇的道德地位,取代他们的逐渐成为地方流氓式的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用地方干部彻底取代了传统的士绅,即使大学校长,也往往是老八路出身。政府把士绅打成“剥削者”“人民的敌人”,经过几十年的政治改造运动,那些士绅,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阶层,已经彻底涤荡掉了——这也把他们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的礼义廉耻四维道德体系扫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体系。然而,在这个政治体系中,在很长的时间,地方干部与文化、知识、道德和教育没有关系,即使现在,地方干部仍然不以文化、知识、道德和教育为荣耀。至于现在的学校校长——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到底有没有文化、知识、道德和教育气质,那是很诡异阴暗的事情。现在的“中小学里所鼓捣的把戏,至少有70%不是教育,只是升学考试,升学考试和教育没有关系,升学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职业,职业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和生存……反而,教育致穷倒成了教育的气质。文化教育之济世救民的情怀,已经被文化教育自己驱逐出了自己的精神,这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教育悲哀。”[1]。
  当下有人呼吁地方社会恢复家族治理,未必知道其本质应该是恢复士绅在地方社会中的道德地位,这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因为,一则已经没有了地方士绅,二则地方社会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过去那种家族伦理治理,根本原因在于,在家族伦理治理的年代,人属于家族,人不属于社会。民主时代的人,应该属于社会,是社会的公民,而不应该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政权的私民或者臣民。民主社会,应该由政府和社会担当民众的一切。“古代是家庭和父母对儿童负责,不是国家或社会对儿童负责。儿童是家庭和父母的私民,不是社会的公民。如在科举时代,国家只管最后的结果,一个人考成了秀才、举人或进士,成为社会贤达或国家官员,国家给予荣耀,却不管他们怎么上学,读书上进是自己家庭的事情。这样的意思,一直持续到近代社会。废除科举和西学东渐以后,民主思想逐步进入中国社会,学校教育思想和制度都西化起来了。然而,儿童那家庭和父母的私民身份,只有在毛泽东时代发生了政治性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三十年以后的今天,又回到了古代意义——家庭和父母的私民,只有父母对儿童的前途最终负责。”[2]社会一方面进步了,人人可以接受学校教育,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又巨大地退步了,因为几千年前都是家庭担待儿童,几千年以后的今天,国家仍然把儿童扔给家庭,扔给父母。国家、家庭和社会,是三个部落,国家以政治意义要求人,家庭是实实在在的供养人,社会悬空了。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人人似乎都是读书人了,而人人都不再是道德符號,只是生存动物。政治把持的“此社会”,不是长老把持的“彼社会”。社会已经不在场,已经没有了神灵。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之思考得越是持久和深入,就越是能在我们心中引起惊奇和敬畏,这就是星云密布的苍穹和人类心中的道德律。”这也是康德的墓志铭。当民众的心灵中没有对神的敬畏,没有对苍穹的惊奇,道德教育也就陷落了。
  
  道德教育基于人的在场
  
  当代最大的吊诡是,似乎社会越来越发达,而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沉重,人生的意义退回到最基本的生存上去了,似乎社会也不再鼓励人有远大的理性与抱负,人只要考虑今天有没有饭吃,接受教育是为了考虑明天的饭怎么吃得上。这样,社会是社会,人是人,对社会来说,人已经不在场。
  这个文明过渡初期的儿童,也许是历史上最沉重的几代人,他们很多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残酷的,因为父母为生计奔波于外,他们是父母双全的孤儿;而他们所处的社会,早已经没有了热闹与欢快。他们心灵的底子是寂寥的。对这些青少年来说,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一切,包括父母,都不在自己的灵魂之中。反过来说,这些青少年,是不在场中的人。他们中老年以后,怎么回忆自己空荡荡的童年?他们永远写不出来《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者说,他们永远成不了鲁迅,无论他们怎么学习鲁迅的著作。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一生作品中最激荡人心的,莫不是来自他们童年的生活经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鲁迅的教育经历,《孔乙己》、咸亨酒店、茴香豆,已经成为一般的人对绍兴甚至对鲁迅的记忆。鲁迅少年时代看的《社戏》,就是民间社日的一瞥。当代仍然有民间火辣辣的社火,不过时间往往挪到了过年期间,因为过年民众才有喘息的借口,才可以坐下来喝杯酒,社火也把年过得有些神意。社火往往以走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为形式,锣鼓震天响,人们穿戴打扮得大红大绿,俗气、土气、喜气、古拙气、率真气直冲霄汉。不知道如此夸张的灵魂,有没有把神灵哄高兴,倒是人一年下来,能够享受几天人的味道。只是,现在许多人并不知道社火原来是古代的社日,是为了娱神和酬神的膜拜,那也好,倒可以娱人酬人,神为人而设。这样的浓烈,种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灵中,成为他们人生的底色。
  周作人则把北京的一切,都与他童年和少年在老家绍兴的山水人物经历比拟,虽然他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浙江老家的野菜。他在《喝茶》中说的喝茶,纯粹是南方的喝茶韵味: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亦断不可少。
  
  他在文中又谈到喝茶所配的茶食,说起他家乡昌安门外的三脚桥旁,一家叫周德和的豆腐店,所制的茶干最有名。
  这样的喝茶,使读书人容易想起《红楼梦》中妙玉的喝茶:收得梅花上的雪,储于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五年以后才打开,将水取出,亲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不假手于人,用来泡茶。而喝茶的杯子,都是苏东坡等高人雅士用过的是“瓟斝”,“点犀斝”、“绿玉斗”等类珍稀。而且,喝茶讲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
  读这样的文字,虽然觉得妙玉有几分造作,倒真羡慕她的才情;至于周作人在“瓦屋纸窗”的喝茶,勉强还做得到,总觉得那才是人的生活,因为,人在场。
  
  社会自觉与道德教育
  
  今天有社会学,而且还是一门非常热闹的学问,可是,社会和社会学的本意,并不是那么清晰,正像这个教育普及的时代,教育的本意——做人——已经杳然一样。
  早期,严复把西方的《社会学》翻译为《群学》,影响甚远。那个群学,曾经被中国学者理解为或者赋予“组织教育群众之学、拯救中国于危亡之学”[3]。有学者说:“英文Sociology,严复译为群学,现在译为社会学。从广义方面讲,包含有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当时维新派普遍使用的则是狭义的群学,即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学说。”[4]还有学者指出:“在晚清维新者心中,群学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指社会学……;二,由字面意义引申而来,专指合群的学问。”[5]。简单来说,当时的“群学”和“社会学”,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群,在中国学者意识里的意思,主要是合群,创办各种学会,从而把各种各样的运动如维新运动推向高峰。总而言之,中国学者早期理解的“群学”,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而,早期西方的社会学是一门中性学问,基本上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学是描述性的。譬如,当年在燕京大学讲授社会学的教授,经常用美国的黑帮来讲解,这不等于中国教授欣赏美国黑帮的德行,更不等于中国教授教育中国大学生去干黑帮勾当,那是学术讲授。而一个中国大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和美国黑帮有什么交易。同样,讲美国黑帮的中国教授,一定不是美国黑帮的帮主或者喽罗。社会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是人,社会学是解释社会现象,社会学给社会建设性和劝导性的纠正和谴责,不能代替社会的道德意义。然而,它确实对社会有道德引导意义,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埃米尔
其他文献
对于准妈妈来说,孕期的每一次检查都至关重要。但是,眼睛的检查和呵护,好像并没有被列入大多数准妈妈的议事日程。一旦眼睛突然发生状况,准妈妈们往往会措手不及。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孕期护眼的那些事吧。  不少产后的新妈妈都有这样的抱怨:“原以为自己在孕期的检查已经非常充分了,没想到还是有‘漏网之鱼’。”其中,眼睛就是被准妈妈们常常忽略的器官。  对于孕期的准妈妈来说,眼睛和其他器官一样,同样会受到孕期机体
党和政府一定会继续努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里用三个“保障”对党和政府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新要求。他指出:“党和政府一定会继续努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政府卫生财政投入逐年递增,民营医院规模发展迅速,医
代理法律援助案件,当事人一般都是弱势群体,经济状况困难,我们要用专业知识更多维护他们的权益。  “我有一个梦想,以后自己创办一个律所,这个所人数不要太多,要做得专业,在某个领域做精做细,赢得大家的口碑。”徐卫平,这个1982年出生的年轻律师,谈起执业理想却显得很成熟沉稳,“我们法律人要忠于法律,要讲究创新,给当事人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这个一度被贴上“法律援助”标签的律师,聊起自己的从业经历
1月18日,一幢1100平方米的三层别墅和号称“全球最高3D打印建筑”的一幢六层住宅楼出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由于是3D打印出来的产品,甫一出现在网络,就立即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眼球。  “今天我们对3D打印的认识和应用才刚刚开始,至于未来究竟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无人知晓。”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主席、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联席理事长罗军说。  从1986年Charle
面对房地产开发这块“肥肉”,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平衡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不然旧城改造只会成为一块“鸡肋”,有苦难言。  有钱好办事。然而像旧城改造这样的大工程钱从何而来?资金如何运作?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问题上,纠结是难以避免的。从简单的拆除到保护历史建筑,北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曾有消息传出,近年来,北京市区两级政府为旧城的改
榆林卫城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久失修,曾多次坍塌。继去年榆林市政府启动南城墙加固保护工程之后,榆林卫城西城墙保护工程于今年5月下旬启动,项目总投资5500多万元,计划11月底完成。然而,这样的修复在很多居民看来却属于“贴皮”工程,并未真正起到保护城墙的作用。  儿时记忆  何福堂,76岁,自小居住在城墙边。如今,老人还会经常爬上城墙,摸一摸旧砖,回忆多年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坚持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严禁用财政性资金举办年会、经营性文艺晚会。保障干部职工按规定享有的正常福利待遇。  通知还要求,严禁违规用公款吃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用公款购买赠送贺年卡及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严禁用公款接待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非公务活动,严禁公车私用或“私车公养”,严禁违
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不是帮助办案单位“和稀泥”、“搞摆平”,根本目的是帮助信访人维护自身权益。  不久前,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王其江在一次专题培训会上表示,2016年我国将全面推行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有观点认为,此举有望破解“案结事不了”这一信访领域的头号难题。  事实上,随着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推进实施,近年来各地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由于“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旧州曾是战国时期的且兰国都,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丽,素有“且兰古国都·云贵最秀地”之美誉。  2015年,全县GDP 43.66亿元,同比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5元,同比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6元,同比增长12.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8.62%。  黃平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贵州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份之一。  20
随着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大势所趋,豪华车小排量似乎已经成为了众多厂商默许的经营方式,毫无疑问,小排量车型更适于在这种背景下生存,除此之外,更具竞争力的售价也迎合了部分消费者的心思,何乐而不为呢?  虽说我不懂音乐,但我还是选择了一个和音乐有关的词组当做标题,因为它包含了一种状态、一种趋势、一种品质。通俗地讲,我们常常将音乐中音程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八度,低八度也就是降低一个音程。如果把这套理论赋予雷克